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和尚,真的可以月入2万吗

08-09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当和尚,真的可以月入2万吗


作者 | 李琼

出品 | 网易浪潮工作室



又是一年毕业季,在应届生为了入职而广集信息时,网络上总有一些令人摸不着头脑,探不准虚实的招聘信息。就譬如说近几年来流传着的寺庙僧人招聘,就颠覆了出家人六根清净、脱离世俗的修行避世形象。


网传寺庙招聘启事不仅僧人学历要求直追本科,还包吃住,就连起始的工资待遇都能秒杀好一票普通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如果应聘方丈,年收入就能轻松突破三十万,而且还是免税后能够实实在在到手的金额。面对如此条件,不少网友都表示自己甘愿成为一名“佛系青年”。




网上流传的寒山寺招聘条件,诱人的薪资让诸多网友垂涎


但事实上中国僧人真的很有钱吗?为什么有的僧人显得富有,而有的僧人感觉拮据呢?为什么寺庙会和企业一样,在网络上流传出各类的招聘信息呢?

僧人月入过万吗

今天的僧人,尽管已经不是旧日里归隐山林不闻窗外事的样子,但也绝非是网络上流传的隐形富裕形象。


中国人民大学在2015年发布了《中国宗教调查报告》,网传“有钱”的中国僧人,人均月收入仅为397元,远低于五大宗教教职人员506元的平均月收入。不仅是佛教,在中国,有41%的宗教教职人员没有养老保险,26%的场所甚至完全没有购买医疗保险。网络的高薪招聘僧人信息,并不能代表僧人群体。




月收入从过万骤减至平均不足五百,僧人的收入到底由什么来决定?


其实按照佛教通则,僧人名义上并不能拥有“个人收入”,他们的一切财物都属于僧人团体。由于被视作不净之物,僧团收入不能在僧侣间进行分配,也不能以私人名义分配。


但实际上,在2010年云南省灵照寺释永修遗产纠纷案中,方丈释永修就以个人的名义替寺庙储蓄了400多万元财产,可见佛寺中财产公私的界限并不分明。僧团主理僧人的供养、医治和后事,僧人的遗产也都属于僧团,但法律在僧人遗产继承上还存在争议。


僧人在寺庙修行期间的确存在“个人收入”。僧人所在寺庙单独发放的生活补贴,即“单金”,就是他们最基本的收入。


出乎意料的是,最基本的讲经、诵经也能带来经济创收。在中国,认同信仰佛教的人超过1亿。由于佛教中有轮回、超度灵魂的说法,佛教徒的丧礼有诵经僧人的需求,在江浙地区还出现了专门从事经忏佛事的僧人,一次法事经忏僧能得到的布施甚至超千元。




新疆和静县寺庙里的僧人,根据资历每年被请去外出念经的次数从两次到两百次不等,由于外出念经的收入属于外出僧人自己,僧人的收入也因此参差不齐。此外,僧人如果还会编译书籍、精通画艺等,也能为自己“创收”。


僧人赚得钱多不多,还和他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有关系。一般情况下,德高望重的僧人更有可能得到社会或个人的布施,在僧团发放补贴的时候,也会在“利和同均”的原则上向资历较高的僧人倾斜,年轻的僧人不论是在地位或名气上都难敌老僧。


2006年8月,因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在少林旅游发展的特殊角色,还赠与他一台价值100多万元的越野车,这是布施收入的其中一种。另外,释永信还多次参与政务,兼任政职,他也能从这些社会工作中获得相应的福利和报酬。


当然,不是谁都是释永信,大部分僧人也难以参与其它的社会工作。在甘藏地区,除了基本补贴,国家低保支撑起了这些年龄稍大、生活补贴仅有寥寥的僧人生活。




从2009年开始,甘南藏族自治州开始将一些最为贫困的僧尼列入低保,并按照农牧村低保标准,每年发放低保金660元到780元,60岁以上僧尼按二类家庭标准,人均每月能分得65元。而在低保还没有普及之前,这些僧尼甚至要靠家庭供养。


因此,赚大钱这项能力,同样也只属于金字塔顶端的少数僧人。

寺庙在用信仰套现吗

撇开其它个人收入不谈,就僧人最基本的寺庙生活补贴而言,不同佛寺提供的“单金”数额,也是不一样的。具体的就要根据僧团的财力来定。


那僧团要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呢?其实最常选择的方案,就是寺庙大办旅游项目,旅游相关的收入主要包括门票和经营性收入。


