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虚多尿,脾虚口干!中医化解之法独步世界,真涨国人志气!
本文理论依据:《医学衷中参西录》
列位看官,今天为你说上一组症候,关乎当代国人的一大健康难题。这就是尿多、乏力、口干。
所谓口干,就是嘴里异常干燥,总是想喝水,可是喝水好像也无济于事。
所谓尿多,就是总想小便,每一次尿量还不少,尿液比较浑浊。
所谓乏力,就是身体特别困乏,四肢倦怠,有的时候觉得气短、不够用,整个人懒洋洋的,特别不爱动弹。
看官,这些症状,您是否看着眼熟呢?您或者您身边的人,是否也有这样的状况发生?
读到这里,有些看官可能说了:这不明摆着是糖尿病症状吗?何必故弄玄虚?
没错,这些就是糖尿病常有的症状,但绝非故弄玄虚。因为我国作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患者超过一亿人),尚有太多人已经出现症状,但不知自己患病。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这些症状详加解说。
对于这样一组症状,祖国传统医学称之为消渴。令国人骄傲的是,糖尿病虽然是世界性难题,尚没有彻底治愈的办法,但是祖国传统医学对它的治疗,效果却往往出人意料,常收峰回路转、绝处逢生之妙。
说到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张锡纯。
关于张锡纯,我们之前曾经和您仔细介绍过。这位仁兄出生于鸦片战争之后,正值西学东渐、欧风美雨洗刷国人认知的时候。就医学来说,有人认为西医完全不如中医。有人则认为当彻底否定中医,全盘学习西医。而张锡纯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把中西医的很多观点结合在一起,很好地处理了二者间的关系。他不停地尝试用西医道理解释中医,用中医之精髓弥补西医治疗的欠缺,久而久之,自成一派,在当时颇负盛名。张锡纯是中西医结合治疗领域的开山鼻祖,也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所中医院的创始人,历史地位十分显赫。
张锡纯是如何看待消渴症状的呢?说起来,要佩服他的观察和联想能力。
观察什么呢?观察水壶,就是正在烧水的水壶。
张锡纯发现,这装满了冷水的水壶,放在火炉上,水壶外壁挂满了水珠,直至低落下来。这个时候,水壶壁就是湿润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张锡纯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认为,水壶放在火炉上,必然有氢气上升。这氢气和空气中的氧结合起来,就化作水,挂在壶身上了。可是,如果没有氢气上升,不能和空气中的氧结合,自然水壶壁就会干涸了。
思索至此,张锡纯立即联想到消渴一症里面的口渴。他觉得,如这水壶一样,一定是腹中气化不升,很难与肺所吸入的氧气结合,于是就不能形成水液充养于肺部,患者因此就会口渴。腹中气化不升,显然就相当于脾气虚弱了。
面对这样的联想,张锡纯十分得意,将其写入《医学衷中参西录》里面。
实际上,这样的认知,在今天看来,未免有一些牵强。但是在当时看来,能够把化学现象和中医症状、理论联系在一起,已经是十分难得的了。而且,就其机理来说,也的确有些符合中医的传统认知。君不闻《素问·经脉别论》里面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这表明,精气从腹中上输于肺,是水液生化疏布的关键环节。这和张锡纯的观点 ,不谋而合了。
所以,张锡纯的认知,是有一点道理的。它根据自己的认知,提笔拟制了一张中医方剂。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玉液汤。组方如下——
生山药30克,生黄芪15克,知母18克,生鸡内金6克,葛根4.5克,五味子9克,天花粉9克。水煎服。
这方子能干什么呢?正如前面所说,其最大的功用,就是帮助我们升腹中的精气,使之上输于肺,布化津液。专业一点讲,这就是益气滋阴、固肾止渴。
这里面最重要的两味药,乃是山药和黄芪。黄芪,健脾益气,山药健脾益肾而滋阴。两者配合,一方面可以滋补阴液,一方面可以令脾胃生化津液气血的功能加强,中焦气足,输送脾精给肺,这样肺就可以向全身疏布津液了。如此一来,患者口渴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接下来再看知母和天花粉。这两味药是滋阴清热的。张锡纯想,津液失于疏布,日子一长,难免生内热。所以这天花粉和知母清热滋阴,可以帮助我们好好缓解一下。
然后看葛根。葛根能作什么?其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生津、升脾阳。它在这里主要配合黄芪,提升脾的上升之气,然后有更多的阴液可供疏布。至于鸡内金,则可以更好地消解水谷精微,使得脾胃能生化出更多的水液、阴津。
肾虚多尿,脾虚口干。个中奥秘,到这里看官算是明了了吧?
所以,这个办法起到的综合作用,就是益气滋阴、固肾止渴。什么样的人适用呢?就是口干口渴、小便频多、浑身困倦气短(脾气虚弱不能主四肢肌肉之故)、脉象虚细无力的人。中医提炼八个字来总结这些症候,叫做“脾肾两虚,气阴两伤”。这些症候,玉液汤可以统统改善。
那么,张锡纯的这个办法,到底有没有效果呢?
事实证明,此方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的确是有明显效果的。因为气阴两伤在糖尿病患者中,十分多见。这一点已经在张锡纯之后的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充分证明。另外对于胃炎、甲亢等疾病,症属气阴两虚的人,也有很好疗效。可以说,这张玉液汤,是极具中医思维特点的,对糖尿病的治疗方案,国人应该引以为骄傲。它如今已经被写入中医方剂学的教科书里面,世代传承。
由此可见,对于疾病,不同的医学语境,有不同的解读。但无论怎么说,只要有效果,就是科学的。中西医之间,本来就是人类文明的不同表达而已,自是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