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潘金莲没有开窗,将会改变中国历史!
看过《水浒传》的人,都记得里面有这么一个情节:
潘金莲打开窗户,撑窗户的棍子掉了下去,砸到了西门庆,于是他们相遇了。
但在网上有这么一个段子,说的是假如潘金莲不开窗户。
假如潘金莲不开窗户,就不会遇西门庆;不遇西门就不会出轨;不出轨,武松不会逼上梁山;武松不上梁山,方腊不会被擒,可能取得大宋江山;不会有靖康耻、金兵入关,不会有大清朝;不会闭关锁国,不会有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中国说不定凭借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就成为了发达国家,将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
虽然这个段子只是图个幽默,但你有没有想过,潘金莲开窗为何需要一根棒子撑开窗户?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中国窗户的发展历程。
“窗”本作“囱”(cōng),象天窗形,即在屋上留个洞,可以透光,也可以出烟。
后加“穴”字头构成形声字,本义:天窗。
从窗户的起源不难看出,这也是古代窗户发展的第一阶段。
古人为了出入和通风采光的方便,在顶盖一侧留一缺口,兼有门和窗的双重功能。
先是直接墙上开个洞,透透光,这就是窗了。
但这个窗肯根本防不了风也防不了雨,这怎么办呢?
最开始古人用动物皮来补,但还是难以解决雨、雪的侵袭。
窗除了用“囱”(cōng)来表达,还可以用牖(yǒu),但二者稍有区别。
《说文解字》:“在墙曰牖,在屋曰囱,象形,凡囱之属皆从囱。窗,或从穴。”
可见,“囱”与“牖”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位于屋顶而后者设于墙上。
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房屋的防水问题,双坡屋架的形式便使得排烟、采光的洞口有条件置于房山尖上 。
囱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分化演变成天窗和烟囱,牖也发展出各种形式。
窗的历史是伴随人的居住历史发展而发展的。
最早的原始形态的窗已不可考,我国可见到的较早的窗户的实物形态在西周。
到了汉代,窗的形制已十分完备。
汉代房屋的窗饰一般设在门的一侧或两侧,有的门上部出现横窗,是后世横披窗的前身。
汉代室内窗前常施帐幕,便是窗帘的前身。
唐以前仍以直棂窗为多,固定不能开启,功能和造型都受到限制。
宋代起开关窗渐多,类似于潘金莲的开窗,同时大量使用落花流水地长窗及可开启的隔扇、阑槛等结构。
棂条造型丰富多变的窗饰,不仅使建筑立面增色,也使室内通风采光得到进一步改善。
明、清时门窗式样基本承袭宋代做法,出现漏明窗等多种造型丰富的窗饰类型。
在清代中叶玻璃开始应用在门窗上。
此后随着我国古代工艺技术的发展,窗饰的内容与形式也不断增添着新的内容。
历史上,中国古建筑的窗,除了实用价值,在不同的花纹、结构上,还体现了不同地域文化和民间生活里对美好的寄托。
跑题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