这就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反差: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和融入流传了多年的佛教,信徒要入内参拜,一般而言要缴纳门票费用,但是后来传入的基督教进入教堂却不需要门票,这种反差难免让人膈应。


网传僧人招聘,噱头也主要就在于月入金额,把僧人群体直接指向了能够谋取暴利的职业。说到底为什么僧人的形象会有这么大的转变,以至于后来大家只要谈到佛寺旅游,就好像闻到了浓浓的铜臭味,其实佛教和寺庙都有难言之隐。



自1978年中国发展市场经济后,宗教复兴并迅速发展。中国一改从前的宗教“毒品论”,把宗教看作抚慰人心、配合主流价值,团结民众的“药品”。


为了加强对宗教的管理,1979年,还决定恢复设立宗教事务局。在文革结束以后,中国经济迫切需要发展,佛教的僧人生活和寺庙修缮,都不能再像以往的历史情况一样由供养,反而要自己解决生计问题,同时还能为财政创收。


发展旅游,其实对于大部分佛寺而言,一开始就已经处于被动的角色上。中国旅游地理学家陈传康指出,传统的宗教旅游,涉及的是如何吸引信徒来朝拜,同时又能吸引非信徒来参观风景或从事商业贸易活动,以间接推动经济增长。


在1982年宗教提出“自办自养”后的几十年,寺庙门票收入成为寺庙维系生存的主要来源。而如今的寺庙门票收费早已超过了自给自足的标准,成为创造旅游业GDP和充实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



美国康奈尔大学新商学院的研究表明,在中国,一般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地区,佛寺门票越高,互联网发展水平和媒体市场化水平高的地区,社会舆论发达,门票价格也会相对较低。


在中国甘南、新疆、西藏等一些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寺庙的其余收入来源远不及门票收入高,而且代替收入也没有较为发达的地区多样。取消门票收入,寺庙的维持极有可能还得靠援助,而且,拨款一般需要考察寺庙的历史价值和知名度,款项也是不定期拨的。


其实中国的佛寺仅有6%收门票,比道教场所的7%还要略低,但为什么人们感觉收门票的佛寺却远远多于6%?这就涉及到一个尴尬的管理问题。


中国的佛寺大多依山而建,佛寺门票归宗教部门管理,但是寺庙所依托的山却归园林部门管理,假设入寺免费,但也不等同于入景区免费,所以消费者容易把景区购票的印象嫁接到寺庙身上。


就拿灵隐寺来说,寺庙门票需要30元,要入寺就必须经过飞来峰,飞来峰这个景区则需要45元的费用。这样一来,信徒或游客要去寺庙,则必须先缴纳进山费,再付门票,分管部门不同,造成了飞来峰和灵隐寺“票中票”的局面。



佛教人士为了抵抗清修做了不少抵抗动作,2011年,河南中原大佛景区的佛泉寺僧人曾高举条幅、抗议强制买门票的现象,而为了保卫佛教形象,佛教领导人也发起了“免门票运动”。显然,佛寺免门票运动要求全国响应并不现实。

中国僧人赚钱指南

上文以及提到,文革以后,中国对宗教提出“自养”的要求,寺庙不得不自寻出路。赚钱既然是一种迫在眉睫的事情,摆在中国大多数僧人与寺庙面前的问题,已经不是该不该赚钱,而是怎么才能赚钱。


相较于对外开展宗教活动的收入、农牧业收入、信徒布施奉献的收入,旅游性收入是其中最不稳定的,但也是最值得尝试的。旅游收益金额容易出现两极状况,要么日进斗金,要么少人问津。佛寺旅游的发展情况,也会直接关联到布施信徒和游客的数量。


譬如少林寺,就是靠旅游发展“脱非入欧”的寺庙典型。文革结束时,少林寺仅有十几位僧人守着28亩薄田,1974至1978年,少林寺游客总量也不过仅有20万人左右。



但自从少林寺树立了品牌形象以后,每年接待的游客大约在150万人左右。仅门票收入,分属少林寺的部分一年就有4000万到5000万,而其中,70%用于寺院建设,20%用于僧人的生活,10%用来做慈善。也就是说,会有800万到1000万的资金用于全寺僧人的衣食住行。


