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为什么会成为常态

09-05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孤独为什么会成为常态

柏拉图的《会饮篇》里有个故事,从前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和一半是男人一半是女人的“阴阳人”。人类不但有四只手、四条腿,头上还有两张脸,器官数目也依照比例加倍。阴阳人自大,甚至想要造反,推翻神的地位。宙斯和众神不能放任人类自大,但是灭绝了人了又会失去祭品,苦苦思索之下宙斯决定把人类劈成两半。因此,人类总是容易感到孤独,总是想寻找与自己契合的另一半。


柏拉图的小故事纵然只是个文学上的小故事,却隐喻了“人类总是感到孤独”这一事实。


我相信没有人能摆脱孤独,即使你呼朋引伴,即使你身处在人群之中,也会有在某刻被孤独吞噬的体验。


看了很多的书,得到了很多有意思的感悟,却无人可分享;想要写点什么记录一下自己的生活,一想到没人在意就变得意兴阑珊;即使有很多朋友在身边,却无法开口将最近的苦处同他们分享。这样的体验怕是很多人都有过。


古往今来哲学家们将孤独当作严肃的哲学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他们都说:“我们生来孤独。


1为什么会有孤独?


周国平说:“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而又不陷于孤独,这怎么可能呢?然而,尽管注定孤独,仍然会感觉到孤独的可怕和难以忍受。上帝给了他一颗与众不同的灵魂,却又赋予他与普通人一样的对于人间温暖的需要,这正是悲剧性之所在。”


不仅是周国平笔下的“特立独行的人”,即便是“芸芸大众”也是一边孤独一边需要人间的温暖的。而这种温暖与被理解又有所联系。孤独的产生多半是与“无法沟通、无法被理解”有关。人在不同的环境里长大,所遇到的经历也有诸多不同,受到的教育也不同,因此无论是对同一件事物的理解,亦或是对同一件事物的感知也千差万别,因此在茫茫人海中搜寻能够互相理解的人,实在是犹如大海来捞针那么难。


正是因为缺乏了能够相互理解的联系,所以孤独也就悄悄滋长。


不过,社交上的断绝联系也成为了孤独的一个外向表现。


但是孤独不是你一个人的独特体验。不仅仅只有国内的年轻人正在成为孤独大军里的一员,全世界的人都有这种困扰。


比方说日本,“孤独死”已经成为了他们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孤独死”是指独自生活的人在没有任何照顾的情况下,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因突发疾病等原因而死亡的事件。


超过八成的日本人会因为独居感到不安,但是事实上因为不婚主义、追求男女平等等的观念的盛行,日本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独居。有一部分日本人因为失业或者不爱社交,和社会、家庭失去了联结,因此开始独居生活,而有一些老人们则会因为子女外出务工、失去老伴等的原因不得不独自居住。无论是独居的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会面临着因为突发状况在家“孤独死”的危险。


芬兰人非常不喜欢社交,在《芬兰人的噩梦》这本漫画书里则记录了芬兰人的日常:“请和我保持1.5米以上的安全距离,我的极限忍耐是1米;请不要无事找我闲聊;请不要给我打电话;请不要在公共场合大声和我说话,如果可能的话,请不要和我说话;如果非要在爬楼累死和与陌生人共乘一架电梯中选择,我可能选择自杀。”


但是不爱社交也不是判定孤独的标准,更重要的是要问问你的内心,即使你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孤独也可能悄然而至。


2我很孤独,我该怎么办?


有的人在孤独中能极大地激发创造力,很多伟大的艺术家都是孤独的。


“对于大多数天才来说,他们之陷于孤独不是因为外在的强制,而是由于自身的气质。大体说来,艺术的天才,例如卡夫卡、吉卜林,多是忧郁型气质,而孤独中的写作则是一种自我治疗的方式。只是一开始作为一种补偿的写作,后来便获得了独立的价值,成了他们乐在其中的生活方式。另一类是思想的天才,例如牛顿、康德、维特根斯坦,则相当自觉地选择了孤独,以便保护自己的内在世界,可以不受他人干扰地专注于意义和秩序的寻求。”


有的人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会拥有无限的创造力。


因而孤独也不全是坏事,当你感受孤独,也许是给你留下了自省和思考的空间。


就像《会饮篇》里隐喻的一样,寻求契合的另一半也是人的本能。


即便常常不能被理解,也要当个积极的孤独患者,因为孤独而陷入消极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因为害怕再度被伤害,而拒绝拥抱新的人际关系。其实,对世界释放出美好的信号才能获得美好的回应。应当抱着真诚去寻找有质量的社交,建立能被理解的联系,当你从自己的小世界走出去时,才能有机会摆脱孤独。

标签: # 孤独 # 的人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