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二轮复习建议
高三第二轮复习建议
首先,我们应当明确为什么要进行高考第二轮复习?也就是高考复习通常要分三轮完成,对于第二轮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呢?
对于高三第二轮复习来说,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从全面基础复习转入重点复习,对各重点、难点进行提炼和把握;二是将第一轮复习过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战考题中去,将已经把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解题能力;三是要把握各题型的特点和规律,把握解题方法,初步形成应试技巧。
高三第二轮的复习,是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对高考知识点进行巩固和强化,是考生能力和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的关键阶段,复习指导思想是:巩固、完善、综合、提高。就大多数同学而言,巩固,即巩固第一轮单元复习的成果,把巩固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放在首位,强化知识的系统与记忆;完善,就是通过此轮复习,查漏补缺,进一步建立学科思想、知识规律、方法运用等体系并不断总结完善;综合,就是在课堂做题与课外训练上,减少单一知识点的试题,增强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增强试题的综合性和灵活性;提高,就是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对问题的阅读与概括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三第二轮的复习,对于课堂听讲并适当作笔记,课外训练、自主领悟并总结等都有较高要求,有“二轮看水平”的说法!是最“实际”的一个阶段。
要求学生就是“四个看与四个度”:一看对近几年高考常考题型的作答是否熟练,是否准确把握了考试要求的“度”--《考试说明》中“了解、理解、掌握”三个递进的层次,明确“考什么”“怎么考”;二看在课堂上是否紧跟老师的思维并适当作笔记,把握好听、记、练的“度”;三看知识的串连、练习的针对性是否强,能否使模糊的知识清晰起来,缺漏的板块填补起来,杂乱的方法梳理起来,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框架,控制好试题难易的“度”;四看练习或检测与高考是否对路,哪些内容应稍微拔高,哪些内容只需不降低,主次适宜,重在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常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注重适时反馈的“度”。在高考一轮复习已经结束、二轮复习已经开始这样一个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做到有条不紊地复习呢?现结合我最近的学习及多年的做法谈下面几点意见,供同行们参考。
第一,构建知识网络,高考试题的设计,重视学科知识的综合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尤其重视在知识网络的交会点设计试题。而一轮复习结束后,知识点在我们的意识形态中还是孤立的,二轮复习的过程,是对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不断深化的过程,要从本质上认识和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加以分类、归纳、综合,形成一个条理化、排列有序、知识之间关系清晰的知识结构系统。这样在解题时,就可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提取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有机组合,探索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只有搞清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和网络,在解题时才能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才能对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要求把握高中学科的主干知识和主要的学科思想。
第二,提高模拟练习效果,二轮复习中不论课堂上还是作业或是周末,都要进行模拟练习,模拟练习效果直接关系到最后的成绩。
A、明确模拟练习的目的。二轮复习中老师将有计划地从知识、方法、策略上进行系统的训练和检测,借以强化重点知识和方法,考生则一要检测知识的全面性,方法的熟练性和运算的准确性,发现自己的某些不足或空白,以求复习时有的放矢;二要在平时考试中练就考试技能技巧,学会合理安排时间,达到既快又对;三要提高应试的心理素质,能够在任何状况下都心态平和,保证大脑对试题的兴奋度。
B、严格有规律地进行限时训练。二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学生要进行限时训练,将平时考试当作高考,严格按时完成,并在速度体验中提高正确率。
C、先做练习后看答案。学习必须要靠自己体会,自己悟透才可以学好。模拟练习时应该先模拟高考完成整套练习,最后对照答案给自己打分,甚至可以记录时间及分数,感受自己进步的过程。边看答案边做练习的过程是很难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的。
D、注重题后反思。出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问题的存在,在复习中出现的问题越多,说明你距离成功越近。平时要养成对重点题目一定要算出答案的习惯,哪怕问了或者看了解答,也应该自己再动手演算,即做到“考后满分”;要反思所做重点题目的背景、解题方法、思路形成过程以及和它相关的题型等,做到“一题通一类”;对错题从各种角度反复处理,争取“相同的错误只犯一次”;及时处理问题,争取“问题不过夜”。
第三、恰当处理好“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一词源于教育心理学中动作技能的学习曲线。动作技能学习的练习曲线显示:练习者开始进步快,曲线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进步停顿期,后期进步慢。中间的停顿期叫高原期或高原现象。我们把在复习中出现的学习进步缓慢的现象称之为高考生的“高原现象”。
形成“高原现象”的原因一是学习方法。有些学生在复习时不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弱点,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安排,使得自己本来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不断重复,而自己的弱点却没有得到改进。其结果是一方面做着大量的无效劳动,另一方面自己的弱点却又难以得到改进,从而最终导致总成绩的徘徊不前;二是生理、心理疲劳。高三下学期的学习相当紧张,不少考生日以继夜、题海战术,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很疲劳。生理与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时候就会产生“高原现象”,感觉自己再怎么使劲也上不去了,越学越糊涂。
A、保持坚定的信念。“高原现象”并不意味着到了学习极限,走出高原期后学习效率和成绩还会有很大提高,所谓“黎明前的黑暗”就在此时,要知道“坚持到底,赢的是你!”
