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实在的学书心得丨楷、隶、行、草书都全了,只要看了就有用!
小楷临摹要点
1、临习《宣示表》,他抓住它朴实、拙厚的特点,是不是很抽象,其实就是用笔轻落轻收(字儿小嘛),结体横向取势(刚从隶书那儿发展过来嘛)。关键是要掌握小楷宽绰疏朗(这个特点是米芾发现的,巨人的肩膀,我们也得踩踩)的总体特点。
2、小楷总体属于帖学,如能参以汉魏笔意(就是找点张猛龙啊等龙门二十品等字帖来临一临)体势及敦煌写经(擅用笔锋,没事出个尖,全篇出个一两个就行了,别多!)之率意,会增加蕴藉隽永之笔致。
3、若要笔画多变化,运腕为紧要。高二适先生曰;'小楷亦纯乎运腕,一涉指功即不能成。'所以,临习时应致力提高运腕功力,使起伏顿挫分明,极力控制不使用手指,因为手指活动的范围有限,如果仅仅用手指,字儿就写“死了”。
4、小字与大字迥然不同,不能互视为放大或缩小。把小字放大,跟大字完全不一个风格,所以还是建议大家跟字帖愿大尺寸临帖,只挑一个方面来讲,小字的细节比较多,如果放大了,就会觉得整个字没精神,笔画很乱,如果大字单纯放小了,就觉得很多细节没出来,跟用秃笔写出来的一样,不好看,不精致!
隶书临摹要点
隶书如果写《曹全碑》的话,要注意它圆润、舒松、秀逸的特点,柔美嘛,不过这也不容易。此帖的折法主要是圆转运笔。具体说大部分用笔是内掖转笔,不是折笔侧锋书写。
行书的临习
1、学习行书以临摹《圣教序》为宜,当然其他帖也很好,得是历史传承下来的古代名帖啊。《圣教序》一个是名家,一个是碑帖,少了很多细节,笔画也比较直硬,虽然这不能算是一个优点,但起码入手是比较简单!其用笔内掖收敛,线条瘦硬劲挺,点画的组合、偏旁的揖让、牵丝映带、笔势字势等纯出自然。
通临时注意纠正线条拖沓纤弱,即骨不健、气不畅、墨不沉等通病。在通临的基础上,就要打好攻坚战,从字型、字势,笔型、笔势及笔画的粗细对比、墨色变化(可参照兰亭墨迹)等方面,一个字一个字地过关。
要在背字型上下功夫。书法的内行与外行的区别,很多时候取决于细微的一点点上,所以临写时一定要特别注意细节,包括笔画位置、粗细长短搭配、字形大小、墨色浓淡枯湿、笔画及字形的揖让、呼应关系等
哪怕是细微的变化也不放过,以训练、提高自己的眼力。有了《圣教序》的基础,学习其他字帖就容易得多,到时候再加入墨迹本书法的连带笔意,气息等等啦,就事半功倍了。
3、对于'气'的贯通和'势'的生发的学习,当然与熟练程度有关,但关键是要有这个观念,无论是'读'、'临'或'创',有无这个观念是大不一样的。具体来说,就是笔画笔意的连带,就算笔画没有实际相连,笔意也不能断,墨色虽然有枯湿浓淡的变化,但是变化的不能太突兀,比如一个饱墨的字下面立即跟一个枯墨的字,这就不协调了。其他方面也是这样,您要记得,书法这事儿,在古代的主要功能就是一个工具,怎么方便怎么来,怎么自然怎么来!
4、黄庭坚行书笔势纵横,点画开张,虽是辐射式结构,但并不疏松;体势欹斜,但并不倾倒。《松风阁诗卷》是其晚年代表作,以上特点都有充分体现。具体来说,就是凡事有个“度”,黄氏书有大开大合的特点,但不能让字儿倒在地上,表现出那么个特点就行。
5、学行书选择米芾《蜀素贴》起步还是比较高的。咱临帖,最好之前对书家的生平、性格及所处朝代书家书风的整体特点心中有数,这样比较好把握该帖的书风的前因后果。
比如这位爷,性格癫狂,好出名,但是胆儿又小,怕惹人,聪明,喜欢跟别人不一样,所以他的字儿怎么滴,跟苏轼比起来,就是字形比较长,倾斜,跟黄庭坚比,书法就比较跳跃、活泼,因为黄氏是个纯学者嘛,所以书法可以这么分析着来,您就会有不同的发现!
草书临摹要点
1、草书分为两类:一是章草,即隶书的草写,当然,这是笼统的说法;二是今草,即楷之草、行之草,当然,这在文字学上,是不严谨的。但在这里,咱们可以临时这么说。狂草属今草,若行书为'走'的话,小草即为'跑',狂草就是'狂奔'。目前时尚走走、跑跑的行草,也是一种风格。
咱可千万不要觉得,草书就是纯粹写写画画,鬼画符都行,草书从字法到笔法结构都有严格的要求,只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平正入险绝,循序渐进,并经过长期的字法和技法训练,才能真正掌握和学好这门艺术。大草、小草穿插着来,因为它们的特点是不一样的,也可以相辅相成。小草呢,可先习王羲之《十七帖》、智永或怀素《千字文》、孙过庭《书谱》。
从书体的形态上来看,草书貌似意多于法,载情性特强,因此习草还需注意字外功夫。比如多记点草字啊,平常没事,拿着毛笔在废纸上多划划,练个线条什么的!
