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辛!一个半世纪以来国人的留学之路

08-14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艰辛!一个半世纪以来国人的留学之路

 

145 年前的 8 月 11 日,一群平均年龄十二岁的中国少年由上海出发,跨越太平洋,在美国旧金山登陆。


他们是中国的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年龄尚小于我们,稚嫩的臂膀上已经肩负起了强国富民的艰巨使命。

 

“幼童出洋”的想法出自清朝官员容闳,亦是首位留学美国的华人。


在曾国藩、李鸿章等支持下,清先后派出四批共 120 名学生赴美留学。


在当时,留洋被认为是有辱门楣之举,因此“富二代”,“官二代”等富贵人家的子弟都不愿申请留学。最终,前往留洋的学生们大都家境贫寒,出国留学对于他们是破釜沉舟之举。


 

他们有着比当代留学生更艰巨的语言障碍。


为了使留学生们能尽快适应美国的语言环境和生活方式,幼童们被分配到几十个不同的 “Home Stay family”中,开始了他们崭新的求学生涯。

 

他们有着比当代留学生更严重的 Culture Shock。


留学生们在美国依旧穿着清朝的传统服饰:瓜皮帽,蓝缎褂,崭新的黑皮鞋,头后还留着一条油光可鉴、乌黑漆亮的小辫子,走到哪里都是观者如云。


每当小留学生们上街,就会有一群美国小孩跟在背后围观,指着他们的小辫子高喊:“中国女孩子!”这让小留学生们更加难堪,有的急的想哭。

 

好在这些幼童们的学习能力极强,经过两年的高强度学习后,多数小留学生们都进入了更高一级的学校学习。


他们的成绩放在当今也是首屈一指,在一百二十名留学生中,20 人考入耶鲁大学,8 人考入麻省理工学院,10 人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其余不少也考入哈佛、康奈尔以及宾夕法尼亚大学。



时过境迁,留学生们不再愿意穿长袍马褂,反之更愿意穿着西式打扮,甚至有不少人将脑后的长辫剪去。


他们长期受到美国文化、教育的影响,开始逐渐认同自由、民主、人权等先进理念,对繁琐的封建礼教以及四书五经等中华教育经典失去了兴趣。

 

清朝官员则认为这些幼童抛弃了祖宗留下的传统,留学生们第一次遭到社会的谴责。


清原希望在保持封建统治和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挽救垂死的清王朝,然而幼童留美的结果却与这一初衷大相径庭。


他们在洋务一事上逐渐失去了信心,在幼童留美计划进行到第十年的时候,由于封建势力强烈反对,半路夭折。

 

幼童被撤回的消息,对这些幼童,乃至教育幼童的美国老师和朋友,都似晴天霹雳。


就连时任耶鲁大学校长的诺亚波特以及马克吐温都联名致信清,恳请他们让中国留学生们留下完成学业,这也是中国留学生第一次在美国引起如此大的轰动。


然而清执意将留学生们遣送回国,最终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在耶鲁大学完成了学业,其余留学生均被迫返国。

 

“留美幼童”后来的卓越成就,无疑给了当初谴责他们的人重重一击。


中国铁路业、电报业、矿业的开山鼻祖都出自这群“留美幼童”。“留美幼童”对中国教育界的影响不言而喻。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山东大学第一任校长以及复旦大学创办人唐绍仪,都是当年的留美幼童。


从此之后,中国的留学热潮由此拉开序幕。



清朝末年到民国的几十年内,清凭借庚子赔款先后送出了三批留美学生,不少家庭也愿意将自己的子女送出国门,除了美国,日本也逐渐成为一处留学胜地。


胡适、鲁迅、钱学森等在当时中国文坛、科学界名震一时的学者也是通过这次机会走出国门,报效祖国。


胡适赴美

 

时至今日,中国留学生已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群体,每四名留学生中就有一名来自中国。


我们留学的目的也不再同过往一样,无非是为了自己和家庭。报效祖国,我想我们潜意识里有这个想法,但总是放在前二者之后。尽管中国留学生成绩一向名列前茅,但是能像第一代留学生那般大比例进入美国名校的学生也只是凤毛麟角。

 

当然,我们也不会再像他们一样因为衣着打扮被外国人而嘲笑,但在外国社会里,我们依旧是弱者。诸如“亚裔分类”、“伊利诺斯巴士事件”以及“哥大撕名牌事件”等歧视华人的事件层出不穷,引发华人社会公愤,但在事件风波平息之后不了了之。


 

由此可见,外国人对我们的刻板印象仍然没有完全消失。在许多人外国人眼里,中国留学生仍然是一群只会聚在一起讲中文的数学学霸。他们说中国没有民主,没有言论自由,没有脸书,Ins, Snapchat。可我觉得,微博和微信也挺好用的。


我也因为这些刻板印象而碰了许多次钉子。有一次数学测验失手了,成绩出来的隔天被数学老师质问为什么近两次成绩波动这么大。我答我自己也不是十分清楚,大概是做题时粗心了些,也找不到详细的原因。


老师一脸沉默地看着我,对我说:“哥们,你是亚洲人诶。”于是我们两人同时陷入了沉默。

 

甚至加入外国人的小团体都有些困难。


在潜意识里,外国学生,包括我们自己,都认为自己应当和同肤色的人打交道。


我和几个白人同学一同吃午饭时,他们聊的很起兴,但是由于较大的文化差异,我对于他们的话题完全不理解。让我难堪的是,有位同学义正言辞地对我说:“那边有张桌子,坐满了中国人,你可以去加入他们。”


的确,中国留学生无论在世界各地都喜欢扎堆成群,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只会讲中文,更不代表我们不合群。



也许这并不算得上是种族歧视,因为所有人对于各国留学生主动扎堆的情况都已经见惯不惯了。可是它让十几岁的我第一次体会到,要融入一个新的集体,你的国籍有可能是你最大的障碍之一。


我很感激我的祖国。他让我尝尽华夏九州天南地北的美食,让我熟练掌握着一门世界上最难且最有底蕴的语言。如果我的祖国不够强大,我也无法来到这里求学。



相比一百四十年前的第一批留学生初来乍到之时的不适,我还能在当地勉强生活。我穿着和外国人一样的潮牌衣服,用着一样的社交软件,偶尔讲两句美式英语也不在话下。


我的留学生活固然并不轻松,但也远比不上一百四十年前。祖国在变强,我们也在变强,我们留学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但是不能忘本。


标签: # 幼童 # 留学生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