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责任认定案例反思信贷文化建设
【线下精品课程预告】
投行资管
【3月17-18日 杭州】强监管背景下商业银行投行和资管业务应对与转型
详询刘老师电话&微信 17710036186
责任认定作为信贷流程的重要一环,不仅是信贷基础管理和责任体系的组成部分,更是信贷长效机制和信贷文化建设的重要工具。对信贷业务和人员责任的认定,并不是最终目标和结果。其意义在于,通过问题剖析和原因诊断,对后来者予以警示和诫勉,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下一步强化管理、完善机制、培育信贷文化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一、对责任认定案例的反思
(一)贷前阶段,调查不审慎。突出表现在:一是在贷前调查材料中缺少缴税凭证,贷前银行流水与企业财务报表数据有较大出入,财务报表中的重要科目数据衔接不一致,借款人可公开查询的涉诉信息、高息民间借贷纠纷和欠息记录等在申报材料中没有揭示,抵押物估值明显高于当时市场价值等。二是信贷准入不严格。如向不符合规定、且提供虚假房产权证的外地户籍客户发放贷款,向累计逾期及欠息次数超出授信准入条件、存在不良个人信用记录的客户进行授信,对抵押率不合格的信贷客户未按照规定申请例外核准等。三是授信申报不全面。如对借款人的关联关系揭示不全面,集团成员单位与我行均发生信贷关系、但未按照制度要求申报集团综合授信等。
(二)贷中阶段,合规意识不足。主要体现在放款环节:一是抵押手续不完备。如未按照内部银团贷款制度要求,落实主办行的贷款担保及其他附加条件,抵押登记手续存在瑕疵,法律效力受到影响。二是资金监管不严格。如未严格按照棚户区改造项目贷款和固定资产贷款管理制度要求,将贷款纳入资金封闭监管账户,进行统一管理。贷款发放后,随即转入其他账户,资金未进行封闭管理。三是贷款支用不合规。如贷款资金封闭监管账户中,部分支用对象为贷款客户的关联企业,没有合理交易背景,贷款用途不合规。
(三)贷后阶段,尽职意识不足。主要体现在贷后检查环节:一是执行协议不严格。如在贸易融资贷款中,未严格执行银行、借款人、信保公司三方协议,未定期向第三方提交相关的贸易融资、收汇结算情况表。二是账户监控不及时。如贷款投放后未有效监控账户结算情况,对借款人还款账户资金用途与经营范围不符、还款前大额资金非正常转出的问题关注不够,风险识别不及时。三是贷后检查不到位。如贷后检查中,对借款人的法人代表和股权变更、多笔失信记录、法院判决,涉及民间借贷以及企业资不抵债、停产等问题,未能反映并予以关注。未按照要求对借款人进行客户信用评级重检,在现金流不匹配的情况下,为借款人进行展期。
二、信贷文化缺失的若干表现
(一)核心价值观尚未真正建立。在信贷业务发展中,如果缺乏正确的核心价值观,风险偏好和政策导向执行不严,在短期利益和长远目标之间,则往往重眼前、轻长远,重局部、轻整体,重规模、轻效益,重速度、轻质量,重营销、轻管理,重发放、轻回收,偏离了可持续发展的主轨道。
(二)审慎文化缺失。在信贷经营和日常管理中,如若没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做不到“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就很容易对客户经营状况盲目乐观,对企业风险变化不敏感。一旦外部环境和企业经营发生变化,风险隐患演变成现实问题,常常反应滞后,行动迟缓,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失去了化解风险、挽回损失的最佳时机。
(三)诚信与沟通文化缺失。信贷业务流程各个环节的相对独立性,也决定了诚信、沟通是信贷风险管控的关键所在。从同业和系统内外的案例不难发现,重大的风险损失背后,常常掩盖了重要缺陷,隐藏着问题隐患。没有下对上、内部相互之间的坦诚沟通和交流,风险信息无法顺畅、及时传递,客户情况得不到真实反映,就必定会影响判断、贻误决策,主动变成被动。
(四)合规与底线文化缺失。“一马失社稷”,在信贷业务流程环节中,一个小的违规行为,在客户发生风险事件,甚至违约时,都有可能形成致命影响,危及我行的信贷资产安全。只有清楚合规的底线,明晰风险的边界,守得住底线,才能够在信贷经营和风险管理中,把得住关口,不逾越边界。
(五)尽职与执行文化缺失。“海恩法则”告诉我们,每一次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3000起事故隐患。我们不乏看到这样的例子,在贷款到期前,客户转走大额资金,信贷资金流向监管不利,实地查看客户走马观花,对外部风险信息疏于关注等等,最终导致风险酿成损失,小损失变成大损失。
三、对信贷文化建设的建议和思考
信贷文化是主导一家银行机构信贷管理思想、经营行为的核心和灵魂。培育和建设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的信贷文化决非一日之功,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一)秉承“两个坚定不移”的根本目标和方向。当前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和繁重的转型发展任务,要求商业银行在追求规模速度的同时,牢固树立加快发展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的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始终强调规模、效益、速度、质量的有机统一,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不折腾,不冒进,不搞短期行为。
(二)加强信贷文化建设的“八个关键词”
1.前瞻:树立前瞻意识和主动思维,注重研究思考宏观政策导向、市场发展趋势和业务风险变化,看清大势,把握趋势,抓住态势,及早预判,把握先机。
2.审慎:充分识别、评估风险和损失,谨慎对待不了解或无把握控制风险的业务,在风险可承受的前提下,选择目标客户和市场投向。
3.均衡:通过合理承担风险,取得预期回报,从而实现风险收益与回报之间的均衡;通过动态调整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规模与效益、速度与质量、资本占用与风险回报之间的均衡.
