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三晋医学人物之——彭子益

08-13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百年三晋医学人物之——彭子益

三晋名医彭子益


近代中医生存空间日渐逼仄,但无论是“中西医汇通”,还是“中医科学化”,最后都陷入“中医不科学”的悖论,面临丧失中医自身的困境。曾经积极参与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的近代名医彭子益,萌发了中医系统论和西医还原论范式不可通约的观点,站在纵深的视野,向传统中医回归。在继承发展“医易同源”理论和黄元御学说的基础上。彭子益构建出体系完整的中医圆运动模型,认为处于宇宙万物升降浮沉循环运动规律中的人身,其经络也如轮辋循行运动。如果轴不旋转,轮不升降,则发生患病。各中医流派治病的原理,都可以归结为从不同着力点恢复正常圆运动。

 

彭子益生平概况

 

彭承祖(1871-1949年),字子益,白族,云南鹤庆人。其父在黔为宦,出生于贵州的彭子益自幼家学严谨,年长后向黔中名流广为求学,涉猎广泛。尤其天性嗜医,钻研颇深。后游历京师,曾任晚清太医院医员,有机会接触到大量医学典藏,医术名著于京城。辛亥后,受山西督军阎锡山的延请北上山西,先后任汾西县(1915年)、介休县(1916年)[1]、霍县(1917-1922年)、平陆县(1922-1925年)[2]灵石县(1925-1927年)[3]、新绛县(1927-1931年)[4]知事、县长等职。1919年,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成立后,彭承祖兼任研究会名誉理事、理事,附设医学传习所、医学专门学校教员,编讲《医学丛谈》课程[5],在公余积极参与中医改进研究会的工作。任灵石县知事期间,彭承祖在该县城东介庙创办绵山中医院并亲自临诊。应诊、求学者络绎不绝。1931年前后,由于中原大战中的阎锡山战败下野,加之抗战爆发。彭子益辞官离开山西,赴南京任国医馆编纂委员。1935年著成《中医系统学原理》书稿。1936年夏,国医馆举办中医特别研究班。政要陈立夫推荐彭子益担任该班系统学课程的教授。1937年彭子益先后到北平国医学院[6]、南京国民行政学院卫生特训班、江苏省医政学院讲习中医系统学,一时间中医界反响热烈,好评如潮。彭子益的名声还远扬到业外。铁道部技正孙子明,邀集有留学欧美背景的政要员六十余人,先后在南京第一公园、五洲公园听彭子益讲演生命宇宙学说。孙子明感慨:“现今世界科学方法所不能解决之事物,惟生命宇宙耳;彭叟将我中国古代的形上文化,与现代世界的科学文化,合而为一,由大气运动中得着解决。”表明了这些接受过现代西方教育的人物对其理论的理解和认同。[7]295

 

南京失守后,彭子益返回故乡云南。在云南民政厅长丁又秋的支持下,举办了昆明市中医学特别研究班,开展中医教育。同时,筹划设立中医院。后因重庆和成都国医学校延聘任教,计划未及施行。1942年,因其婿抱病广西桂林,电促往诊。后留广西桂平、博白、合浦等处讲学数载。1949年应越南海防为市长之邀前去应诊,突发疾病去世。[8]

彭子益在研习临证中医的心得,均编为讲义,印发学子。在担任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理事期间,彭子益编撰《医学丛谈》(后改名《实验系统医学》)。在此基础上,1935年著成《中医系统学》。1935-1939年间,先后在《文医半月刊》分26篇[9];1937-1941年间在《国医砥柱月刊》(后改名《国医砥柱》)分13篇连载[10],[11]。同时,彭子益对文稿不断充实修改,先后更名为《唯物论的系统医学》、《系统的古中医学》等作为各讲习班教材。1947年,彭子益在前后修订三十余次后,正式定名为《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出版。

 

彭子益的圆运动学说


作为受阎锡山赏识的名医,彭子益出席了中医改进研究会的成立大会上并进行了“演说”。[12]民国初期的彭子益对研究会“阐发中医真理,参证西医科学,穷源溯流,融汇贯通”的中西医汇通思想是赞同的,也积极参与到中西医参衷的研究中。1923年,彭子益发现张锡纯的《衷中参西录》在融贯中西医学方面有精到之处,于是立即给研究会理事长、时任山西民政厅长杨兆泰写信:“张锡纯所著《衷中参西录》,其中皆本人多年实验之方,较之医校中各家讲义,录古人成书,案而不断,无裨实际者,实高出万万”,所以,他“拟求理事长与(研究会附设)专校学生、传习所学生,每人发给一部”,作为他们学习的教材。还建议“如经费无余,请令各县解送学生饭费内多解一元五角”(当时山西专校、传习所学生的学费、饭费均由各县承担)。言辞间充满了对中西医汇通的关注。[13]杨兆泰果然采纳了他的建议,为每位学生购置该书一部。

