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奇经八脉理论的再认识
2018-03-21 天医堂
导读: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医生普遍对十二正经应用较广,对奇经八脉的认知程度却有一定局限。本文对奇经八脉有更深入的剖析,相信在临床上,无论是针灸还是用药等方面,能为广大医生有更多的启发,并且希望通过本文,能够让广大医生在奇经八脉相关方面有更多的思考。
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十二正经、经别、经筋、络脉、皮部有广泛的联系,对全身气血的运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难经》将奇经比作“深湖”,把十二正经比喻为“沟渠”,对人体气血的调节关系概括为“沟渠满溢,流于深湖……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历代医家如王叔和、张仲景、叶天士等对奇经八脉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和发挥,明代李时珍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发展和完善了奇经八脉体系。自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对奇经八脉的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充实、完善了奇经八脉的内容。
奇经八脉邰正宵 - 奇经八脉
一、对督脉的认识
历代医家对督脉的循行描述一般都以《难经》 的记载为依据,八十年代以前的各种书籍都沿用督脉行于脊背正中这条主线,1984年的全国中医统编教材《经络学》根据《内经》记载,补入督脉的三条支脉,1995年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经络学》,以《灵枢·营气》对督脉的记载为主脉,参以《素问·骨空论》、《难经》的论述,恢复了古代对督脉记载的原貌。根据十二经的循行顺逆是以营气运行为依据,提出督脉的走向也应当以此为标准,是由上而下,这是营气运行的正常走向。
对督脉的走向自《难经》始,认为是自下而上,这种观点到今天一直沿用,长达两千年之久,李鼎老师认为,《难经》所说属逆向运行的特殊走向,督脉的逆行,主要与气功家的内气运行现象有关。黄伦从人体出生变化过程来解释督脉的走向,认为《灵枢·营气》所说的对象是一个成人的个体(即脱离母体的个体),其自身已与大自然成为一个统一体。由水谷精微化生的营气,在人体中沿经脉运行,出生之前,其营气经脐肾受母孕于丹田,丹田属阴,督脉循行当自下而上,分娩之后,督脉由阴转阳,其循行与《灵枢·营气》记载相符。
对其功能有人总结为总统诸脉,调节经气;维护阳气,卫外御邪;敷布命门之火,温煦脏腑;转输阴精,养脑益髓;参与生化,运行营气。
二、对冲脉的认识
《内经》中对冲脉的循行没有系统、完整的记载,后世医家的认识也不统一。周欢、冯禾昌经考证认为冲脉有五条分支:①冲脉发源于胞中;②外行线起始于“气街”;③与足少阴、足阳明关系密切;④后行分支沿脊柱上行;⑤前行分支上行至口,下行至大趾和足心。但在具体循行中,二人所考稍有差异。
全国统编教材《经络学》归纳为五条路线:①从小腹内部浅出气冲部,与足少阴肾经并行而上,过脐旁达胸中而弥漫布散;②自胸中分散后上循到鼻之内窍“颃颡háng sǎng”部;③起于肾下,出于气冲,循阴股内廉,入腘中,经胫骨内廉到内踝的后面,人足下;④从胫骨内廉斜入内踝,至足跗上,循行于足大趾;⑤从小腹分出,向内贯脊,行于背部。
冲脉在腹部的循行是“并少阴之经”,还是“并阳明之经”,《素问》与《难经》的说法及后世医家的注释均不一致,李鼎老师认为冲脉所发,自幽门至横骨基本上每隔1寸1穴,左右共22穴,因其均属足少阴经,所以说冲脉“并少阴之经”,足阳明经除了气冲穴外,并不与冲脉交会。
三、对维脉、蹻脉的认识
