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中韩劳工的屈死之岛,却被日本成功申遗洗白成了世界名胜古迹
一个无人居住的现代化废墟也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日本的端岛就在2015年,作为“日本迈入工业革命时期”的象征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对这件事最为愤慨的莫过于中韩两国,因为这座端岛还有另一面——罪恶的管理者曾在这里榨干了数千中韩无辜人民的血与泪。
端岛废墟
端岛占地面积6.3公顷,只有天安门广场的七分之一大小,却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区域。
因为丰富的煤矿资源,这里成了三菱公司产业报国的根据地之一,二战前后数千名中韩劳工被拘禁在此处工作。
讽刺的是,为了容下这些劳工而建起的日本首座钢筋混泥土多层建筑,正是申遗过程中颇具份量的标志性建筑。
2017年7月初,一部由韩国拍摄的电影《军舰岛》,将那段历史重现在世人面前。
现实往往比影视作品更加残酷,来自朝鲜半岛与中国的劳工每日在地下1000米的矿坑处工作12个小时。
常年超过30摄氏度的矿坑里,高达95%的湿度与无处不在的粉尘一起威胁着他们的健康,恶劣的工作环境导致死亡率高达20%。
足以填饱肚子的一餐饭永远是奢望,他们只能住在距离风浪最近的岸边,在咸湿的海风中尽量为下次下矿积蓄力量。
《军舰岛》剧照
这座地狱般的岛屿最终因能源转型而被遗弃,那段历史也被日本当政所埋葬。
___________
端岛位于日本长崎县西南的海上,原本只是一处浅滩。
煤矿资源的发现是端岛走向兴盛的开始,只是史书记载不一,只能确定是在江户时代发现。
直到江户幕府没落之时,端岛的煤矿开采也不过是渔民捕鱼时顺便开采罢了。
随后半个世纪里,意图大规模开采的公司也都大多无力支撑开采费用。
19世纪末,日本三大财阀之一三菱公司的创始人岩崎弥太郎离世。
弟弟弥之助刚接手财阀经营大权便大刀阔斧地扩充业务,端岛煤炭便是其一。
三菱公司买下了端岛,在浅滩上逐渐完善了基本居住环境,也增设来往九州长崎的航线。
随着日益增长的煤炭需求,开采工作如火如荼,三菱公司甚至有计划地进行一系列填海作业,逐步成为了今天的端岛。
岩崎弥太郎
端岛景气的表皮之下却是另一番模样。
从当时持续到20世纪初期为止,端岛煤炭都采用着最不人道的纳屋制度。
所谓“纳屋制度”其实就是强制征收劳动力,是变了花样的“传销模式”。
矿工召集者四处宣扬挖煤好赚又轻松,不过是为了3日元1人的人头回扣。
一般而言,招来的人都交由纳屋头管理。
只需给予7%的佣金,纳屋头就能用非人道手段调教出一群做事得力的行尸走肉。
为了巩固管理,三菱公司还特意雇佣卖春妇“丰富业余生活”,同时鼓励赌博。
矿工大多后悔轻信谎言而身陷囹囵,却又掉入公司的陷阱无法自拔。
上岛的劳工越来越多,原本1~2层的木结构联排建筑快要负荷不起如此人口。
端岛的面积也就这么多,提升高度是最好的方法,而钢筋混凝土多层建筑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对于地震多发的日本而言,钢筋混泥土结构不但实惠更能抗震防火。
受限于技术,最初的建筑不过5~6层,但已经是全日本第一座钢筋混泥土多层建筑了。
随后钢筋混凝土建筑在端岛不断发展、推进,竟为日本现代建筑初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端岛建筑平面分布图
正是凭借这些优质的钢筋混凝土公寓,端岛走进了国民视野。
端岛学校、端岛集体住宅,每一座建筑竣工都成了新闻热点。
为了蹭热点,长崎日日新闻还在1921年时将端岛与正在建造汇总的土佐号军舰关联起来,称其为“军舰岛”。
军舰岛的称呼正是从此时开始,被世人所熟知。
远眺端岛形如军舰
随着人力需求日益增长,国内的壮丁又投入到侵略战争中去,人力费用越来越高昂。
为了应对巨大的工作量,三菱公司开始将目光望向仍然羸弱的中国和朝鲜半岛。
当时朝鲜半岛已经落入了日本的魔爪,前来招劳工的负责人只需手指一指,便能拉满一卡车被强征的劳工。
同一时期,日本强行将4万名中国人押送日本,其中3765人被分配到端岛。
他们随着日军的船跨过茫茫大海,初次来到这座岛,见到不多见的高层建筑,多数人还对未来抱有期望。
只是很快,他们就开始“日未出而作,日已落未息”的生活,每天12个小时劳作时间,就连见到太阳都是一种奢侈。
在千米以下矿坑之中,高温让他们不断流汗,失水过多而变得虚弱,他们用沾满炭粉的手擦汗,眼睛也逐渐变得模糊。
但无论如何他们也不敢生病,监工们手持武士刀就站在他们身后,要是达不成目标,一顿接一顿的痛打只会将他们逼向死神。
更为讽刺的是,最为前沿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成了他们的“监牢”。
一批批劳工拥挤地住在这些集体住宅中,每张大床都有十来个人一起分享。
那些木结构联排建筑倒成了高级的“别墅区”,管理层享受着单人单间的生活,等着下一餐饱饭的到来。
而他们只能住在岛屿两端、沿海的地方,充当着防洪堤的角色,即使比之同是劳工的日本人,他们的环境也要更低一筹。
恐怖的工作量,糟糕的生活环境,以及永远吃不饱的晚餐。
那些不过14、15岁的劳工也和所有人一样煎熬度日,在本该畅谈理想的年纪他们已经放弃了笑容。
还有一些有家庭的劳工,他们坚定地完成每一天的工作,并非为了赏识或是金钱,只是希望能够熬到归乡的一天。
工作之余,他们只能借着微弱的灯光,环视周遭黑压压的建筑,或是望向潮涨潮落的大海,或许某一瞬间就能坚定自杀的信念。
二战爆发后,三菱公司为了响应“产业报国运动”的口号,更卖力地压榨劳工。
端岛煤炭产量最鼎盛时一年开采超41万吨,单一竖坑日产量都能达到2062吨!