B、对学习和考试保持激情。尽最大努力去喜欢所要学习的东西,去体验考试的刺激,不要形成麻木心理。
C、注意劳逸结合,“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注意脑力与体力的平衡,在一天的紧张复习后,要安排适当的体育运动,跑跑步,做做操,使疲惫的身心松弛下来。
D、家长要给考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有些家长对孩子出现的高原现象比他本人还要担忧,不停地干预,这样只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孩子走出高原期。家长在这段时间一定要心平气和,拥有大将风度,沉稳大气。
第四、注重学法指导--抓住四个三
①内容上要充分领悟三个方面:理论、方法、思维;
②解题上要抓好三个字:慢(审题),快(书写),全(规范);
③阅读、审题和表述上要实现文字语言和学科语言自如转化;
④学习中要驾驭好三条线:知识(结构)是明线(要清楚);方法(能力)是暗线(要领悟、要提炼);思维(练习)是主线(思维能力是诸能力的核心,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最强大的创新动力,是检验自己大脑潜能开发好坏的试金石。)有人形象地把高考第二轮复习比喻战争的相持阶段,这个阶段也是同学们学习水平的分水岭,成绩在这个时候就开始逐渐拉开差距。要赢得这个阶段的胜利,关键是心中有目标,解题有方法,坚持不懈地努力。
对于高三第二轮复习来说,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从全面基础复习转入重点复习,对各重点、难点进行提炼和把握;二是将第一轮复习过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战考题中去,将已经把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解题能力;三是要把握各题型的特点和规律,把握解题方法,初步形成应试技巧。
高三第二轮的复习,是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对高考知识点进行巩固和强化,是考生能力和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的关键阶段,复习指导思想是:巩固、完善、综合、提高。就大多数同学而言,巩固,即巩固第一轮单元复习的成果,把巩固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放在首位,强化知识的系统与记忆;完善,就是通过此轮复习,查漏补缺,进一步建立学科思想、知识规律、方法运用等体系并不断总结完善;综合,就是在课堂做题与课外训练上,减少单一知识点的试题,增强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增强试题的综合性和灵活性;提高,就是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对问题的阅读与概括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三第二轮的复习,对于课堂听讲并适当作笔记,课外训练、自主领悟并总结等都有较高要求,有“二轮看水平”的说法!是最“实际”的一个阶段。
要求学生就是“四个看与四个度”:一看对近几年高考常考题型的作答是否熟练,是否准确把握了考试要求的“度”--《考试说明》中“了解、理解、掌握”三个递进的层次,明确“考什么”“怎么考”;二看在课堂上是否紧跟老师的思维并适当作笔记,把握好听、记、练的“度”;三看知识的串连、练习的针对性是否强,能否使模糊的知识清晰起来,缺漏的板块填补起来,杂乱的方法梳理起来,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框架,控制好试题难易的“度”;四看练习或检测与高考是否对路,哪些内容应稍微拔高,哪些内容只需不降低,主次适宜,重在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常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注重适时反馈的“度”。在高考一轮复习已经结束、二轮复习已经开始这样一个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做到有条不紊地复习呢?现结合我最近的学习及多年的做法谈下面几点意见,供同行们参考。
第一,构建知识网络,高考试题的设计,重视学科知识的综合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尤其重视在知识网络的交会点设计试题。而一轮复习结束后,知识点在我们的意识形态中还是孤立的,二轮复习的过程,是对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不断深化的过程,要从本质上认识和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加以分类、归纳、综合,形成一个条理化、排列有序、知识之间关系清晰的知识结构系统。这样在解题时,就可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提取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有机组合,探索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只有搞清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和网络,在解题时才能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才能对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要求把握高中学科的主干知识和主要的学科思想。
