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ShangdongSheng),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
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东临黄海,北滨渤海。简称鲁。介于北纬34°30′~38°15′,东经114°50′~122°50′。山东半岛向东伸入黄海和渤海之间,隔海与辽东半岛南北遥对。庙岛群岛屹立于渤海海峡,成为拱卫北京的海上门户。省境北与河北接壤,西南与河南为邻,南与安徽及江苏交界。京沪铁路和京杭运河纵贯省境。面积15.38万平方公里。1990年人口8439.2827万。辖5地区、11地级市、23县级市、76县。省会济南市。
自然条件地质山东地质基础古老,属中朝准地台的组成部分。郯庐断裂带纵贯南北,以东的半岛和沿海部分,前震旦纪变质岩系出露地表,属胶辽台隆,多形成沉积变质矿床和内生矿床;以西属鲁西断隆,寒武、奥陶系灰岩发育,石炭一二叠纪含煤构造分布较广,形成了鲁西南煤田。在燕山运动中,鲁中南隆起,形成一系列山地;鲁西北和黄河三角洲在白垩纪开始发育为陆相断陷盆地,生成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全省已发现矿物105种,探明60余种。黄金储量居全国前列,铝土、石墨、菱镁矿储量居全国第2位,煤、铁、石油等储量也占全国重要地位。沂蒙山区金刚石原生矿总储量1120万克拉,居全国首位。
地貌与水系以平原低地为主。全省平原面积占55%,低地占9%,河流湖泊占1.1%,三者合占总面积的2/3。山地占20%,丘陵占14.9%,二者合占1/3强。
山地丘陵一般较低缓开阔。海拔较高的有泰山、沂山、鲁山、蒙山、崂山、昆嵛山、徂徕山等,总面积不足4000平方公里。低山和丘陵面积较大,但起伏平缓,相对高差约200~500米,一般都适于林果业发展。鲁西北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沃野千里,是黄淮海平原的组成部分,为重要粮棉生产基地。
山丘附近的山麓冲积洪积平原,排水条件好,地下水丰富,是人口稠密、农业发达地区。山丘内部分布有小盆地和山间平原,亦为重要农耕地区。在滨海平原有盐碱土分布。
省境虎头崖以西大陆岸线平直,滩涂广阔,为沙质海岸,适于发展渔盐业和海水养殖。但泥沙淤积,缺乏良港。虎头崖经成山头南下至绣针河口,多为石质海岸,岸线曲折,港湾众多,有烟台、威海、石岛、青岛、石臼等名港,并有庙岛群岛、崆峒岛、刘公岛等岛屿。附近浅海广阔,饵料充足,是重要的海洋渔场。
全省河流较多,长度在5公里以上者达千余条,分属黄河、淮河、海河和边缘水系。黄河从东明县流入省境后,向东北蜿蜒600余公里,于垦利县注入渤海。由于河道泥沙沉积,河床高出两侧地面数米至十数米,20世纪50年代以来多次整修河堤,防止了决口和改道,并发展了水利灌溉事业。
气候山东属暖温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水热条件较同纬度内陆地区为优。气候的特点是: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干燥寒冷。年均温为11~14℃,由南向北递减。
1月均温-4~-1℃,极端最低温-20℃以下。7月24.5~27.5℃,极端最高温37~43℃,无霜期180~220天,鲁南较长,鲁北和半岛地区较短。
省境光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2300~2900小时。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山东半岛及泰鲁沂山地以南地区春旱不重,鲁西北时有春旱。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季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有利。但春旱夏涝及寒潮、霜冻、冰雹等灾害影响农业生产。