劳工们如何扛得住如何疯狂的工作量?强征的800名朝鲜工人122人过劳而死。
直至2017年,生活在韩国的生还者仅余6人,无论他们还是逝者,从未得到日本哪怕一句道歉。
中韩劳工生死由天的日子最终结束于两枚原子弹。
二战结束后,中韩劳工和一部分日本劳工终于有机会逃离这座“地狱岛”。
归乡的兴奋感让劳工们忘了长期过劳带来的病痛,只希望不必再体会物是人非的感觉。
另一边,端岛人口不断锐减,密密麻麻的建筑只有寥寥百人出入,恰如战争后的荒凉。
不过随着战争结束,大量复员军人回国。
为了响应战后复兴的口号,在大量资金注入下,端岛人口再度剧增。
如今的工人毕竟是自家人,三菱公司*接受了工人工会的提薪要求,这样一来更加剧了人口流入。
人口在1960年达到峰值,每公顷人口密度高达83600人,住宅问题日益严峻。
*注:二战结束后,根据联合国的方针,日本财阀全部被迫解散。三菱重工业、三菱化学等都被分割成三个公司。
人口虽然不断上升,不过劳动法修改后的时间限制局限了生产力。
工资上升,煤矿的开工率反而下降,煤炭产量远不及二战时的水准。
岛上更是开设有中小学、医院,日用店、理发店、小吃店等应有尽有,拥有一个城市该有的所有功能。
战后来到这里工作的人在三菱公司眼中,简直是来度假的。
1960年后,日本主要能源从煤炭变为石油。
产业衰退导致人口逐渐流失,岛上变得越来越空旷,多出来的房间两户合做一户。
住宿水平大幅改善,加上高额工资,后来居住过端岛的人回忆起这段时间,都认为这是他们住过最好的地方。
凭着福利吸引人也只坚持10年,端岛最后被迫在数以百万吨煤矿未开采的情况下关闭煤矿,此时全岛仅剩2000人。
1974年4月,端岛最后2000人也全部离岛。
仅有一些工作人员负责煤矿设施解体工作,在端岛奋战到年底。
21世纪以后,长时间无人居住的岛上建筑开始崩塌,曾经极度繁盛的端岛成了一片废墟,成了名副其实的鬼城。
或许是鬼城废墟的噱头,这片集体住宅的遗迹数次成为话题。
人们兴致勃勃地讨论废墟的模样一如当初端岛兴起时,当年被遗忘的劳工如今同样被遗忘。
端岛上残存的屋顶花园
其实早在煤矿关闭前,京都大学西山研究室曾想调查端岛住宅。
不过岛上居民不愿透露战争时期的内容,调查仅仅局限于端岛富裕生活的光明面。
直至2005年,为了申请文明遗产工作,长崎市特别允许媒体人士登陆端岛。
随后在确保安全问题得以解决的情况下,开放市民参观南部的住宅集群。
2015年,端岛被列入世界遗产。
那些象征了“日本迈入工业革命时期”的历史遗迹成了申遗的主力。
若不是残忍的历史,端岛建筑着实有资格列入世界遗产。
但正如韩国官方发言:无视历史的世界遗产申请只会引发国家和国家之间不必要的分裂。
如今端岛成了“独特的废墟景观”。
电视作品韩国揭露黑暗历史的电影《军舰岛》、不明所以然的真人版《进击的巨人》都是以端岛为舞台的影视作品。
即使在国内,端岛也是日本游所推荐的旅游景点。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曾经人们看到端岛繁盛,却不知岛上人的辛楚。
如今满载泪水与血汗的地方,如今却回荡着欢声笑语。
时代万般变化,这却是唯一的不变,着实讽刺。
*参考资料:
陈尚文, 揭开日本“地狱岛”的罪恶, 人民日报国际版.
徐凌玉, 张豪, 李严. 日本端岛现代建筑遗产的兴衰与保护[J]. 中国文化遗产, 2015(06):98-103.
端岛, 维基百科.
____________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