斡旋中州之补中益气汤(唐福舟)

08-05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斡旋中州之补中益气汤(唐福舟)

补中益气汤为南宋李杲制定,乃补脾胃、升阳气之方剂。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他一反当时内伤外感混同施治等无效之法,力主避免疾病,当从增进脾胃入手,乃写成《脾胃论》。补中益气汤为其中之著名方剂。

补中益气汤主治脾胃衰弱、阳气下陷,升清降浊,以恢复中州运化之权。方中药品,味多甘温,均可入脾胃之经。药用炙黄芪(甘微温,入脾、肺经)补气升阳,人参(甘温入脾、肺经)补元气益脾胃,炙甘草(甘平,行十二经)补中益气,炒白术(甘苦温,入脾、胃经)补脾燥湿,当归(苦辛温,入肝、心、脾经)补血和血,陈皮(苦辛温,入脾、肺经)升阳祛风解毒,柴胡(苦平,入心包、肝、胆、三焦经)升阳和解。升、柴合用,直升清阳之气,煎加姜、枣,调和营卫,以助上药之效。

方中药物多甘温属补气健脾之品。因脾为太阴湿土,喜温燥而恶寒湿,甘味多入脾也。从药物归经看,方中各药几乎都入脾胃二经,可见东垣设方,药专而力宏。本方主要功效为补中益气升阳,其补中益气之理,人尚易知;而其升阳之妙,则颇难领会。方中升麻、柴胡两药用量虽轻,作用颇大,升、柴属阳,能使脾胃清气上归阳道,以资春风之和,又引人参、黄芪、甘草上行,充实腠理,使卫外为固。故凡补脾胃药,多以“升阳补气”名者此也。升麻、柴胡均能升提,其功略有差别,升麻之性可直升而上,柴胡之升更兼和解。以使清气上升归阳道者,升麻为主,柴胡次之;充实腠理,卫外以和解者,柴胡为主,升麻次之。升麻、柴胡有升无补,人参、黄芪、甘草有补无升,两相合用,由升中有补,补中有升。

东垣治疾首重脾胃,脾胃同居中州,互为表里,补中者即指此而言也。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相辅相成,乃后天之本。若分而言之:脾为生化之源,统血之脏,主四肢肌肉;胃为十二经之源,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脾胃又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水谷经胃之受纳,脾之运化,化营血,充元气,上输心肺,下达肝肾。益气者,即指益元气而言。脾胃为营卫气血之源,五脏六腑之营养,皆来源于脾胃。若不慎,即生变化。正可谓“平者万化安,病者万化危。”“胃之一腑病,则十二经元气皆不足也。”如饮食不节则伤胃,思虑过度则伤脾等等。脾胃受伤,必生病变,以致虚热作,吐泻生,腹胀满,形体消瘦,气虚下陷,发窍不通……。而失阴平阳秘之衡。故欲调整阴阳,需顾护后天之本,则必用东垣补中益气汤。此法经过前贤和近代医家的不断实践,其治疗范围已越来越大,不但可运用在内、妇科,还可用于儿科、眼科等,既可甘温除大热,升举下陷,治久痢、久泄,也可止崩漏、治癌肿。余在临床实践中,反复运用此法,多得心应手。兹举典型病例数则如下:

一、  阳气得升,举陷如神

阳气下陷者,又名大气下陷。而大气下陷,究竟陷至何处,出现何种症状,古书记载不详,余在临床实践中认为:概言之,下陷之处无固定,出现症状极猛烈,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收效很快。

病例一 李宋氏 女 23岁,凤阳县刘府镇人。

时在1936年秋,其翁约予治疗,云:“病危急。”至其家,见患者斜坐侧伏桌上,面色苍白,头汗如雨,呻吟不止,气息短促,脉弦紧,舌淡苔薄白,既无外感,又无内热,依据脉证,当属痛症。继觉房内有血腥气,见地上有石灰迹,知其新产无疑。乃细问其由。伊姑云:媳妇新产三日,时感胸中苦闷,邻人介绍,黄鳝头烧灰,加红糖水送服,可治胸闷。昨日午后四时许,与服两只黄鳝头,移时,即感会阴部不适,初微觉痛坠,后痛渐剧烈,晚饭后坠如钩挂,痛不可当,彻夜不宁,呼号不止。余恍然大悟,此乃大气下陷也。与服补中益气汤,一剂而愈。

病例二 杨年氏 女 32岁,怀远县码头城人。

1955年,来约治疗。余刚入其庭院,即听高呼“快来救命!”至其屋见患者,倚东门坐,呻吟不绝,头汗淋漓,赤足于地。云:“右脚拇趾如火烙油炸,痛不可当。”余俯首细查,右拇趾不红不肿不热,与左趾无异,甚怪之。乃问其发病根源,其忆曰:曾患胎痢治愈。一周前产一男孩,唯感胸中苦闷。昨日下午邻人介绍,鸡爪子烧灰,红糖水送服,治胸闷有效。遂服两只鸡爪子灰。少顷,右脚拇趾有热痛感,逐渐痛势剧烈,呼号通宵。患者胎痢初愈,复因产后气血大亏,胸中虚痞可知;服鸡爪子灰而致阳气下陷。乃与补中益气汤,举下陷之阳,以散虚痞。服一剂,趾痛、胸痞若失。

按:李宋氏新产三日胸中苦闷;杨年氏胎痢初愈新产七日,亦胸中苦闷,同属虚痞之证。黄鳝头、鸡爪子物异而性同,均属攻坚破结之品,实证只能少服,虚证绝不可尝。李宋氏、杨年氏二人同属虚证,皆妄用孟浪之品,实属虚虚之戒;补中益气汤有升陷之功,斡旋之妙,故李、杨之病势在危急,而各服一剂均安。