自然地理区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山东省主体隶属于辽东、山东半岛落叶阔叶林区,包括2个亚区:
(1)鲁中南低山丘陵亚区。亚区内中低山面积占全省山地3/4,以泰山、鲁山、沂山、蒙山、徂徕山、五莲山为主。山势巍峨,泰山被称为“五岳之首”,主峰天柱峰,海拔1532米。在石灰岩丘陵区常有喀斯特泉水涌出,以济南泉群最著名。区内农作物一年二作。春旱不太严重,但夏季多暴雨。每值雨季,山洪暴发,造成严重水土流失,是全省水土保持的重点地区。果树发展较快。亦为花生产区。
(2)山东半岛亚区。位于省境东部,北、东、南三面临海,海拔700米以上山峰有崂山、昆嵛山、艾山、牙山、大泽山等,山势雄伟。丘陵面积约占全区面积一半,起伏平缓,大部已辟为梯田。半岛上的山脉多东北—西南走向。山间有莱阳盆地、胶莱盆地、诸诚盆地等,均由断陷作用形成。山丘逼近海岸,滨海平原狭窄、海岸曲折,多深水港湾。半岛是花生生产基地和苹果集中产区。沿海渔场广阔,资源丰富,是中国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重要基地之一。盛产对虾、海参和各种鱼类。烟台、石岛、青岛为重要渔业生产基地。
此外,鲁西北属华北平原半旱生落叶阔叶林区的黄泛平原亚区。为宽广平坦的黄河冲积平原。在鲁西北平原与鲁中南山区之间,分布有带状湖群,通称“南四湖”和“北五湖”。盛产鱼虾、菱芡,是本省重要淡水养殖基地。
鲁北平原上有徒骇河和马颊河。平原微地貌发育,多相对高度1~5米的长条形缓岗,缓岗间分布有倾斜微缓的二坡地和条形洼地。缓岗和古河道地下水丰富,是主要农田所在地。条形洼地中夏季易积水,土壤有不同程度的盐渍化,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鲁西北降水变率较大,春季易旱。但光温资源丰富,土壤条件适宜,是全省最重要的棉花基地。瓜果产量也大。
发展简史山东省是中国经济文化发展较早地区之一,沂源猿人的故乡。距今6000年前,山东出现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4000多年前有龙山文化,已发展农业,并出现了精致黑陶和原始纺织品。商的始祖契活动于鲁南滕县一带,创造了青铜文化。春秋战国时代,齐鲁两国奖励农耕,发展渔盐、冶铁和纺织业,使用铁制农具,使经济得到较快发展。齐纨鲁缟,畅销各地,号称“冠带衣履天下”。秦汉以后,发展水利灌溉,琅玡、黄腄一带成为谷仓。盐铁业和纺织业均占全国重要地位。临淄城商贾云集。唐代山东纺织业盛极一时,登州、莱州成为沿海对外贸易中心。日本遣唐使和留学生取道北路者,均由此登陆。
北宋初,由于水利的兴修和黄河的治理,山东成为全国人口稠密地区之一。金、元时,经济衰落。明初,为开发鲁西因战乱和人口逃亡而造成的大片荒地,先后从山西、浙江和本省的登州、莱州移入居民,实行军屯,恢复生产。并疏浚济宁至临清的运河航道,使京杭运河漕运畅通,运河沿线兴起商业城市济宁、东昌、临清、德州。盐铁陶瓷纺织业发展。桑麻之外,棉花种植普遍,烟草、瓜果、红枣、蔬菜成为重要商品。
清初,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势力侵入山东,1858年烟台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1898年英国强租威海卫。德国于1899~1904年建成胶济铁路,继之以贷款方式修筑天津至韩庄间的津浦铁路北段。1901和1904年兴建胶济铁路沿线的坊子和淄川煤矿。大面积种植工业原料作物(棉花、花生、烤烟)。而有悠久历史的手工业(纺织、陶瓷、琉璃、蚕丝等)则随进口商品的倾销而衰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占领了青岛和胶济铁路,使青岛成为日本侵略华北的据点。大战期间和战后,山东民族经济乘机获初步发展,在济南等地办起小型面粉、酿酒、制糖、榨油、火柴、卷烟工厂。至1937年共有民族资本工厂160余家。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山东经济衰败。直至50年代初开始恢复。
