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定要支持“减负”背后真相竟是
今年两会,再次将中小学学生减负问题推向舆论的高潮。
反对“减负”的声音此起彼伏。
最具代表性、流传最广的几篇文章是《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最不该减负的是孩子》《学生减负的恶果,会使穷人越来越穷!》等。
他们为什么反对“减负”?
无一例外,这些文章都举了日本教育改革40年后宣布失败的例子。
1976年,日本“宽松教育”正式开始:降低课本难度、减少学习课时,不区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提前放学等。然而造成的恶果却是——
第一,公办教育“后退”,教育资源分配更加不公;
公立学校的质量越来越差,私立学校、课外补习产业迅速发展。而更忧心的是,补习产业水平参差不齐,中学期间要是上不了好的补习班,就很难考上好大学。
第二,越减压力越大,阶级固化更加严重;
私立学校的费用,是公立学校的三倍,补习班的花费更多,原本由国家承担的教育支出,都转移到了家长身上。
结果很明显,谁有钱,谁就跑得快、跑得远。造成富人的后代越来越富的良性循环,穷人则陷入后代越来越穷的糟糕境地。
第三,国民学力显著下跌;
有日本国内调查称,小学生4人中便有1人弄不清“平均”的含义,而日本大学的第一年竟要为高中补课的现象也是司空见惯。
于是,他们认为,这些恶果也会在中国持续的教育“减负”中重现,最终受害的只会是寒门子弟,纷纷高喊“反对票”。
然而,恰恰正因为有了前车之鉴,中国的“减负”才有了更正确的方向和对策。
全国张国勇提出:当前大多数家长对“减负”的一些关键问题的认识并没有达成共识,甚至存在很多误解。
事实上,减负并不等于公办教育的“后退”;
不等于降低中小学生的课程难度;
不等于不要学生刻苦学习;
不等于减少学生学习时间;
也不等于不要考试······
在保障以上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那“减负”的初衷是什么?
减负的初衷其实是希望减轻孩子过重的课业和心理负担,希望孩子可以快乐学习成长。同时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提高教学质量。
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减负”呢?
01
保障学生、教师、家长的休息权
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居世界第一。
而在中国儿童自杀原因的排列中,学习压力过重占第一位(45.5%)。
那么,中国青少年学习压力到底有多重呢?
据调查,当前中国一、二线城市,基本上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参加各种兴趣班或补习班,平均一个孩子每周要上三个补习班或兴趣班,最忙的孩子一周要上九个补习班或兴趣班。
这种密集强度的学习直接导致孩子的睡眠时间严重不足。
前段时间,上海发布了一组关于学生睡眠的调查数据显示,各个年龄阶段达到睡眠时间标准的儿童都不足两成,其中高中生的睡眠不足情况尤为严重,10.7%的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到6小时。
有学生在接受央视的采访时说:人生最好的时光就是学习之余能睡觉的时候。
睡眠,对学生们来说,成为了一种奢侈!
家长们呢?白天上班,晚上监督孩子做成堆的作业,周末陪孩子奔波在各个培训机构,一样困苦不堪。
而教师们就更不用说了,为人父母的压力他们有,教师本身的责任和义务也让他们身心俱疲。不仅影响教学质量,也影响教师的家庭经营。
“减负”的实施,事实上是一项人性化措施,能有效保障学生、家长和教师三方的休息权。
也许有家长会觉得推迟上学和提前放学,是学校把责任推给了家长,加重了家长的负担。
而事实上,学校调整上下学时间,并没有说孩子放学之后就必须离开学校,孩子一样可以留在学校独立完成作业,去校内图书馆看书或者在操场锻炼等,这并不会增加家长们的负担。
相反,孩子利用放学后在校自习的时间,反而能减少家长在晚上监督孩子做作业的时间和精力。
02
学生掌握学习自主权
克里希那穆提曾说: 教育的目的,是唤醒孩子的内心。
而“减负”也是希望以此让孩子从被动型学习转化为主动型学习。
何为被动型学习?何为主动型学习?
被动型学习 ,即学生本身不愿学,内心对学习这件事痛苦不堪。他们的学习往往需要家长、或老师这个外力管束,才得以完成。
主动型学习 ,即学生的人格发展健康,对待学习有自己的目标和理解,对知识有渴求有欲望,对学习乐在其中。
对“减负”高喊反对票的家长们,基本都是被动型学生的家长。因为自己管不了,所以寄希望于学校或机构的教师来替自己对孩子施压。
然而,施压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这种填鸭式的教育剥夺孩子的思考力和创造力。
再者,当今这个社会,寒门想要翻身仅仅靠读书升学历是没用的。清华北大的学子,依然有毕业后混得差,一个月拿着几千块工资浑浑噩噩度日的人。
所以,我们的教育,不应该只是灌输知识,而是要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去交给学生,让学生们去自主探索、自主推论,并懂得自发行为的动机和意义。
03
整治教育市场乱象
“减负”的反对声中,除了焦虑茫然的家长们,喊得最大声的要属教育行业从业者。
毫无疑问,“减负”令的出现,动了整个教育市场营利机构的奶酪。
学校减压,他们鼓动家长对孩子施压。
然而,前文我们已经说过,这种施压并无实质意义,重复地试题训练,只能把孩子变成考试机器。
另外,当前的教育市场良莠不齐,“减负”的实行,会有相关政策施压,能在一定程度上整治这种乱象,保障广大学生家长的权益。
04
缓解阶级固化现象
说实话,市场经济下的阶级差距拉大是无可避免的现象。
很多家长担心“减负”会让阶级固化严重,事实上,恰恰相反,“减负”可以让这种差距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去年,北京高考状元熊轩昂说:当前的高考是阶层性的考试,农村地区越来越很难考出来,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能看到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的人,所以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
这也就意味着,当前的 所谓阶级固化,实质上是父母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差距带来的教育资源不公。
所以,“减负”令的介入,后续势必会整顿教育资源调配。
要知道,当前的中国,很多真正的上层阶层,已经不再参加高考,高考实际上已经沦为中产阶级和底层阶级的角逐,而反对减负实际上是反对什么?
是反对破坏中产阶级的领先优势。
实际上,如果不“减负”,对于寒门子弟来说,才是真正的灾难 。
05
如何减负才是问题
作者霍老爷说:所有的教育都是阶级再生产的工具,它不担负阶层上升的重任。 减负也好,教育改革也罢,其目标很简单,是让教育这个筛选器功能效率更高一下,让学生的成才率更高一些。
说到成才,就不得不说一下当前社会对“成才”和“成功”的单一价值观定义:有权、有势或有利。
而这才是真正减负“失败”的原因。
换句话说,不是“减负”失败,而是学校教育、家长教育急功近利的失败,是价值观念单一的失败。
所以,想要“减负”让它真正发挥它的设立初衷,有效提高孩子的思想道德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保存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与兴趣;
避免学校逃避减负责任,胁迫学生汇报符合规定的不实情况,瞒天过海,骗过了上级领导的教育检查;
避免校内减负,校外“辅导班”丛生,家长不断增负的现象出现。
避免本末倒置,出现日本“减负”之后出现的恶果······
那么,这就 需要、市场、家庭、学校、教师承担各自的责任,并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
唯有如此,才能让“减负”真正减了“负”,让资源不公、竞争不公、阶级不公等情况得到遏制,甚至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