《内经》对阴维脉、阳维脉的循行分布没有具体的论述,《难经》提出“阳维起于诸阳会,阴维起于诸阴交也。”对“诸阳会”、“诸阴交”黄竹斋认为是金门、筑宾穴,从而确认为是阴维脉、阳维脉的起点,尔后许多著述(如《难经校释》《难经释疑》、《内难选释》等)大倡此说。也有人认为是悬钟、三阴交。
李鼎老师以元代滑寿 《十四经发挥》的解释为依据,从维脉的循行、功能上理解认为维脉像网络一样连结于各经之间,起溢蓄气血,调节盛衰的作用,其循行分布不具有上下环周的流注关系,“诸阳会”不是指起于金门,而是指头肩部各交会穴;“诸阴交”也不是指三阴交,而是指腹部各交会穴。
阳维脉联络了各阳经通向督脉,与督脉的风府、哑门相交会;阴维脉联络了各阴经通向任脉,与任脉的天突、廉泉相交会。维脉不像十四经脉那样循环流注,而是由浅入深的维络诸经,将各经气血归汇于任督,使各经之间互相联络,从而调节气血的盛衰。并结合《甲乙经》、《外台》、《奇经八脉考》等历代医籍对维脉交会穴进行了系统的订正。
据《难经》记载“阴蹻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李鼎老师认为阴蹻脉在颈部(人迎穴之前)应左右交叉后上至对侧鼻旁,与阳蹻脉交会于目内眦而通于脑。以往的经脉图均未画出阴蹻脉“交贯冲脉”的部分。李鼎老师予以纠正,并补出“从颈上行,至对侧鼻旁”这一段,同时他还结合卫气的循行,及《内经》的原意进行研究,认为阴阳蹻脉在目部交会,阳蹻脉的走向叫是从目至足,阴蹻脉的走向是从足至目,与“阴升阳降”的原则相合。
四、对奇经病候的认识
对奇经病候的研究,多认为奇经病候是奇经独有的病症,高希言等通过对阴阳维脉、阴阳蹻脉交会穴主治规律的研究,并与十二经病候相对比,认为奇经病症是对十二正经病候在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上的概括,不是另立于十二经脉病候之外的特殊病症。
“阳维为病苦寒热”是对三阳经发热、头痛、汗出(无汗)等共有病症的概括,“阴维为病苦心痛”是对足三阴病候的概括,包括胃脘、胸腹部、心、肺、胃肠道、泌尿、生殖系等多种疾患;“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是胸腹、下肢内侧多种病症的总称;“阳蹻为病阴缓而阳急”,主要是指头面、颈项、肩背、腰及下肢外侧病症,蹻脉病症重点阐述在阴阳失调情况下,下肢内外侧病症;带脉病候是集中对腰腹部疾患的概括;督脉病重点阐述大脑、 脊背部病症;任脉、冲脉病症在于集中说明有关生殖系疾病。
五、对奇经与脏腑关系的认识
钱志云认为奇经八脉存在阴阳表里的配属关系,但没有说明冲、带脉的阴阳表里配属关系,奇经八脉与肾的所属关系,文中只是论述这八条脉与肾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但没有说八脉各自属于哪一脏、哪一腑。秦立新通过分析奇经循行路线的特点,认为与奇经相络属的脏腑是肾、脑、胆、胞中。提出奇经以肾为“脏”,以奇恒之腑为“腑”,形成一个“对十二经相对独立的系统,成为奇经系统。”提出奇经:“不同于十二经之处,并不在于无表里配偶,脏腑属络,而在于它们与奇恒之腑相应,与藏精之脏——肾相应,主生长、发育及生殖。” 李鼎老师对清代吴鞠通、叶天士提出的“八脉隶于肝肾”从经络的联系为依据进行了探讨。
六、有待解决的问题
八十年代以来,对奇经八脉理论研究的成果是比较显著的,主要是对督脉、冲脉的循行及蹻维脉交会穴的补充与完善,并对《难经》以来关于督脉、阳蹻脉、维脉的循行方向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否定了以往认为奇经均是“自下而上”循行的说法。
今后的研究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①进一步从文献的角度深入研究有关理论;
②结合奇经的理论,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以验证;
③奇经研究要结合腧穴和交会穴,要与临床应用相结合。
:
1、文源:文源/中国医药学报 编校/王超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