人文概况:人口和民族全省人口8439.2827万。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539人,为全国人口密度大的省区。人口分布平原地区多于山地丘陵;铁路沿线多于滨海平原;济南、青岛、淄博等城市郊区和灌溉发达的河谷平原,人口密度大于600人。黄河三角洲冲积平原、莱州湾滨海平原及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每平方公里不足300人。其余地区介于二者之间。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27.34%,其中人口百万以上的城市有济南、青岛,近100万的有淄博市。
民族以汉族为主体,占99.45%。少数民族以回族人数最多,占少数民族总人数的约90%,主要聚居在济南、青州、临清等城市。满族、蒙古族和壮族人口也在千人以上。
经济概况:山东是全国工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省区。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为2849亿元,仅次于江苏省,居全国第2位。工业总产值为2201.5亿元,也次于江苏省,居第2位。农业总产值647.5亿元,居全国首位。
农业20世纪50年代以来农业发展较快,农业部门结构也发生巨大变化。1990年种植业比重已降为61.47%,而林、牧、副、渔的比重则上升到38.53%。其中牧业增至23.5%,渔业增至8.6%;但林业仅占3.2%,仍为薄弱环节。全省山丘低缓,平原面积较大,开发历史悠久,因而土地垦殖指数高,1953年达60.2%。近年因建设占地,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垦殖指数降至46.9%。农田耕作较精细,复种指数146.1~173%。全省拥有农机总动力3215.77万千瓦,有效灌溉面积446.3万余公顷,为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桓台县已成为江北第1个亩产吨粮县。
(1)种植业是省内农业生产主体。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甘薯、水稻、谷子、高粱、大豆等。1990年粮食总产量为3354.9万吨,仅次于四川省,居第2位。粮食作物中以小麦为最重要,种植遍布全省,尤以菏泽、临沂地区生产最多。1990年产量1612.1万吨,仅次于河南,居全国第2位。
玉米、薯类产量也居全国前列。
(2)山东为全国经济作物重点产区之一。棉花、花生产量均居全国首位,烤烟、麻类的产量也大。1990年棉花产量97.5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1.6%。棉区集中分布在德州、聊城、菏泽、惠民、济宁、潍坊等地市。花生是第二大经济作物,1990年产量210.7万吨,占全国的33.1%。花生籽粒硕大,品质优良,是重要的油料和外贸出口商品。出口量占全国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及鲁中南山丘地区。烤烟年产量次于豫、滇、黔3省,约占全国1/10,是主要调出省。烟田集中分布在胶济铁路中段的青州市、临朐、昌乐、安丘和鲁南的滕县等地。青州市的“青州烟”是卷烟工业的优质原料。
麻类产量亦很大,有大麻、红麻、苘麻等种。近年红麻发展很快,面积和产量均居首位。大麻是山东特产,集中分布在水土条件良好的泰(安)莱(芜)肥(城)宁(阳)平原。
(3)山东是中国蔬菜重点产地,种类繁多,品质优良。每年约调出各种干鲜菜近40万吨。以名特产为中心,建立了大宗商品菜生产基地。胶州大白菜、章丘大葱、苍山大蒜、莱芜生姜、潍坊青萝卜均为名产。
(4)林业基础薄弱,产值较小。20世纪50年代初森林覆盖率仅1.9%,1986年提高到11.6%,但仍有大面积宜林地尚待利用。鲁西南地区平原绿化进展迅速,菏泽地区已实现了全区农田林网化。
