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你若不带上株、潭怎么能赶超武汉

07-29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长沙,你若不带上株、潭怎么能赶超武汉


昨日,湖南省的官网红网发布一条消息称:造谣“长沙市升格为副省级市”陈某军被行拘10日。

 

3月26日,一则有关湖南省行政区划调整的谣言信息在微信群中大肆传播。湖南警方查明:该谣言系居住在岳麓区某小区的陈某军编造,并于3月26日11时在同学群中发送。该谣言声称撤销株洲、湘潭市,调整衡阳市部分行政区域,长沙市升格为副省级市。该谣言发布后,迅速传播扩散,造成了不良影响。

 

我在朋友圈转发这一消息时加了段评点:

 

长沙要超越武汉成为中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必须如谣言所说。武汉在清代分属于武昌、汉阳两个府,而长、株、潭曾经都属于长沙府,现如今分成三个地级市。

 

编造、传播谣言当然不好,陈某军为此也付出了失去10天自由的代价。但谣言或曰流言能够迅速传播,往往是某种民意的反映,即许多人认为应该是这样,这么样合乎他们的心理预期。所谓“空穴来风,未必无因”。

 

在过去的几年内,各地的省会争夺国家中心城市呈现白热化。今年2月,这一争夺有了初步的结果,相关部门公布11座国家新的中心城市分别是:天津,重庆,沈阳,南京,武汉,成都,西安,杭州,青岛,郑州,厦门。武汉入围,长沙落选。

 

以现在的城市实力和影响力而言,中南地区选一个中心城市无疑只能是武汉,长沙还达不到取而代之的地步。长沙这位过去几百年只是武汉小弟的城市,这些年却是雄心勃勃,许多规划、政策对标武汉,颇有一番与之决一雌雄的意愿。远的不说,近年来各大城市吸纳人口,抢人才,武汉和长沙的竞争很是打眼。2017年6月23日,武汉喊出支持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6月29日,长沙提出五年吸引100万人才。长沙大幅度降低落户门槛,实行本科生“零门槛”落户,这个力度比武汉还要大,武汉要求毕业三年内的本科生才可零门槛落户,毕业三年以上的需要缴纳社保这项条件。

 

一年前我发过一篇公号文《武汉,还能重回两湖共同省会的地位吗?》。我在文章中提出,在明朝两湖同属于湖广省,清代康熙年间分省,雍正年间分闱(即在长沙单设乡试考场),长沙成为湖南政治上的省会。但直到民国时期,武汉一直扮演着湖北、湖南共同省会的角色。这是由交通和市场决定的。在水运为王的时代,武汉据九省通衢之地,处在中国第一黄金水道长江中游,西通巴蜀,东达吴会,北面有长江第一支流汉水连接陕、鄂腹地,南面的洞庭湖纳湘资沅澧四水,大半个湖南的货物、人员去汉口比翻过东面的大山到长沙更为便利。湖南人也长期不把武汉当成别人家的省会,武昌起义的几位重要的策划者和领导者孙武、蒋翊武、刘复基、熊秉坤、谭人凤、邹永成、居正,其中半为湖南人半为湖北人。而毕业于武汉两湖书院的黄兴是长沙府附廓县之一的善化人,在他心目中,武汉三镇的政治、经济地位恐怕也远远强于长沙。

 

一座城市和一个人一样,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武汉在近现代的崛起就是抓住了历史的机遇。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在“水运为王”的时代它有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列强逼迫中国开放后,汉口是远洋轮从长江入海口往西航行抵达中华内地最重要的码头。另一方面也是主政者顺应形势,善借东风。武汉三镇的繁荣不能忘记督两湖达十五年的张之洞。他在武汉大办洋务,规划了连通北京和广州的腹省铁路,在世时看到了北京卢沟桥至汉口的卢汉铁路率先通车,使武汉成为黄金水道和中国最重要的铁路干线的十字交叉点。武汉从一个农产品集散地蜕变为仅次于上海的商贸、工业、文化和对外开放中心城市。

 

在清代、民国时期,对于武汉而言,长沙只能甘拜下风,超越武汉是几乎不可能的事,那就不做此想了。

 

时易世变,一座城市的优势不可能永远保持。如我在那篇文章中所言:

 

今天的武汉比之长沙,其城市规模、产业、教育资源、交通,尚有一定的优势。但必须承认,在高铁时代,这种差距在缩小。最关键一点是,对于湖南7000万人口(比湖北多1000万)而言,已经不具备无可替代的地位了。在武汉能办的事,去长沙也能办。长沙办不了的,可南下广州,东去上海,北上北京,坐高铁都在3到6小时内。武汉,这个曾经湖南人的“第一省会”,只是过客而已。

 

武汉要想成为中部崛起的第一大都市,恢复到清末和民国时期在中国城市中的地位,困难重重。西有长江上游的直辖市重庆,北有中原的中心、第一人口大省省会郑州,东边的江西安徽心向上海,南面的湖南则被广东吸纳。如果武汉只有湖北6000万人做支撑,是远远不够的。且不说恢复到当年“九省通衢”的地位,只要它重新成为两湖的共同省会,有了湖北湖南1亿3000万人做基本盘,武汉还是大有可为的。这取决于两湖能否重新一体化,如清代那样,虽然分省,但湖广从经济、文化、交通等诸方面不分畛域。