第二,提高模拟练习效果,二轮复习中不论课堂上还是作业或是周末,都要进行模拟练习,模拟练习效果直接关系到最后的成绩。
A、明确模拟练习的目的。二轮复习中老师将有计划地从知识、方法、策略上进行系统的训练和检测,借以强化重点知识和方法,考生则一要检测知识的全面性,方法的熟练性和运算的准确性,发现自己的某些不足或空白,以求复习时有的放矢;二要在平时考试中练就考试技能技巧,学会合理安排时间,达到既快又对;三要提高应试的心理素质,能够在任何状况下都心态平和,保证大脑对试题的兴奋度。
B、严格有规律地进行限时训练。二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学生要进行限时训练,将平时考试当作高考,严格按时完成,并在速度体验中提高正确率。
C、先做练习后看答案。学习必须要靠自己体会,自己悟透才可以学好。模拟练习时应该先模拟高考完成整套练习,最后对照答案给自己打分,甚至可以记录时间及分数,感受自己进步的过程。边看答案边做练习的过程是很难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的。
D、注重题后反思。出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问题的存在,在复习中出现的问题越多,说明你距离成功越近。平时要养成对重点题目一定要算出答案的习惯,哪怕问了或者看了解答,也应该自己再动手演算,即做到“考后满分”;要反思所做重点题目的背景、解题方法、思路形成过程以及和它相关的题型等,做到“一题通一类”;对错题从各种角度反复处理,争取“相同的错误只犯一次”;及时处理问题,争取“问题不过夜”。
第三、恰当处理好“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一词源于教育心理学中动作技能的学习曲线。动作技能学习的练习曲线显示:练习者开始进步快,曲线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进步停顿期,后期进步慢。中间的停顿期叫高原期或高原现象。我们把在复习中出现的学习进步缓慢的现象称之为高考生的“高原现象”。
形成“高原现象”的原因一是学习方法。有些学生在复习时不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弱点,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安排,使得自己本来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不断重复,而自己的弱点却没有得到改进。其结果是一方面做着大量的无效劳动,另一方面自己的弱点却又难以得到改进,从而最终导致总成绩的徘徊不前;二是生理、心理疲劳。高三下学期的学习相当紧张,不少考生日以继夜、题海战术,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很疲劳。生理与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时候就会产生“高原现象”,感觉自己再怎么使劲也上不去了,越学越糊涂。
A、保持坚定的信念。“高原现象”并不意味着到了学习极限,走出高原期后学习效率和成绩还会有很大提高,所谓“黎明前的黑暗”就在此时,要知道“坚持到底,赢的是你!”
B、对学习和考试保持激情。尽最大努力去喜欢所要学习的东西,去体验考试的刺激,不要形成麻木心理。
C、注意劳逸结合,“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注意脑力与体力的平衡,在一天的紧张复习后,要安排适当的体育运动,跑跑步,做做操,使疲惫的身心松弛下来。
D、家长要给考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有些家长对孩子出现的高原现象比他本人还要担忧,不停地干预,这样只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孩子走出高原期。家长在这段时间一定要心平气和,拥有大将风度,沉稳大气。
第四、注重学法指导--抓住四个三
①内容上要充分领悟三个方面:理论、方法、思维;
②解题上要抓好三个字:慢(审题),快(书写),全(规范);
③阅读、审题和表述上要实现文字语言和学科语言自如转化;
④学习中要驾驭好三条线:知识(结构)是明线(要清楚);方法(能力)是暗线(要领悟、要提炼);思维(练习)是主线(思维能力是诸能力的核心,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最强大的创新动力,是检验自己大脑潜能开发好坏的试金石。)有人形象地把高考第二轮复习比喻战争的相持阶段,这个阶段也是同学们学习水平的分水岭,成绩在这个时候就开始逐渐拉开差距。要赢得这个阶段的胜利,关键是心中有目标,解题有方法,坚持不懈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