但随着中西医汇通活动的深入,以致后来出现中医科学化的思潮,彭子益的认识开始发生转变。他认为:“欲用科学方法来整理中医,须由中医方法去选择科学;欲由中医方法去选择科学,须先认识古中医学的本身真相。”他进而定义“科学”是“有原理有系统有证实之谓;非死(尸)体剖解之谓。”现代西医基于“死体剖解学”,“是分析的、片段的、直的、不运动的,是死的”,而“古中医学”“是不能分析的、整个、圆的、运动着的,是活的”。“彼此立场,适成相反”。中医系统论和西医还原论的对立观已经在彭子益思想形成。他指出“盲目地去用科学方法来整理中医,得了科学的虚名,失了中医的实效,可惜殊甚。”

他讥讽“谓中医的阴阳五行为古董”之人,是“不认识阴阳五行”,“无异坐井观天者,嫌天小也。”[7] 269-294这样,彭子益的医学思想与近代“中医科学化”思潮分道扬镳,进而对“中西医参衷”也反思后,对向重新认识古中医回归。

返本求源的彭子益,回归到主要研究晋唐以前的中医学,从《周易》、《黄帝内经》、《伤寒论》来把握中医内涵。彭子益任山西霍县知事时,该县农桑局组织村民种核桃,久不出土。彭子益亲临田头,掘土视之,“见发根之芽与发干之芽,并不直上直下,乃相抱如环,作圆运动之态。”从而顿悟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升降搓挪而成此圆运动”的“宇宙圆运动”理念。他认为,由于太阳辐射的热量,在大气、地面、土壤中随着二十四节气,作升降沉浮的圆运动。处于其中的万事万物包括人身就要受其影响。“人秉大气五行而生脏腑”,故位于身体中的足少阳胆经相火,由右侧降入下部水气之中,再从左侧通过足厥阴肝经循行上升。其他5对主经也类似对应循行、升降浮沉,形成“人身一小宇宙”。[7]10彭子益拿车辆轮辋做比喻,“一个完整的圆运动要有轴有轮,缺一不可”,“人身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如果中气不足或四维不张,则“轴不旋转,轮不升降”,人体患病。相应地,中医治病的原理可以概括为“运轴以行轮之法,运轮以复轴之法,轴轮并运之法”三种,目的是恢复人体正常的圆运动。

彭子益“应用象数思维构建医学模型”的医易思想,将河图看作大气的宇宙图,以“天人合一”为原理,以“中气为轴、四维为轮”为框架,以“相火升降浮沉周流全身”为运作机制,构建出体系完整的人体气化圆运动模型。[14]彭子益的圆运动学说强调天地、人体脏腑之间的平衡。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间互相转化,以平为期。

中医改进研究会成立前后,山西温病流行。对照“中医治温病无不遵守之本”的《温病条辨》用药,人们发现 “服‘银翘散’必加病,且有服至三剂而死者”。“银翘散”作《温病条辨》的第一方,而不见效如此,中医改进研究会各理事苦思不得其解。一日,彭子益到圣佛村下乡,见有儿童摘食未熟小杏,欲止之。一老人曰:时行病发大热,用此小杏十数枚,捣烂加盐少许,煎汤热服,即汗出热退也。彭子益退而琢磨,“于是得知《伤寒论》桂枝汤用芍药之原理;且并得知自来用‘银翘散’治温病,用‘升麻葛根汤’治麻疹错误的原因。”[15]他分析,作为《伤寒论》位列首方的“桂枝汤”有治中风发热之功用。但桂枝汤中的芍药,却系收敛作用。“既因中风而发热,反用芍药以收敛之,是何理由?”原因在于外感之病,非风寒入了人身致病;而是荣卫被风寒所伤。所以,“利用芍药敛荣卫,降胆经也”达到治病的目的。[7]34

对医易同源思想的高度概括和类比后,彭子益认为,中医不同的治疗方法,或在圆运动的轴(中气)上用力,或在四维的轮上用力,或者轴轮同时用力,虽着力点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使不圆的运动复圆。

圆运动学说的影响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不同于以往的中医古籍,它采用引导学习者循序渐进树立传统文化观念入手,在反复的讲述过程中形成中医辨证论治思维习惯。[7]3001937年,国医馆特别研究班学员八十人,皆有医专毕业经历,或行医多年之士。听闻彭子益学说后,欣喜道:“今乃得见我中国古医学的本身真相。”[7]29520余年间,直接听讲的学生有2000余人,一致认为该书是“使人认识中医学本身真相,增加功效,缩短学程之本。”[7]1山西灵石老中医李可,私淑彭子益圆运动学说,尽得精髓,成为当代运用纯中医的理法方药从事急症救治、独具特色的临床专家。

标签: # 中医 # 山西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