 

文章这样说,但我心里知道,湖南人心中已经早不把武汉当做自己的另一个省会了,如果湖南有第二个省会的话,那么是深圳,据统计深圳有湖南籍常居人口达216万。

 

今天长沙与武汉的差距,主要体现在GDP、人口、城区面积和产业规模。2017年武汉GDP为1.34万亿,人口1091万;长沙GDP为1.05亿元,人口792万。如果加上株洲、湘潭就不一样了,2017年株洲GDP2337.73亿元,人口402万;湘潭GDP2055.76亿元,人口275万。长株潭反超武汉。

 

在科教领域,长沙与武汉的差距在缩小。上世纪80年代,湖南的学生如果不能去北京、上海名校读书,那么首选武汉大学或华中理工,武汉对湖南优秀人才的吸纳了还是巨大的。而现在武汉有武大、华科(华中理工)两所双一流(985),长沙则有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国防科大三所双一流(985),武汉对湖南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远不如以前。

 

当然,三市不是简单地叠加,如合并果成为一个副省级市,其城市建设、产业规划、社保统筹、信息一体、文化认同远远大于1+1+1=3。尽管在过去的十数年,长株潭一体化叫得很响,但中国行政畛域是难以逾越的鸿沟,行政上如果不能一体化,其他的一体化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很难形成合力。

 

从历史上、地理上而言,长株潭也没有理由继续成为三个并列的地级市。我们先看看历史渊源。

 

长沙曾有潭州之称,自有长沙郡以来,株洲和湘潭就归长沙管辖。在清代,湘潭是长沙府所辖的湘潭县,也是长沙府最重要的水运码头,可以说是长沙府城的副中心。而株洲在唐代为建宁县,建宁县撤销后,其地划给湘潭和醴陵两县。清末由于株洲至萍乡铁路修建,其交通地位大幅提高,从湘潭县分出株洲厅。民国元年(1912年),清亡,存在近五年的“株洲厅”建制被取消,株洲再度纳入湘潭县管辖。从行政位阶来说,长时间内湘潭是长沙的儿子,株洲则是长沙的孙子。三地并列是1949年以后的事,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地市合并,株洲市、湘潭市和长沙市成为三个并列的地级市。三市中心城区的距离也就50公里左右,城区不断扩大已到了无缝对接的地步。长沙市中心到湘潭、株洲的主城区,比去所辖的县级市浏阳、宁乡还要近,用现代城市轨道交通,完全可以连接为一个超大城市。

 

对比长株潭从合到分,武汉则是从分到合。从元代开始,武昌府城(明初由武昌路改为府)和汉阳府城隔长江相望。武昌府辖有领县七:江夏、咸宁、嘉鱼、蒲圻、崇阳、通城、武昌;州一:兴国(领大冶、通山二县)。汉阳府辖有汉阳、汉川、孝感、黄陂4县;沔阳1散州;夏口1散厅。两府互不统属,到民国废府,武汉三镇有过短暂的行政统一,其他时间是武昌市和汉口市并列。1949年5月16日,四野占领武汉三镇。同年合武昌市、汉口市和汉阳县城为武汉市,由直辖。1950年改由中南军政领导,中南军政驻汉口。1952年由中南行政领导,并为其驻地。1954年改湖北省辖市,为驻地。

 

由于行政区域的划分,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本不相互统辖的武汉三镇合为一体,而本来同属于长沙府的各县被划分为长、株、潭三足鼎立的平行行政区。武汉城市建设的力量越来越集中,长株潭三市却反向而驰。

 

长株潭从行政区划上合为一体,不但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发展的需要。由于株洲和湘潭的析出,长沙市区扩张的空间严重受限。一旦合并,不但城市建设可以统筹规划,三者的产业也有很大的互补性,可以更好地优化。长沙的高科技、汽车、文化产业、现代农业和株洲的轨道交通装备业、汽车及零部件业、航空装备业以及湘潭的冶炼业相得益彰,而金融业、旅游业会因之得到更大的促进。举个小例子,红色旅游资源韶山毛的故居、宁乡刘的故居,湘潭彭的故居和长沙的新民学会旧址就在一个行政区内整合开发。

 

清代武汉三镇经济上一体化,是得长江和汉江舟楫之利。而在水运衰落轨道交通为王的今天,长株潭的陆地相连比武汉各个区由江河相隔更利于综合开发。长株潭一旦合为一体,对北面的岳阳、西边的娄底和东面的江西萍乡之辐射,会超过武汉对周边城市的带动。

 

长株潭行政合为一体是大势所趋,只要上面能下决心,各种障碍并不难克服。这一天到来越早越好。至于谁是中心城市,上面的“加冕”不能说明问题,最终凭的是实力。而且中南地区有两座相距一个小时高铁路程的中心城市又有何不可?就如广州与深圳,重庆与成都,上海与杭州,两市竞争能更好地带动整个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


标签: # 武汉 # 长沙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