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大塘
何大塘并不是人名,而是家门口的那口池塘。我们村里大部人姓何,而那个塘又是村里最大的塘,我想这大概就是这个名字的由来吧。
听爸爸说我们家最早住在池塘边的时候,塘里的水可以直接饮用,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池塘里挑两桶水。
在我的记忆里,成群的鸭子和白鹅在塘里嬉戏,游得欢了就叫唤几声,回音会响彻在池塘周围;或一头扎进水里来个水上芭蕾,样子憨态可掬。父母亲都不让我们到池塘边玩水,对我们说水里有水鬼,水鬼会各种变化,比如好看的小碗、小花……如果伸手去捞,水鬼就会把人拉进水里,水鬼的力气很大,只怕一种叫“千斤”的东西,因为叫“千斤”所以水鬼会觉得那个东西的力气比他大。我和弟弟妹妹都因为偷偷跑到池塘边玩水得到过大人们有训斥。
早晨,可以听到棒槌的敲击声,噼噼啪啪的声音此起彼伏,像是在比赛,那是有人在埠头洗衣服。一边洗一边还不忘和别人聊天、说笑。也有人过来洗菜、洗各种东西。埠头分为好几个台阶,台阶都是用大块的青石板铺就的,光可鉴人。我曾经因为在埠头玩的时候丢过一条珍珠项链被母亲骂过;也曾经在初夏时分光脚在水下的埠头玩时摸到了一毛几分钱而高兴过。在埠头的石缝间还藏着许多黄鳝,父亲和弟弟都用一种勾子抓过,晚上去放,第二天四点钟起来收,如果少就先养起来,等有了十几条便可以拿到集市换钱。
夏天,我们都在池塘里洗澡,但被父母亲限制不能走出埠头底下的垫脚石,洗澡不能超过二十分钟。弟弟是不管这些的,他看到别的小孩子都向池塘的中心游去,羡慕不己,跑到池塘中间一个多小时都不肯回家。(可是我分明清楚地记得在他三四岁时母亲每次给她洗头他都要大叫:“不要淹死我,呜……”)我一直到十一二岁才敢往池塘中走,第一次离开垫脚石发现走在池塘的於泥中有些站不稳,软软的滑滑的,就有些怕,妹妹比我胆大些,她嘲笑我胆小。不过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反反复复,在妹妹的搀扶下最后终于可以走出去了,于是尝试着像别的孩子一样去摸了一些螺丝和蛤蜊,感觉开心极了。
我们还在梅雨天的时候钓鱼,在表哥的帮助下自己用小竹子做鱼杆,可是却从来没有钓上来大一点的鱼,多是河虾和寸许长的小鱼,到了中午母亲便会将我们的劳动成果放在饭上蒸好,我们觉得特别好吃。
最热闹的是过年前的前几天,一般是腊月二十七,人们会将池塘里的水放干,这需要几天几夜的时间,这期间总有人跑过来看水有没有放得差不多。放干后,先是租塘养鱼的人家捕大鱼,这时,岸边会聚满围观的人群,一些人已经在池塘边一摸起小鱼、小虾来了。等到捉完大鱼,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跳进去,大部分人都是光着脚,踩在湿滑的泥里一点也不怕冷。但是租塘养鱼的人家就会大声喊着:“还没捉完呢,还没捉完呢。”
我们家的优势就是住在塘边,可是麻烦也随之而来,村里不少捉鱼的都是从我家院子里下去的,捉完后又从我家走,所以家里的地上全是泥,这一点使我很头痛,后来干脆把门一关,谁都不让进来。
其实父亲也是个捕鱼能手,我们姐妹的学费有一部分来源于父亲捕鱼,经常捉点鱼,然后让我和母亲拿到村里或是集市上去卖。我从小吃得最多的恐怕就是鱼了,甚至有一段时间看到鱼就不想吃东西,老远就能闻到一阵鱼腥味。父亲经常能捕到几条大的“漏网之鱼”,这些鱼可以在过年祭祀时用,多了就卖掉,或是送给外婆家一两条,父亲总是说吃鱼没意思可是捉鱼时的感觉非常开心。邻居和我同龄的女孩在这个时候也跳下去捉鱼,可我父母坚决不让我下塘,因为我从小就容易感冒,何况在腊月?我心里虽然羡慕她们,但是也不敢下,只能在岸上远远地看着,最多是将父亲捉到的鱼拿到家里去。住在池塘边上的人家会趁这个时候弄一下自己家埠头的於泥,好让埠头变得深些,也更好洗东西了。
等到腊月三十,池塘的水又被重新灌入,但是速度却比放水时要慢,那个时候如果想洗衣服或别的东西就要到一里以外的小溪边了。等到池塘的水重新加满了,她也就有了新的活力。
前年夏天我和老公回家的时候发现,曾经的那个何大塘已经不在了。塘面变小了,水变浅了,也脏了。老公去钓鱼, 钩子一扔下去就碰到底了,一个下午连条小鱼都没钓上来。塘里的浮萍变得多起来,满塘都是绿色,只有鸭子在里面游着,但游得却不酣畅,他们都吃腻了浮萍,不像以前还要去田地捞来喂食。何大塘失去了原来质朴的色彩,大塘的边上却涌现了几十幢高高的楼房。如今再也没有人在里面洗菜、洗衣服、洗澡、摸贝类了,埠头上不再有笑声,杂草下的青石板还在,但是却已经看不到它往日的光泽了。
