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着实响快到木头人,王夫人经历了什么
如果不是刘姥姥随口说了句王夫人年轻时“着实响快”,我们会以为她生来就是个木头人。王夫人是好命女人的典型:生在富贵之家,又是嫡女,嫁入富贵之家,男人又是个积极进取的正人君子,生得有儿有女,女儿晋封贵妃,儿子是家族重点关注对象。人生如此,还有何求?她为什么会从响快人到木头人?这个过程中,她到底经历了什么?
着实响快,应该就是像王熙凤这样,毫不掩饰自己的情绪和欲望,想说就说,想骂就骂,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这是一个人最自然也最爽快的状态,但前提是有人包容。因为人与人相处,一方只图自己爽快,另一方就必然不爽。不爽的一方选择隐忍,通常是因为权势地位低人一等,不得不忍,就像赵姨娘对王熙凤的隐忍。
王家的教育,应该是比较开明的,不拿父权压人。所以,王家的孩子活得自在,不需要压抑本性。但是,一旦嫁为人妇,就需要守夫家的规矩,在那个君权父权大于一切的社会,想要遇到一个同样开明的夫家,应该比买彩票中五百万一样难。
王家女儿很幸运,相比那些迂腐的家族,贾家也算开明,并没有要求所有人都循规蹈矩,从贾母对王熙凤的包容甚至是纵容可以看出来,也从贾母从重孙媳妇到老祖宗却没有变成木头人可以看出来。
那么,王夫人是因为什么而变化这么大呢?
在那个女人足不出户的时代,家就是女人的全部世界,所有的人际交往,都在家里,主要体现在与婆婆的交往,与小姑子的交往,妯娌之间的交往,妻妾之间的交往,无不体现情商,无不体现语言的艺术。
王夫人情商低,且不会说话,思维是直的,说话也不会拐弯。第五十四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贾母见袭人不在,指责她“拿大”,王夫人替袭人解释:“她妈前日没了,因有热孝,不便前头来。”在王夫人看来,这理由就够了,但贾母并不满意:“跟主子,却讲不起这孝与不孝。若是她还跟我,难道这会子也不在这里不成?皆因我们太宽了,有人使,不查这些,竟成了例了。”
身为奴仆,没有守孝的自由,一切以主子的需求为行为导向。相比较而言,王夫人倾向于人权平等,贾母倾向于制度之下的尊卑,做了二十来年的儿媳妇,王夫人依然没能摸透贾母的脾性。反而是王熙凤,深谙贾母的喜好,知道话该怎么说才能让贾母开心,于是她站出来替王夫人也替袭人解围:
凤姐儿忙过来,笑回道:“今儿晚上她便没孝,那园子里也须得她看着,灯烛花炮最是耽险的。这里一唱戏,园子里的人谁不偷来瞧瞧。她还细心,各处照看照看。况且这一散后,宝兄弟回去睡觉,各色都是齐全的。若她再来了,众人又不经心,散了回去,铺盖也是冷的,茶水也不齐备,各色都不便宜,所以我叫她不用来,只看屋子。散了又齐备,我们这里也不耽心,又可以全她的礼,岂不三处有益。老祖宗要叫她,我叫她来就是了。”
这话说得真漂亮,袭人不来,是为宝玉着想,并非为了全自己的孝道。这正是贾母喜欢的:你是宝玉的丫头,一切行动都该以宝玉的利益为导向,不能考虑自己。另外,王熙凤又借机在贾母面前表现了自己的能干:是“我叫他不用来,只看屋子”。
这正是王熙凤能一直取悦于贾母的原因:用心讨好且会说话。而这正是王夫人所欠缺的。一个“着实响快”的人,必定快人快语,但说出来之后,不但不讨喜,还会让人不愉快。久而久之,就会收敛,知道少说为妙。
在这一点上,王夫人和贾政有共同点。贾政年轻时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自然也如李白苏轼般豪放。但光有豪放不懂得看场合看眼色,就难免吃亏,李白苏轼都吃亏不少。在官场的贾政,笨嘴拙舌,自然也不讨喜。所以,当了几十年的官,有背景有后台,但升迁很慢,最多搏个清廉的名声。
人性就是如此,当意识到做多错多,就会少做;当意识到祸从口出,就会少说。贾政和王夫人,都在生活的磨练中,掌握了这一点,把舞台让给能说会道之人,自己退居二线,也算是求仁得仁,尤其是本就没有野心的人。
王夫人把舞台让给了王熙凤,得到了三赢的结果:老太太开心满足,自己不必费心费力,王熙凤出尽了风头,真是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让王夫人从着实响快到木头人,那就是岁月的沉淀,成熟的体现。快人快语,从心理学上来分析,属于表达欲强烈,总希望通过表达被关注或得到认可。一旦接纳了现状或对现状满足,就不再寄希望于表达或表现,而是享受怡然自乐。宝钗是前者,接纳了命运赋予她的生活现状,所以她的话不多,给人高冷之感。王夫人是后者,怡然自乐,她对生活很满意,除了身体状况欠佳,她已无所求。
不过,这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状态也会被打破,那就是满意的生活现状出现了车祸现场,比如大观园里发现了绣春囊。
对绣春囊事件的处理,集中体现了王夫人笨嘴少智的特点,也激发了她当年“着实响快”的脾性。
看到邢夫人甩给她的绣春囊,她没过一下脑子,就认定是王熙凤的,并火急火燎地去兴师问罪。在王熙凤的一番解释之后,又被王善保家的挑拔,开启了让贾府分崩离析的抄检大观园。
这件事进行得雷厉风行,一点都不像“木头人”的风格。所以,木头人并非她的本性,她只是在生活的风风雨雨中,得到了成长。
这是大多数人的成长轨迹,从口无遮拦到笑而不语,从脾性响快到内敛淡然,王夫人缺少的,只是生活的智慧,但她也活成了最好的自己,在这个大家庭里,赢得了一致的认可和好评。
可以看出,曹公对母亲,还是敬重且深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