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法国的伟大国王
亨利四世与玛丽王后像(油画,1610年绘)
本文摘自《文史参考》2011年第2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0年12月15日,经过长达9个月的研究,法国法医学家菲利普·查理尔领导一个研究团队最终认定一个部分保存完好的17世纪头颅属于法国国王亨利四世。
查理尔团队确定它与亨利四世所有已知画像和遇刺身亡后用石膏制作的死亡面具相吻合,能从中鉴别出“亨利四世褐色的头发,混合着红色和白色的胡须,以及那显而易见的大方额”。法国宣布将在2011年举办一场全国性弥撒和葬礼,让亨利四世的头颅重新入祀圣·丹尼斯大教堂。
1610年5月14日,亨利四世在巴黎街头遇刺身亡。1793年,当法国革命分子劫掠法国王室在巴黎近郊圣·丹尼斯的教堂后,亨利四世的头颅便告无踪。此后,这颗头颅就在收藏家手中不断辗转易手。
作为最受人们爱戴的法国国王之一,亨利四世的一生见证了无数杀戮、抵抗、战争和阴谋,却用一种带着智慧的宽厚结束了法国长期的内战,有人称其为史上最伟大的基督徒。他使得法国从漫长的混乱中摆脱出来,重新建立了一个统一且蒸蒸日上的国家,亨利四世之后的百余年正是法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时期,几乎称霸欧洲大陆。
14岁被母亲送上战场
亨利四世,即亨利·德·波旁,出生于1553年12月13日法国南部的小国那伐尔王国,是法国新教领袖安托万·德·波旁公爵与那伐尔女王雅娜·达尔布雷之子。
亨利幼年时的吃穿跟乡间的儿童别无二致,可以说,他是作为战士,而不是作为国王被抚养长大的。当时的法国动荡不安,新教在法国迅速发展,很快就在贵族和官员中传播,并开始变成一支政治力量。新教教徒和天主教教徒冲突不断,1562年,内战爆发,支持新教和支持天主教的两大贵族集团间开始了宗教战争。
父亲在一次战争中死于卢昂,亨利九岁时登上了那伐尔王位,成为了法国新教徒的领袖。亨利14岁时就被母亲送上了前线,作为叔父孔代亲王的助手参加第一次宗教战争。1569年,孔代亲王在雅尔纳克与天主教军队作战时阵亡,亨利也就身兼新教军队的领袖,这时他年仅16岁。
残酷的新婚,被迫放弃新教信仰
1572年8月,亨利前往巴黎,与信仰天主教的法国国王查理九世的妹妹玛格丽特(就是后来的玛戈王后)举行婚礼,两人的婚姻被视为法国宗教和解的重大标志,大量新教徒云集巴黎参加庆典。8月18日,亨利与玛格丽特成婚,但整个仪式中,新郎和新娘始终直视前方,从未看过对方一眼。短暂的和平中暗流涌动,新教教派的领袖科里尼进入宫廷不久,国王查理九世的母亲卡特琳娜太后和吉斯家族就策划了暗杀,虽然这次行动失败了,但天主教势力仍迫不及待地想要剿灭新教徒。
8月24日是圣巴托罗缪节,在卡特琳娜太后的策划下,当夜,巴黎发生了天主教暴徒针对新教徒的大屠杀,即历史上著名的“圣巴托罗缪之夜”。一夜之间,包括许多重要领袖人物在内,共有超过3000名新教徒被杀。亨利在妻子的庇护下临时被迫宣布放弃新教信仰改信天主教才得以幸免。屠杀持续了三天,并很快蔓延到外省,一直到10月初才停止。据当时报道,死难者的尸体堆积在河里长达数月,以至于没人敢吃河里的鱼。由伊莎贝尔·阿佳妮、樊尚·佩雷主演的电影《玛戈王后》反映的就是这一事件。
主动改变信仰,“为巴黎做一场弥撒是值得的”
1574年查理九世病死,王弟亨利继位,史称亨利三世。这位天主教国王与天主教贵族首领吉斯公爵之间矛盾不断,因而开始对新教徒采取怀柔政策,亨利借机于1576年逃出巴黎回到领地,并否认自己被迫接受的天主教信仰,重新成为法国新教徒的领袖。
1589年,国王亨利三世遇刺,伐罗亚王族绝嗣了。那伐尔国王亨利·德·波旁作为亨利三世的旁系堂兄弟,此前娶了王妹玛格丽特公主,故而成为法国王位的第一继承人。于是亨利继承了法国王位,史称亨利四世,这也是波旁王朝的开始。作为新教集团的领袖,亨利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国内天主教势力的反对。亨利四世不得不靠武力征服来控制这个国家的大部分地区。起初,亨利四世的进展很顺利,天主教联盟的一支转而支持他,使他顺利地进军巴黎城下。但他第一次围攻巴黎受挫,元气大伤,同时也意识到巴黎那些天主教徒的坚决。随后的四年间,他数次围攻巴黎,都遭到了坚决的抵抗。
同时期的哲学家和人文主义者蒙田曾对他说:“显而易见,一切宗教战争都不外乎是撕裂法国的行为。”这深深影响了亨利四世的思想,其间天主教徒们也不断请求他皈依天主教,他意识到,三十余年的战争表明新旧教派均不会真正屈服于对方,单方面胜利从来都是以另一方自由和权利的丧失为代价。鉴于法国90%以上的人口信仰天主教,抱着结束国家苦难的目的,亨利四世放弃了自己大半生的新教信仰,于1593年7月25日再次宣布改信天主教,他的名言就此诞生:“为巴黎做一场弥撒是值得的”。6天后,新旧两教派达成为期3个月的休战协定。1594年3月22日,亨利四世以凯旋者的身份进入巴黎。