事实上,要成为一间“欧气”的寺庙,也并非易事,佛寺发展旅游业,需要面对种种“歧视”。譬如寺庙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情况,旅游交通时间成本对旅游目的地竞争的影响较大,那些隐于山林、无法进入的佛寺,它们在旅游方面的收入与出行时间成本少的寺庙几乎无法竞争。


此外,佛寺的知名度,对宗教旅游的态度,佛寺对旅游业的参与程度和态度,都影响着佛寺“入欧”的进程。


同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批次不同,知名度不同,青海瞿坛寺和北京雍和宫的旅游收入,以及发放给僧人的生活补贴就天差地别。


瞿坛寺僧人的生资来源主要来源于门票收入,门票每张50元,全寺年均稳定收入近3万元。全寺僧人有13人,每人年均达2000余元,而寺院实际给每人只有500至800元不等。



雍和宫门票每张25元,虽然较瞿坛寺低,但是仅仅是在2007年,雍和宫一年的游客数量将近163万。雍和宫主要的经济来源是景区门票收入、信众捐赠和功德箱善款,而不论是门票收入还是布施收入,都是建立在旅游业的发展上的。


自1981年开放以来,雍和宫每年保持在院僧人100人左右。按照僧人的级别,每月按时发放2000元左右的生活补助用于维持僧人的日常开销,这些补贴直接发放到僧人手中,由僧人自由支配。此外,雍和宫的僧人还能享受到额外的开放补贴,这些都是中国许多寺庙僧人所羡慕的。


而且,一座寺庙如果抱上大腿,发财也不是梦想。厦门就对南普陀寺有着明确的预期,那就是赚钱。市政官员认为,宗教的复兴促进了华人的经济投资,而南普陀被选为旅游运动的著名景点。



同样的,为了让少林旅游文化成为登封市“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事业的基石和龙头”,2001年,河南省登封市市委为少林寺投资2亿或3亿多元人民币,将少林寺周围的行政村、武校、商店等迁出旅游风景区,拆迁面积达到近60万平方米。


谁曾想,2014年,吃水忘了挖井人的少林寺,把登封市嵩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告上法庭,要求嵩管委支付将近5000万元的门票分成,以及违约金200多万元,理由是嵩管委赖账。


参考资料:

[1]王亚欣,李泽锋(2017).西藏寺院旅游收入分配问题研究.广西民族研究

[2]罗莉(2003).论寺庙经济.民族大学

[3]高木(2015).“僧人”还是“商人”:少林寺媒介形象研究.西南政法大学

[4]张妍(2013).论寺庙财产的所有权归属.西南财经大学

[5]严亮,季龙明(2014).我国僧侣遗产继承法律问题研究.福哈尔滨学院学报

[6]殷平(2012).旅游交通成本对旅游目的地空间竞争的影响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

[7]安隐(2003).佛教在商业浪潮中的反思——济群法师访谈录.法音

[8]牛绿花(2012).甘南藏传佛教僧尼社会保障调查与研究.中国藏学

[9]刘畅,朱东君. 释永信,禅意·争议[J].环球人物,2015,09.

[10]姚学丽,周普元.新疆和静县藏传佛教寺庙调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1]庄汉(2016). 宗教场所及其财产权利主体的界定.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12]陈纬华(2008).灵力经济:一个分析民间信仰活动的新视角.台湾社会研究季刊

[13]薛慧敏(2011).佛教徒皈依原因、宗教性差异调查与佛教心理保健功能探.吉林大学

[14]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宗教调查报告(2015)》

[15]李向平.从“精神鸦片”到“社会资本”——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宗教的基本变迁

[16]Lori Qingyuan Yue, Jue Wang, Botao Yang. Contesting Commercialization: Political Influence, Responsive Authoritarianism, and Cultural Resistance

[17]Gareth Fisher. In the Footsteps of the Tourists: Buddhist Revival at Museum/Temple Sites in Beijing

[18]Yoshiko Ashiwa and David L. Wank.The Politics of a Reviving Buddhist Temple: State, Association, and Religion in Southeast China.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 Volume 65 / Issue 02 / May 2006, pp 337 - 359

[19]Zhang Mu,Huang Li,Wang Jian-Hong,Liu Ji,Jie Yan-Geng and Lai XiTing. Religious tourism and cultural pilgrimage: A Chinese perspective.religious tourism and pilgrimage management, pp98-112



标签: # 僧人 # 寺庙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