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课本秒杀现在课本,怪不得那时人才辈出
“天初晚,月光明,
窗前远望,月在东方。”
“三只牛吃草,
一只羊也吃草,
一只羊不吃草,
它看着花。”
“竹几上,有针,
有线,有尺,有剪刀。
我母亲,坐几前,
取针穿线,为我缝衣。”
白描式的语言
寥寥数笔
尽显中文的魅力
这一课只有一个字
叫做“人”
一幅画画着一家人
▼
人不能离开父母兄弟
亦不能不先立定自己
民国课本里文字清新质朴,却极具意象之美,能让人感受到母语久违的自然和张力。
当时书内容之丰富,编撰理念之先进,文字平实深度,远胜今天。
不说教,以纯真的口吻叙述人性、修为、自然……内容浅显易懂,向善向上。
陈丹青评“民国课本好善良”。
当年钱学森发问的那句“现在的学生,为什么不能跟民国时期的大师相比?”,答案就在这本教材里。
为了让孩子更好记忆,各个省份都用趣味的形象,进行比喻。
▼
如何向孩子阐释地球是圆的?
“地圆像皮球,所以我们叫他地球。试立在海岸,远望来船,必先见桅杆,后见船身,这便是地圆的实证。”
各省形状的比喻,也让人绝倒。
山东,如跪倒的骆驼
陕西,如风中舞着的美女
“陕西省,古称关中,在山西河南的西面,地势都是山川,农产很多,煤矿要算是中国最丰富的地方了。”
是不是充满了趣味和想象力?
家国之源、江山之远、永恒之义,多在平白明净的故事之中。
多么温暖的母女画面,带给我们是母爱、亲情和习劳的教育。
寥寥数语,一个美好而温馨的场景就浮现眼前。难怪民国小学生的作文水平,今日的大学生都不及。
那个时候的课文也教爱国。这样的爱国教育,来得简单而有力。
母亲节
植树节
生活常识
农耕之美
勤读之功
浅显的道理
快乐的游戏
童年的歌谣
生活的片段
舐犊之情
手足之情
寥寥数语
不著一字却画面感十足
潜移默化
呵护
劝诫
情景
诗情
画意
知识
自律
劳作
逸兴
生灵
小时候受到的文化熏陶
会紧紧跟随我们一生
变成一种名为底蕴的东西沉淀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