1598年4月,亨利四世颁布了《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为国教,同时承认新教徒在法国全境的信仰自由,在担任公职方面享有与天主教徒同等的权利。亨利四世开了欧洲基督教国家宗教宽容和信仰自由政策的先河。5月,西班牙同法国议和。至此,法国境内长达30多年的宗教战争结束。
“要让农民们每个周末每家锅里都有一只鸡”
亨利四世和玛格丽特的婚姻早已名存实亡,夫妇俩分居多年各有情人,亨利四世没有合法的儿子,他不得不考虑王位的继承问题。1599年,经亨利四世申请,教皇宣布他与玛格丽特的婚姻无效。次年4月,亨利四世与托斯卡纳大公的侄女玛丽·美第奇达成婚约。玛丽相貌平庸,但能带给国王一大笔嫁妆,这场婚姻也被时人描述为一场政治联姻。新王后于1601年为亨利四世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路易十三。
实现国内和平后,亨利四世转而关心国内的财政问题和百姓生计,当时刚刚摆脱战争的法国千疮百孔,好在他有一位得力的助手苏利公爵。
苏利11岁时就开始追随亨利,是亨利四世可靠的顾问和朋友。亨利四世登基后任命他为财政总监、炮兵总监、路政官、工程总监等职,实际上他成了国王的首相。苏利曾说过:“农业和畜牧业是供养法国的双乳,可比真正的矿山和秘鲁的宝藏。”他大力支持民众修建水利设施,力行严格的财政管理政策,减少了税收在各级间的盘剥,国家的财政状况好转起来。苏利对发展工业不感兴趣,但亨利似乎更有眼光,鼓励创办各种工场,如水晶玻璃厂,钢厂和各种纺织厂,并大力扶植工商业,刺激海外殖民活动。
亨利四世曾发誓“要让农民们每个周末每家锅里都有一只鸡”。 在他统治的后期,君主政体得到了巩固和发展,法国的经济已全面恢复,人民生活改善了很多,平时基本能吃到鸡了,从那时起,法国人开始把吃鸡的周末当作过节一样。
贪恋食色,很少洗澡
16世纪时,法国民族演变成为著名的惧水民族,那个时代的法国人认为水是对人体有害的东西。亨利四世因此也很少洗澡,有史料形容,亨利四世闻起来简直如一块腐烂的行尸走肉,以至于其未婚妻第一次与他会面时,几乎当场被熏晕过去。
亨利四世同所有波旁家族的人一样,天生胃口好,他一次能吃下四道头盘、四碗汤、各种煮熟肉和各种烤肉。亨利四世不吃蔬菜,但爱吃糕点。他怕消化不良,还要大量吃水果,进餐一次会吃得满桌狼藉。有一天,他的儿子(未来的路易十三)在台布上掉了许多面包屑,受到大人责备,孩子辩解说:“这是学我爸爸的样子啊!”亨利四世的后代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都是举世闻名的大胃王。
亨利四世在法国人民心中享有盛誉,功勋显赫,但他也以贪恋女色闻名,法国波旁王朝一贯的淫靡之风可追溯于此。从民间流传的他的一则轶闻可见一斑。据说亨利四世某天出巡路过一村庄,吃午饭时他派人找来一位口才流利、见多识广的农夫作陪。“坐在我的对面!”亨利四世说,“让我们共进午餐,你叫什么名字?”“陛下,我叫放荡。”“哦!放荡!这个名字太妙了!喂,伙计,你能告诉我放荡和淫荡的差别吗?”“陛下,”农夫答道,“它们之间仅仅隔一张桌子。”
被刺两刀身亡
1610年5月14日下午二时许,一名男子从卢浮宫一直尾随着国王的马车,在菲罗内里街的入口,马车右轮陷进路边的明沟里停下来,国王的随从们纷纷下车去推开货车,却没理会到国王的马车车门洞开。这个跟踪者一脚蹬着马路边,一脚踏上车轮,扑到亨利四世的身上向其猛刺过去。国王大叫起来:“我被刺啦!”接着胸口被刺了第二刀,倒在血泊之中。
亨利四世在死亡之前,曾有过强烈的不祥预感而显得焦躁不安,他曾对苏利说:“我的朋友,我将会死于这次加冕礼的!”玛丽王后的加冕如期举行,一切顺利,但次日上午,国王的神情开始恍惚不安,他对几个贵族说:“你们无法体会我现在的心情;我在这几天内就要死了,当我死后,你们就会理解我的。”一语成谶,当天下午他就遇刺身亡。
亨利四世生前正准备与奥地利作战,加之法国当时的宗教环境复杂,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的矛盾还是时有发生,这次刺杀被有些人断定为宗教性的暗杀。刺杀亨利四世的凶手名叫拉伐伊阿克,在一些史书上被描述为弑君症患者。
亨利四世死后,继位的路易十三年纪尚小,玛丽王后代为摄政。法国依然遵循了亨利四世制定的政策,开始了此后百余年称霸欧洲大陆的步伐,因此亨利四世也被法国人尊为最伟大的君主之一。为纪念亨利四世,现在很多法国南方城市还在出售一种叫“亨利四世”的彩色水果糖,不少传统家庭仍恪守周末吃鸡的传统,“要让农民们每个周末每家锅里都有一只鸡”的名言也被写进小学课本,一代代传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