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奶奶在,不用怕你爸”|隔代教育问题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
10月17日,杭州救助站救助了一位从浙江诸暨市逃学到杭州的13岁少年,据了解,小磊去年曾扒火车逃学到嘉善,奶奶还赶过去接他,坚决地表明了自己拥护孙子的立场,并跟小磊说“有奶奶在,不用怕你爸”。
从此之后,小磊有了靠山,逃学也就成了家常便饭,爸爸无奈地表示:我真的是无能为力了……
画面来自今年5月份的成都地铁上,小男孩站在座位上,先一个高抬腿踢向爷爷的脸,爷爷躲开了,他又不依不饶地补了几脚,还是没能够到,随后走过去用手打爷爷的头,揪爷爷的耳朵。
看着孩子如此放肆,爷爷伸开手臂,做出要打孩子的动作,其实只是吓唬一下他,没想到孩子毫不畏惧,肆意盎然,又跑过去抓奶奶的脸和头发。
两位老人忍气吞声,丝毫没有要管教孩子的意思,引得微博上的网友发出了愤慨:
这不教教规矩,以后要上天呐。
从小就没有教好过,直接打几耳屎他就归正了,自己的家长不管教,以后拿给外人打,外人下手就没得轻重了。
我认为是娇生惯养,以为是孙子,或者是独子,那么惯使其实是害了他,其实爷爷奶妈带孩子也有他们难处,生怕没带好被儿子媳妇责骂。
没有一点家教,现在的小孩可以说基本都是这样了,都是父母在外挣钱家里小孩成了留守儿童,爷爷奶奶也很惯的。
小康也生活在隔代教育的家庭,老师说,从他身上能看到很多在隔代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的典型问题:
小康长得瘦瘦高高的,看着很机灵,但是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
上课时经常在下面偷偷做小动作,跟同桌讲闲话,作业也常常敷衍了事;
课间还欺负比他弱小的同学,同学之间一些小的摩擦稍微惹怒了他,他就想用“武力”解决,老师一批评,就换来他愤愤不平的眼神。
老师也尝试跟他沟通好几次,但是小康却低头不语,不善于敞开心扉与老师交流。
后来老师走访了小康的家庭,才得知了原因,小康的父亲经常在外出差,母亲呢,忙于自己经营的生意,两人都无暇顾及孩子。
于是孩子的生活起居和学习就落到了爷爷奶奶身上,爷爷奶奶这边呢,自己本身不识字,也不懂什么教育,觉得给孩子吃饱饭,穿暖和,督促孩子按时上学放学就算完成任务。
同时,老两口还很溺爱孩子,时不时惯着他,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现在的习惯。
中国隔代教育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社会结构的变迁,家庭结构的改变,当父母无法亲自照顾子女时,取而代之的就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然而,隔代教育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地摆在我们面前:
在隔代教育家庭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常常因为父母的疏于管教,爷爷奶奶又千宠万宠,且知识和教育理念较落后,容易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无纪律意识、性格乖戾”的情况。
如果单纯凭借爷爷奶奶过往的带孩子经验来教导孩子,对孩子的学业、行为,和心理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另外,因为孩子没有直接从父母那里感受到本能需要的关心和爱,也会导致孩子缺乏关爱集体、关心同学的能力,就容易表现出对他人心存戒备,甚至欺辱同学的行为。
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隔代教育
在英国的一部分家庭里,他们认为妈妈亲自养育孩子长大,是对孩子最大的爱。
母亲和父亲的童年陪伴,对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健康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中国的很多留守儿童,都多少有性格上的缺陷,心理上也感到孤单,就是因为童年缺少了父母的陪伴。
另外,英国的老人退休后都有自己的事干,晚年生活可谓丰富多彩,旅游,社区义工,园丁,写书;
而中国老年人退休后生活感到空虚,退休前有工作和生活推着走,退休后突然失去了动力,自己的尊重需求和感情需求无从满足,跟孙子孙女的相处,恰好填补了他们精神上的空缺。
英国很多家庭认为,时代不断发展,理念不断更替,老年人和年轻人的观念也越发不一致,更容易产生矛盾,与其参与其中,不如放开手任其自由发展,儿孙自有儿孙福。
在美国的祖辈看来,养育孩子是每代人自己的责任,在特殊情况下给予一臂之力是很乐意的,但这不是他们的义务:
①保持距离
美国的一位祖母,她每个月会定期在祖母日这一天去看自己的孙女,陪着孙女画画、散步、捡树叶,她退休前是一位儿童阅读治疗师,因此还会给孩子读故事,纠正孩子的发音,扩大孩子的词汇量。
这位祖母也喜欢带孩子,但是却不是天天跟孩子黏在一起,而是定期陪伴孩子,顺便教会孩子一些自己擅长的技能。
②尊重父母的决策
有一次,母亲错怪了孩子,误以为孩子抢了别人的玩具,于是让女儿受罚,但是一旁的婆婆却没有当面指出母亲的误解,而是私下跟母亲解释事情的原委,维护了母亲在孩子面前的尊严,尊重母亲管教孩子的权利。后来这位母亲采取一些补救措施,避免了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
当孩子眼巴巴地望着糖果想吃的时候,祖母也没有宠溺她,而是说:“你妈妈同意了吗?”