4.精细:精细化管理重在过程控制、量化分析,精准锁定目标领域和客户,精确执行政策制度和管理要求。
5.暴露:及时、真实地反映客户信息和风险状况,畅通信息传递渠道,才能为风险防控和化解处置争取更大的主动权。
6.反思:反思、重检信贷业务、流程机制和风险管控存在的问题缺陷,汲取教训、警钟长鸣。
7.诚信:诚信是合规之本、文化之基,也是职业规范和从业行为的基本门槛。从这个意义来说,诚实守信是一票否决权。
8.责任:履职尽责、尽职免责。严格责任、严明标准、严肃问责,是对尽职者的最大保护,也是健康信贷文化的良好示范。
(三)把握信贷业务风险管控的“五实”
1.尽职调查要踏实。坚持实地调查与间接调查交叉结合,从基本情况、生产经营、财务状况、银企合作、交易背景、融资用途、还款来源以及风险缓释措施等,多维度、全方位、立体式摸清客户信息、调查分析求证、形成客观结论。
2.评级准入要务实。根据前期客户调查成果,准确界定客户行业,科学选取评级模型,严谨录入财务数据,审慎选择评价指标。同时,按照规章制度及相关流程进行信贷准入、项目准入以及例外准入,不遗漏环节、不打擦边球。
3.授信申报要如实。按照信贷制度申报集团综合授信、信用额度和单笔业务,合理设计授信方案,客观描述客户信息,不侥幸、不误导,杜绝为了业绩、考核而夸大陈述,影响信贷决策及后续管理。
4.审批条件要落实。逐条核对、落实支用前提条件和持续条件,不符合前提条件的,坚决不放款。不符合持续条件的,督促客户及时整改,或者尽早变更授信方案。持续监管贷款用途,避免资金拆借、资金挪用、短贷长用。
5.贷后管理要切实。坚持“一户一策”,针对客户和项目及所处行业特点,制定差别化贷后管理方案,定期重检和调整,逐户突出管理重点和关键风险点。贷后检查不走马观花、不停留表面,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构建信贷文化长效机制的“五个结合”
1.系统规划和阶段推进相结合。信贷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工程,既要着眼于长远、系统谋划,打造与先进理念相契合的文化内涵、经营模式、服务机制和风险体系。又要从当下着手,明确每一时期的重点目标和阶段性任务,把文化建设融入业务发展和重点工作,落实落地。
2.“本土主义”和“拿来主义”相结合。既要总结提炼本行长期积累的风控经验,更要学习借鉴其他行的管理方法。如24个小企业授信客户早期风险信号、22个主要问题和10个主要措施,以及的“十性”原则、“四更”经验等。
3.领导带头和全员参与相结合。各级机构领导班子是信贷文化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传播者,各层级、各条线、各信贷岗位是信贷文化的践行者、参与者。
4.完善制度和严格落实相结合。查找制度漏洞和缺陷,持续优化业务操作流程,健全完善信贷管理制度体系。在此基础上,严抓制度执行,落实规定动作,持续监督检查,强化问题整改,把合规尽职要求落实到基础管理和日常工作中。
5.典型引领和激励约束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和形式,传达先进的信贷经营管理理念,培养、宣传信贷文化实践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总结分析重大风险案例、授信违规和审计发现问题,强化警示教育,加大考核评价的激励约束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