听爸爸说我们家最早住在池塘边的时候,塘里的水可以直接饮用,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池塘里挑两桶水。
在我的记忆里,成群的鸭子和白鹅在塘里嬉戏,游得欢了就叫唤几声,回音会响彻在池塘周围;或一头扎进水里来个水上芭蕾,样子憨态可掬。父母亲都不让我们到池塘边玩水,对我们说水里有水鬼,水鬼会各种变化,比如好看的小碗、小花……如果伸手去捞,水鬼就会把人拉进水里,水鬼的力气很大,只怕一种叫“千斤”的东西,因为叫“千斤”所以水鬼会觉得那个东西的力气比他大。我和弟弟妹妹都因为偷偷跑到池塘边玩水得到过大人们有训斥。
早晨,可以听到棒槌的敲击声,噼噼啪啪的声音此起彼伏,像是在比赛,那是有人在埠头洗衣服。一边洗一边还不忘和别人聊天、说笑。也有人过来洗菜、洗各种东西。埠头分为好几个台阶,台阶都是用大块的青石板铺就的,光可鉴人。我曾经因为在埠头玩的时候丢过一条珍珠项链被母亲骂过;也曾经在初夏时分光脚在水下的埠头玩时摸到了一毛几分钱而高兴过。在埠头的石缝间还藏着许多黄鳝,父亲和弟弟都用一种勾子抓过,晚上去放,第二天四点钟起来收,如果少就先养起来,等有了十几条便可以拿到集市换钱。
夏天,我们都在池塘里洗澡,但被父母亲限制不能走出埠头底下的垫脚石,洗澡不能超过二十分钟。弟弟是不管这些的,他看到别的小孩子都向池塘的中心游去,羡慕不己,跑到池塘中间一个多小时都不肯回家。(可是我分明清楚地记得在他三四岁时母亲每次给她洗头他都要大叫:“不要淹死我,呜……”)我一直到十一二岁才敢往池塘中走,第一次离开垫脚石发现走在池塘的於泥中有些站不稳,软软的滑滑的,就有些怕,妹妹比我胆大些,她嘲笑我胆小。不过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反反复复,在妹妹的搀扶下最后终于可以走出去了,于是尝试着像别的孩子一样去摸了一些螺丝和蛤蜊,感觉开心极了。
我们还在梅雨天的时候钓鱼,在表哥的帮助下自己用小竹子做鱼杆,可是却从来没有钓上来大一点的鱼,多是河虾和寸许长的小鱼,到了中午母亲便会将我们的劳动成果放在饭上蒸好,我们觉得特别好吃。
最热闹的是过年前的前几天,一般是腊月二十七,人们会将池塘里的水放干,这需要几天几夜的时间,这期间总有人跑过来看水有没有放得差不多。放干后,先是租塘养鱼的人家捕大鱼,这时,岸边会聚满围观的人群,一些人已经在池塘边一摸起小鱼、小虾来了。等到捉完大鱼,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跳进去,大部分人都是光着脚,踩在湿滑的泥里一点也不怕冷。但是租塘养鱼的人家就会大声喊着:“还没捉完呢,还没捉完呢。”
我们家的优势就是住在塘边,可是麻烦也随之而来,村里不少捉鱼的都是从我家院子里下去的,捉完后又从我家走,所以家里的地上全是泥,这一点使我很头痛,后来干脆把门一关,谁都不让进来。
其实父亲也是个捕鱼能手,我们姐妹的学费有一部分来源于父亲捕鱼,经常捉点鱼,然后让我和母亲拿到村里或是集市上去卖。我从小吃得最多的恐怕就是鱼了,甚至有一段时间看到鱼就不想吃东西,老远就能闻到一阵鱼腥味。父亲经常能捕到几条大的“漏网之鱼”,这些鱼可以在过年祭祀时用,多了就卖掉,或是送给外婆家一两条,父亲总是说吃鱼没意思可是捉鱼时的感觉非常开心。邻居和我同龄的女孩在这个时候也跳下去捉鱼,可我父母坚决不让我下塘,因为我从小就容易感冒,何况在腊月?我心里虽然羡慕她们,但是也不敢下,只能在岸上远远地看着,最多是将父亲捉到的鱼拿到家里去。住在池塘边上的人家会趁这个时候弄一下自己家埠头的於泥,好让埠头变得深些,也更好洗东西了。
等到腊月三十,池塘的水又被重新灌入,但是速度却比放水时要慢,那个时候如果想洗衣服或别的东西就要到一里以外的小溪边了。等到池塘的水重新加满了,她也就有了新的活力。
前年夏天我和老公回家的时候发现,曾经的那个何大塘已经不在了。塘面变小了,水变浅了,也脏了。老公去钓鱼, 钩子一扔下去就碰到底了,一个下午连条小鱼都没钓上来。塘里的浮萍变得多起来,满塘都是绿色,只有鸭子在里面游着,但游得却不酣畅,他们都吃腻了浮萍,不像以前还要去田地捞来喂食。何大塘失去了原来质朴的色彩,大塘的边上却涌现了几十幢高高的楼房。如今再也没有人在里面洗菜、洗衣服、洗澡、摸贝类了,埠头上不再有笑声,杂草下的青石板还在,但是却已经看不到它往日的光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