至于黄鳝,生于水中,性喜水湿,头虽烧灰,其性犹存。前阴,乃水湿之所出。故黄鳝头灰引阳气下陷,直入前阴。鸡为家禽,喜燥而恶湿,其爪如人之足,虽烧灰,其性亦犹存。故书中有以肝补肝,以肺补肺之说。鸡爪子引阳气下陷,直至足趾,盖“同性相求”之义也。

二、  癃闭可通,尿漏能止

补中益气汤治小便滴沥不止有效,治小便点滴不通亦有效。同一补中益气汤却有两种相反趋向之功能。亦可谓双向调节功能也。

病例一 张某 女 30岁,阜阳船民。

1962年11月就诊:怀孕已8月。头汗如豆,形体消瘦,二便俱闭,腹胀迫急,小便不利,业已多日。昨晨突然小便不通,大便亦秘结。曾服车前子、地肤子等无效。余再三思之,其怀孕体弱,服利尿药无效,显系阳气下陷,膀胱不能气化而致小便不通,影响大便秘结,非升提不可。又古人治小儿小便不通,用麻黄烧灰按于舌根,小便立下,盖麻黄透发肺气,肺能通调水道,下达膀胱。乃用补中益气汤加麻黄3克,取其宣上通下之理。服一剂,小便畅下,大便亦通。

病例二 周阜山 男 71岁,蚌埠市南岗人。

1958年秋,约予治疗。诉曰:小便不通月余,曾服利尿剂无效,后经医院导尿,虽能解一时之危,然尿道已发炎,肿痛不能再导。近三日来,小便点滴不通。余见患者,仰卧于床,外肾红肿,腹部膨胀,头汗如雨,呼吸迫促,危急万状,诊其脉细弱无力。老人癃闭,多属气虚下陷,故即与补中益气汤加当归9克、川芎6克。药后半小时,小便乃通,初则点滴不断,少倾即畅流而出。

病例三 张某某 女 32岁,淮南市新淮村人。

1963年2月前来就诊,主诉:因暴雨将至,急将菜缸搬移屋内,由于用力过猛,将小便迫出,腰痛如折。从此淋漓不断,已廿余日,屡治无效。每日更衣数次,仍穿湿衣。观其身体肥胖,并无病色,想系一时用力过度,而致阳气下陷。乃以补中益气汤加杜仲9克,以升阳为主,佐以补肾。服一剂而愈。

病例四 范某某 男 5岁,怀远县码头城区人。

1956夏,其父代诉:小儿饮食正常,近月来,小便如漏壶,不分日夜,点滴不止,裤、鞋无干时。余见患儿精神、气色、动作均不现病容。因问:何不控制一些?儿云:不知有尿已漏下来。盖小儿健壮,不应大气下陷,然小便滴沥不止,而无感觉,却又多属虚证。故此例应是形实肾亏,形成大气下陷之候。乃与补中益气汤去生姜之辛散,加桑螵蛸之固涩,一剂而愈。

按:前二例小便点滴不通,后二例则小便滴沥不止,证状相反,而同用补中益气汤,均获满意效果,盖均属大气下陷也。大气下陷,可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浊混淆而功能紊乱,故症状虽异,而由于大气下陷者一也。补中益气汤有升提之功,故治小便滴沥不止有效,同时具有升清降浊之功,故治小便点滴不通亦有效。

三、  除胸痞、通乳汁,效如桴鼓

胸痞一证,有寒、有火、有实、有虚,如诊之确切,予气虚一症以补中益气汤,效果显著。而补中益气之方,非但可补中州、升阳举陷,而且尚有通乳之效,余曾屡试有效。

病例一 杨刘氏 女 31岁,怀远县码头城区人。

1957年夏,约予治疗。患者自述:高热病温,经治愈后,唯胸中苦闷,按之稍舒。观患者,面色苍白,唇淡无华,身体瘦削,语言低微,脉细弱无力。脉证合参,当系病后衰弱,大气不足,无运化之力,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浊混淆使然。给服补中益气汤二剂而胸闷愈。继以八珍汤,配合饮食调养,而得痊愈。

病例二 李某某 女 39岁,阜南港船民。

1963年6月,其女前来约予往诊,因就诊患者太多,无法分身,遂问何病?答曰:“母生产七日,乳仍不通。”予乃设变通之法,与炮甲10克、王不留行10克、通草10克,一剂。次日其女来云:药后乳仍不通。乃随其往诊,见产妇身体瘦削,面色苍白,脉细弱,气短懒言,胸闷较甚,显系阳气下陷无疑。乃与补中益气汤加通草2克,意即欲求南风,先启北牖之理。服药一剂,乳汁畅下。

按:大病、产后,身体常虚,胸中苦闷,多属阳虚气陷;手按之则舒,是为气虚明证,不敢移去者,气陷更甚。清阳不升,浊阴占其位,岂不胸闷!兹以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阳升而阴降,清浊各归其位,故而胸闷痊愈。例二产后血亏气更虚,可有乳汁不通之患。先用通乳之法不效者,乃未见其人,未查其有虚痞也。予补中益气汤后,气虚复而胸痞除,加以通草通络,乳汁故得以畅流。

以上数例其证虽异,其因则一。内经中有“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之说。先贤谓“气为水母”,如气虚则“气自气,无以化水,水自水,而水蓄不行,”故小便不通。同时,如阳气衰微,气化无权,膀胱失约,小溲亦可频数、失禁。且阳气下陷,则可致剧痛;浊阴不降,复能致胸中痞塞。故与补中益气汤升清降浊,阴阳得以协调,则膀胱气化,小便自通,胸痞得除,乳汁自流。膀胱约束正常,淋漓亦自止。

标签: # 益气 # 脾胃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