这位母亲说到,在美国,大多数的祖父母对孙辈都很亲,但又不失原则。
相比中国的祖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他们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则心宽了许多,这并不是他们不稀罕孩子。恰恰是因为他们爱孩子,也有爱的能力,所以懂得让孩子在自然的状态下成长,才是对孩子真的好。
同时,独立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健全的性格对来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因此,他们也很少用物质来讨孩子欢欣,满足孩子。
相较之下,中国的祖辈不仅承担了孩子的衣、食、住、行,跟孩子形影不离,还在大家的印象中留下了“溺爱 ,纵容, 重感情轻理智,重物质轻精神”的形象。
这也有它必然的原因:
①中国社会目前正处于转型期,祖辈家长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不具备良好的教育理念和意识。
同时,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父辈家长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需要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也就没有时间抚养孩子,而祖辈家长大多赋闲在家,为了给孩子减少压力,他们也就自然肩负起了责任。
②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里,祖辈家长普遍认为隔代抚养,并帮助家族传宗接代是自己责无旁贷的义务。
为儿女、家族奉献一辈子已经成了一种思维定势,照顾孙辈也就成了自己晚年的必要“任务”,这跟美国人适当地跟孩子保持距离、尊重孩子父母教育方式的意识,相去甚远。
于是中国式的“隔代教育”的家庭教育模式逐渐形成。
“隔代教育”的苦衷
哪个父母不想亲自带孩子,陪伴自己的孩子长大,享受天伦之乐。
有的家长说“我每天几乎都在干活,为了赚钱,没有时间看孩子,但是看孩子就赚不了钱,怎么办?”
大多数小年轻都是为了给孩子日后的发展,打下更好的经济基础,才不得不把孩子托付给老人。
这是很多把孩子丢给老人的爸妈的“苦衷”。
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未来某一天,倘若钱真的赚够了,却突然发现,孩子的童年已经过去,孩子性格、心理、行为上已行成的缺陷难以补救,缺失的亲子关系也无法挽回,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值得吗?
持着“为孩子的未来努力”的理由,只顾给孩子争取物质基础,忽略了孩子更重要的成长、教育需求,这是一种本末倒置。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比西方发达国家的优异教育方式背后的经济基础,中国的老人见证了中国脱贫致富的过程,家长也处于努力为下一代创造和积累财富的阶段。
因此,我们不必直接模仿他人的模式,应该以他人为鉴,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
①亲子教育
对于有条件的家庭,亲子教育无疑是很好的一种教育方式,让孩子跟随爸妈长大,是孩子童年的幸福,也是一生的幸福。
②亲子教育+隔代教育
对于家长没有充裕时间抚养孩子的家庭来说,隔代教育作为辅助也未尝不可。
事情都有两面性,祖辈家长虽然在教育理念和知识上有所不足,但是他们拥有丰富的人生体验,经历过社会变迁和不同时期的生活,怀着更加平和、宽厚的心态,这些品质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同时,祖辈家长时间充裕,的确可以减少父辈家长的压力,也可以成为父辈和孙辈之间沟通的桥梁。
首先,父母要建立一种意识,隔代教育应该是亲子教育的补充,而不是替代,缺少亲子教育的家庭是不完整的家庭。
抚养孩子是为人父母的义务与责任,把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丢给老人是对孩子最大的不负责任。
其次,父母应该与老人多沟通,抽空与老人聊天,讲讲科学育儿的新经验,帮助老人接受新事物,不溺爱,不纵容,让老人学会“培养”孩子,而不是“喂大”孩子。
最后,面对现实情况,努力在“隔代教育”和“亲子教育”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即使不能保证每天都跟孩子相处,也要时刻让孩子心里感受到父母的关心。
睡前的一个电话,假期带孩子玩儿的一个承诺,见面的一个玩具,这些都能将你跟孩子之间的心灵感应信号随时保持在良好状态。
一边,老人操持孩子的衣食住行,并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身体力行地给孩子做好榜样;
另一边,最根本的问题,孩子天生的“被爱需求”从父母那里也得到了回应和满足。
这样一来,孩子就能健康、茁壮地成长。
所以,在特定情况下,隔代教育和亲子教育并行,不失为一种新型的家庭教育方式。
希望给你带来一点启发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