2、王羲之楷法师承钟繇,草书则上溯张芝。其《十七帖》因为是刻帖的原因,也因为当时主要是小草比较兴盛,因为狂草还得在唐代也鼎盛了嘛。所以王羲之这个帖咱们可以以真书笔法写草书,作草如真或者如行,故其笔致遒媚,结构精严,看似简单,下笔后方知其难。
为此建议:一是以1比1或略大一点进行临习,这样便于在校帖中对照找差距,及时改正,不重犯错误;二是对工具笔墨纸张要考究,以达到原帖效果为标准。笔以用硬毫或兼毫为宜,纸可用元书纸或半生不熟的毛边就行;三是认真学习有关此帖艺术特色的介绍文章和资料等(划重点啊,咱临帖就闷头练,得对书家生平及当时的时代特征有点了解,的确有帮助,而且历史嘛,很有趣!)
使自己对此帖用笔、结字、章法、情趣等技术和艺术特点有一个深刻了解和把握;四是察之尚精,拟之贵似。细节是艺术的生命。在对每一个细节(如用笔的起、行、收等)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别人所没有发现的东西,并收于自己的笔下。五就是临完一张挂起来看看,自己找毛病,对着原帖找,启功老爷子说了,字一上墙毛病就出来了,找到的问题,在纸上划出来,下次注意,就这么着举一反三,咱就不行学不好了!
3、小草的话,还是建议咱先写《书谱》。一个是,它就跟草书字典似的,字儿多,第二个,字形、草法都很规范。应集中精力认认真真地去临写,暂不必求数量,以准确精到为标准,可以选择有代表性、认为精彩的几个字或几行字,从笔形笔势、字型字势等分析透、理解深,并能用自己的笔将所认识到的风格特征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
这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大量的积累,直至全帖精熟,能随便择文书写,便可得原帖之八九,至此肯定会在书艺上有较大提高。此时不要担心个性不强,只要有了这个根基,就会有目的地选择其他经典,有选择地吸取能完善丰富此类风格的营养,久而久之必可使自己的作品既深具传统意趣,又较为明显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来。
4、《书谱》上手后再临习《十七帖》,此帖通篇务求便捷,因为是刻帖的原因,笔画简练,几乎没啥符赘的笔画,其他或以后诸家大草、狂草不过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起来的。在此基础上再临怀素《自叙帖》及黄庭坚《太白忆旧游诗》。怀素草书奔放之极而不失绳规,黄的草书把之前草书的线条变成了“点”,您可以观察一下,这是一个特点。有了这些基础再涉猎各家,不妨都过过手,把他们的长处收入手底,为以后创作打下基础。
5、临习怀素《自叙帖》,对该帖表现出的圆转矫健的线条,以及奔放流畅的体势得注意。咱这位吃鱼喝酒的和尚书家,写得字儿能规矩了嘛,更何况,唐代允许佛门张扬外学,清规戒律受得久了,书法就成了一个宣泄的渠道!
6、张旭《古诗四帖》(学术界有争议)与《肚痛贴》都是其代表作,较怀素《自叙帖》点画较粗,且有转有折、有提有按,中侧并施,笔势雄强纵逸,布白虚实相生的节奏感强,不跟怀素似的,全篇感觉都是一个节奏一个粗细。有同好临习中字法与笔法、构图等都有欠妥之处,笔法有的地方交待不清,有的不到位,有的又过了,中侧锋转换不自然,线条不够笃实,章法不顺畅,有顶牛和断气现象,揖让关系处理得不好等等。
7、草书创作要有一定的气势,字法准确,用笔大胆,敢于放开写,并注意墨色变化,过渡得自然,有节奏感。注意防止用笔潦草不沉实、笔画交待不清、送笔'过'或不到位、出现滞笔等,特别是转折处的提笔。要加强对经典法帖的临摹,强化字法和技法训练,在大气中求精到,走由生到熟、由熟到巧、复归于生、由法到意的路子。
8、临习王羲之草书手札,就仔细,那么小的手札,那么小的字,再说他们那时候的笔跟咱们的不太一样,有说用鼠须笔的,您想啊,肯定笔锋很尖很细,细节做得很到位。晋朝人,情感又丰富点,所以这寓情于书,一个字里学问大着呢,得谨小慎微地“读”、“大气不敢出”地临,一丝不苟地“记“。
9、若有志于大草,还要涉猎篆、隶、楷等,可别说咱只是写写玩玩,专攻一体啥的,咱这种“复合型人才”,勤加苦练,说不定,就成下一个书法大家了呢。
爱我你就拍拍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