快手的底线是什么
“我觉得简单的讲是公序良俗,它是大家内心公认的一些道德也好,底线也好,不一定是法律。”
3月31日,央视《新闻直播间》和《东方时空》节目曝光短视频平台存在大量的早孕网红视频,并点名批评了快手等平台。
4月3日,快手CEO宿华发布《接受批评,重整前行》道歉声明。
4月4日,国家广电总局、网信办接连约谈快手科技,要求快手针对近期暴露的若干问题进行整改。网信办称,经查,快手、火山小视频未能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出于博取眼球、获取流量目的,疏于账号管理,任由未成年人主播发布低俗不良信息,突破社会道德底线、违背社会主流价值观。
随后,快手官微发布《快手整改措施》进行回应,宣布全面回查现有库存视频和停止新增视频上传账户,次日快手APP于在安卓手机各大应用商店下架。
4月6日,快手再发整改措施声明,启动多举措进行整改,将连续5天在发现页进行固定的视频引导、扩充审核队伍、建立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同时,快手首页显眼位置放置一份声明《落实整改,砥砺前行》,并于8日宣布已清理5.1万条问题短视频,封禁用户1.1万余人。
这已经不是短视频行业第一次被监管层重点打击了。去年2月,网信办责令“梨视频”整改;去年6月,广电总局要求新浪微博整改视频内容……由于监管的持续收紧,网络视听许可证的牌照还一度处于停批状态。
短视频的火爆让整个内容产业出现了偏离的迹象,内容平台流量的偏离、内容工作者的偏离似乎都在下意识的迎合这场内容产业高峰。但对于一味追求流量的平台来说,为了发展用户打擦边球,游走在法律道德的边缘就成了新的运营策略。
另一个让市场深深忧虑的问题,是这个行业似乎没有净土。越是行业内的佼佼者,越是病痛缠身,越是丛林中杀出来的王者,身上越是有拍不掉的泥土。
快手自2013年快手转型短视频社区发展,经过2015年至2016年的迅速发展至今,已经成为短视频行业的领跑者和龙头老大。
2017年11月,快手APP的日活跃用户数已经超过1亿,累计注册用户突破7亿,每天产生超过1千万条新视频内容。今年春节期间,在短视频领域,快手更是以超1亿的DAU高居榜首,远超抖音、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等同行业其他APP。
但在疯狂地野蛮生长中,快手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内容低俗化的问题。自快手上线短视频内容以来,吃灯泡、一秒喝一瓶白酒、点燃缠在身上的鞭炮等内容就一直遭到诟病。
2016 年 12 月,快手宣布组建社区自律,希望借助社会力量,遏制不良内容传播。与此同时,快手还启动了月度审核制度,加强平台内容的监管。
但即便如此,快手此次还是曝出了“未成年孕妇视频”事件,让舆论再次对快手的内容把控产生了严重的质疑。
有人说,快手在进入短视频行业的第一天起,就注定躲不开内容的低俗化。
快手的初衷是为普通人提供记录和分享的平台,快手CEO宿华用5年时间打造出最大的短视频社区,累计总注册用户数据超过7亿。
但有种声音一直伴随着快手,就是大多数人把快手的成功归结于用俗气的产品去迎合广大的三四线以下城市和农村,快手在主流媒体的报道中常与“低俗”、“土”等关键词绑定。
快手CEO宿华认为短视频的入局者做的不是同一件事,“有些团队更在乎颜值,有些团队更在乎明星,我们更在乎生活分享“。
用宿华的话说,快手的用户更像是社会的镜子和投影,都是用普通人自己的视角去观察到的世界。
快手的用户定位是“社会平均人”,多分布在二三线城市,在其他平台借颜值经济和明星效应推广品牌时,快手却一直专注于普通人生活的记录。但作为一个包罗大众的视频平台,用户的流量为主播带来经济效益,部分主播为博取更多的关注,发布虚假的、夸张的博眼球视频内容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也就给快手埋下了一个个“地雷”。
一直以来,“排雷”的手段有两个:
① 智能化的算法
在智能化的趋势下,平台内容的推荐和分发的机制越来越依赖于算法,以个性化推荐抓住用户成为更普遍的做法。但算法不是完美的,快手CEO宿华在道歉声明也承认算法存在缺陷,
“社区运行用到的算法是有价值观的,因为算法的背后是人,算法的价值观就是人的价值观,算法的缺陷是价值观上的缺陷“,他还表示会”优先推荐个性化的更符合用户兴趣的正能量作品,放大优秀作品的影响力、感染力”。
② 人工审核
庞大用户基数带来平台审核繁重工作量,若审核能力与内容上传量不匹配,违规及色情低俗视频极易成为平台中的漏网之鱼。被国家网信办约谈后,快手在多招聘网站发布的审核人员招聘信息,将在现有2000人的审核团队基础上,将审核人员的规模扩充到5000人。
2011年3月,快手诞生,当时它的名字还叫GIF快手,是一款用来制作、分享GIF图片的手机应用。
2012年11月,GIF快手转型,将用户制作的内容存储成视频,只有在分享到其他平台,如微博时,才转换成GIF图片。
2014年11月,正式改名快手。
2015年6月,快手注册用户突破1亿,并完成了C轮融资,估值20亿美金。
2016年10月,快手注册用户达3亿。
2017年12月,快手注册用户超过7亿。
今年3月23日,科技部联合多家机构在北京发布《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在登榜的164家独角兽企业中,诞生于2011年的快手赫然在列,以30亿美元的估值位列榜单的第32位。
用户量也好,独角兽也罢,无论楼盖的多高,商业变现都是必须完成的最终落地环节。要想真正把泡沫和水分挤压出去,快手必须要进行进一步的商业化拓展,衍生更多变现、盈利模式,否则资本的“血腥”会让快手很快就明白什么叫“残忍”。
目前短视频行业变现有三种主要途径:直播打赏、广告收入、内容付费。想要完成变现,就必须有超高的流量和无尽的内容支持。去年以来,快手尝试信息流广告等多种变现方式,但据媒体报道,快手当前的收入仍然倚重于直播。直播就绕不开内容,对于聚焦普通人生活记录的快手而言,如何在持续把控内容不低俗的同时,保证稳定的流量,是摆在快手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艾问人物》创始人艾诚想说:
“先做好用户产品,再做好商业产品”这是宿华给快手的定位,但面对监管、舆论、对手和资本的四重夹击,快手前方的路,依然荆棘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