(5)山东是中国温带水果的最大产区,1990年水果产量246.3万吨,略次于广东省,居全国第2位。苹果产量占全国的38%以上。品种有青香蕉、红香蕉,金帅、国光、红星、红富士等。产区已由山东半岛扩展到鲁中南山丘、黄河故道及鲁西北平原等地。梨的产量仅次于河北省。烟台苹果、莱阳茌梨、肥城佛桃、青州蜜桃、临沂山楂、郯城油栗、平度葡萄、乐陵金丝小枣、菏泽柿饼等均为名产。本省又是瓜类集中产区,昌乐蜜宝西瓜、德州“三白”西瓜、菏泽“桃尖”西瓜、青州银瓜均有名。
(6)桑蚕茧和柞蚕茧也有一定产量。桑蚕以临沂、宁阳、临朐、沂源、青州、蒙阴、栖霞、文登为重点产地。柞茧以乳山、牟平、栖霞、文登为主要产地。
(7)畜牧业与耕作业密切结合,属农区畜牧业,多为舍饲。1990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3.5%。生猪饲养1810.85万头,居家畜首位。牛马驴骡等大牲畜共有725.82万头。鲁西黄牛役肉兼用,是优良畜种。骡马以惠民,东营、潍北为多。渤海大驴和德州黑驴是农村重要的短途运输工具。山、绵羊共2076万只,山羊约占3/4,山羊板皮和青猾皮是重要的外贸出口商品。
肉食兔和长毛兔发展快。养禽业、乳牛业和养貂业也有所发展,奶类年产量30万吨。
(8)海岸线长3000多公里,海域广阔,水温适宜,饵料丰富,适于多种鱼虾生长繁殖。浅海滩涂118.2万多公顷,适养面积近20万公顷。1990年海水产品总产量167.8万吨,仅次于广东,居全国第2位。主要产品有带鱼、鲅鱼、对虾、毛虾、海参等。对虾产量居各省首位。主要渔场有莱州湾、烟威外海、石岛外海、乳山外海、青岛外海,海州湾等海域。烟台、石岛、青岛是三大海洋渔业生产基地。海水养殖主要有海带、对虾、贻贝等。海带年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养殖场分布在烟台、荣成、青岛等地。文登、乳山等县近年发展了对虾养殖。长岛县发展了海参、贻贝、鲍鱼等海珍品养殖,并建立了罐头厂和海珍品加工厂。全省海水养殖产量49万吨,海洋捕捞103.3万吨,渔业生产已开始走向经济效益较高的“海洋农牧场”的道路。
此外,海洋药物资源多达330种。
农业区根据农业生产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全省可分为8个一级综合农业区,
(1)胶东农林渔区,
(2)渤海农牧区,
(3)鲁北农林牧区,
(4)鲁西北农林区,
(5)湖东农渔区,
(6)胶济农业区,
(7)鲁中南林农牧区,
(8)海洋渔业区。
工业山东工业门类较齐全,轻重工业都有较大生产能力。1990年轻工业产值815.2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1.7%;重工业产值761.5亿元,占48.3%。
(1)山东是中国能源生产重点省区之一,煤炭、石油、电力均具较大规模。煤田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山丘西侧和北侧的聚煤盆地内。1990年生产原煤5995万吨。每年约调出优质工业用洗精煤数百万吨。兖州、枣庄、新泰、肥城、淄博、莱芜等均为重要煤炭生产基地。兖州主要生产优良动力用煤和配焦煤,是煤炭出口基地。山东为全国第2大石油生产基地,年产3300多万吨。胜利油田以东营为中心,包括胜采、孤岛、孤东、广利、滨南、临邑等20余个产油区。所产原油一部分送辛店、济南精炼,其余或通过鲁宁油管送江苏仪征转运,或经黄岛油港出口。辛店已成为新兴石油化工基地。在煤炭、石油资源基础上,山东电力工业发展很快。1990年发电446亿度,已形成以22万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和高温高压机组为骨干的统一的电力网,成为全国第6大电网。邹县、十里泉、辛店、莱芜、济南、济宁、黄岛、沾化、南定、石横是主要电力中心。
(2)铁矿资源丰富。有金岭、黑旺、莱芜、沂源等铁矿。钢铁企业主要分布于济南、莱芜、青岛和张店。济南钢铁厂、莱芜钢铁厂是中型钢铁联合企业,青岛钢厂和张店钢厂分别以炼钢和轧钢为主。
(3)黄金储量丰富,产量居全国前列。胶东已为中国五大黄金生产基地之首。在招远及莱州市境有特大型金矿。金刚石产量和储量均为各省之冠,集中于沂沭断裂带沿线,著名的常林钻石即产于临沭县。蒙阴县发现世界首例与金刚石原生矿相伴生的自然银。
(4)机械工业是全省第2大工业部门,1990年产值近300亿元。生产载重汽车、拖拉机、农业机械、机车车辆、动力机械、矿山机械、化工设备、纺织机械、钟表等。青岛和济南是重要机械工业中心。青岛的机车车辆、济南的黄河牌载重卡车闻名全国。
(5)纺织工业是全省最重要工业部门,包括棉、毛、丝、麻、针织、印染、化纤等多种行业,现有纱锭350多万枚。青岛市是最大的纺织工业中心,拥有十几座大型棉纺织、丝织和印染厂,技术设备先进,产品质量优良。次为济南,有数座大型纺织印染厂。60年代后德州、聊城、滨州、菏泽、潍坊、济宁等产棉区也建起纺织厂。丝织业集中在周村、青岛,可织造提花被面、绸缎和印花绢绸。近年毛纺织业有较大发展。化纤生产也初具规模。
(6)食品工业以面粉、榨油、卷烟、酿酒工业为主,生产地与原料地紧密结合,面粉工业遍及全省;花生榨油厂集中在山东半岛和鲁中南山丘区;棉籽榨油厂和菜籽油厂分布在鲁西北平原各地。食用植物油产量大,上交量居各省首位。卷烟加工能力也大,青岛、济南、青州、滕州有卷烟厂。山东还是多种名酒产地,烟台金奖白兰地、味美思、红葡萄酒及青岛啤酒为全国名酒。原盐生产已达520多万吨,成为中国最大盐业基地。
(7)山东是中国北方陶瓷基地之一,淄博陶瓷制品产量大,质量好。近年研制成功的象牙黄瓷、乳白瓷、鲁玉瓷、高石英瓷等为瓷中佳品。
交通运输山东省交通运输较发达,路网密度较大。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线路26.87公里。线路总长已超过4万公里。其中铁路营运里程2042.8公里,公路通车里程4.08万公里,内河通航里程1840公里,输油气管道长440.7公里。已形成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海运、河运、航空和管道等配合的综合运输网。
(1)京沪铁路纵贯省境中部,长412.6公里,已建为复线,线路自动闭塞。
由北向南先后与石德、胶济、兖石等铁路干线相交,吸引范围和客货流量大。
胶济铁路西起济南,东止青岛,全长392.9公里。沿线人口稠密,客货运输繁忙,复线已全线开通。济南铁路枢纽现正扩建成包括17个站场和一系列现代化设备的先进的铁路枢纽,是全国客货运最繁忙的铁路枢纽之一。此外,省内铁路还有蓝烟线(蓝村至烟台)、辛泰—泰肥线(辛店至泰安,泰安至肥城)、张东—张八线(张店至东营;张店至八陡)、磁东—东莱线(磁窑至东都,东都至莱芜)、兖济—济菏线(兖州至济宁,济宁至菏泽)、兖石线(兖州至石臼港)、新菏线(新乡至菏泽)、坪岚线(坪上至岚山港)。
京九线(北京至九龙)山东段已开工建设。横跨鲁西南地区的馆(陶)聊(城)地方铁路,长66.1公里,已建成通车。
(2)公路运输遍及广大城乡,四级以上公路占94.7%,高于全国58%的平均水平。全天候公路3.11万公里。胶东半岛上烟台至青岛一级公路(190多公里)、威海至文登二级全封闭公路(20公里)和龙口至黄城一级公路(17.5公里)均已建成通车。济青高速公路(360余公里)正在建设。新建成的济南及东营黄河公路斜拉大桥,使黄河天堑变成了南北交通的通途。
(3)内河通航主要航道有小清河、黄河、京杭运河南四湖段等。由于降水变率较大,河水水位很不稳定,一般仅能季节通航。
(4)海运发展快。青岛、烟台、石臼、威海、龙口、岚山6大港口,均为目前山东省境正式对外开放的港口。青岛港位于山东半岛南部的胶州湾口,港阔水深,是中国天然良港和对外贸易口岸,货物吞吐量3000多万吨。对岸的黄岛港建有2万吨级和5万吨级泊位,东黄输油管由胜利油田直通码头,是中国重要石油出口港。烟台港位于山东半岛北侧的芝罘湾内,是重要渔港和商港,年吞吐量600余万吨,扩建后可停靠万吨巨轮。石臼港外临深水,建有10万吨级煤炭出口码头,年吞吐量已达925万吨。此外,还有石岛、蓬莱、东风等地方性港口。近年在莱州湾畔建成了新的港口。
(5)管道运输随油田的开发而兴起。胜利油田开发后,先后修建了东(营)辛(店)、临(邑)济(南)、东(营)黄(岛)、鲁宁(山东临邑至江苏仪征)等输油管和孤(岛)辛(店)输气管。从而减轻了铁路运输压力,密切了采油和炼油的联系。
(6)航空以济南市为中心,有定期班机飞往北京、合肥、南京、上海。青岛市有定期班机与上海、天津、北京、沈阳、大连等市联系。烟台莱山机场与东营机场均已建成通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