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争夺战能否改变中国城市等级格局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各地纷纷加入人才抢夺战,用户口、补贴、住房等好处去吸引人才。先是成都、南京、武汉、西安、济南、长沙、东莞、珠海等准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随后,北上广深也加入战团。和以往各大城市对人才的争夺主要集中在院士、长江学者或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上不同,现在的人才争夺战已经扩展到本科毕业生,甚至技术工人。
——在南京,40岁以下本科毕业生即可落户,外地毕业生到南京面试就发放1000元补贴,青年大学生2018年1月1日后在南京实现首次创业,领取营业执照,即给予一次性2000元的开业补贴;
——在武汉,实行大学生“零门槛”落户,并推行“社区公共户”、“人才住房券”等制度;
——成都则推出“先落户后就业”,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凭毕业证即可落户,同一用人单位工作2年及以上的技能人才,可凭单位推荐、部门认定办理落户手续。
这些政策似乎很有效。日前,西安市官方微博发布一组数据显示,3月22日至25日4天时间里西安共迁入落户人口近1.7万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445人、本科学历6559人。截至目前,2018年开年不到3个月时间,西安迁入人口已达到21万,接近去年全年迁入人口25万的总量。
西安市公安局誓师“人才人口”争夺战
智联招聘的数据从另一个层面印证了抢人政策。根据智联招聘2018、2017年春季招聘的数据,部分准一线和二线城市的人才吸引力确有明显提升。比如在全国37个主要城市中,成都的竞争指数由去年的第三名上升到第二名,超过深圳。此外,沈阳、西安、天津、大连、重庆等城市的对人才的吸引力仍居高不下。而同样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18年春季白领跳槽指数调研报告》,经济发展强劲“新一线城市”是白领最偏爱的跳槽目的地。2018年跳槽时,有33.2%的白领选择新一线城市,超越传统一线城市的32.7%。
那么,这是人才争夺战发挥作用了吗?继一线城市后,准一线和二线城市将成为人才的下一个聚集地了吗?
关于城市人口迁徙,有一个著名的ZIPF法则,该法则认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城市人口与其城市大小排名之间存在简单的相关关系。一个国家最大城市的人口数量为第二大城市人口数量的两倍,是第三大城市人口数量的三倍,以此类推,为第N大城市人口数量的N倍,即城市人口对数值与其秩排名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但是,中国的情况还有所不同。
第一,中国有户籍制度。在户籍制度的基础上,一线大城市都实行了严格的人口控制政策。即便有居住证,在子女入学等问题上,仍旧低户籍人群一等。
第二,ZIPF法则还有一条补充规则,那就是随着国家人口规模的扩大,首位城市的人口集聚度会因国家总人口增加导致的城市数量增加而降低。简单的说,就是国家越大,人口越多,大城市的人口聚集度会减少。这是因人口变多 ,能够维持规模效应的城市变多,同时,距离变大,首位城市虽然有吸引力,但离家乡太远,人们不愿意去。也就是说或,对于中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更多的地区性大型城市是符合规律的。这些城市会分掉特大城市的人口。
ZIPF法则,是从人口数量上预测、判断一个城市应有的人口规模。人口聚集带来规模效应,规模效应与经济又息息相关,规模效应会提到单个人的产出。从这个角度,ZIPF法则的硬币的另一面,是影响人口流动,另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指标,人均GDP。
人均GDP,就是每一个人一年内的产出值,这与个体在一个地区的发展收入、机会息息相关。真正促使人流动,衡量人口与经济分布是否均衡的指标,不是总量指标,而是人均GDP。如果一个区域具有发展规模经济的效益,那么可以通过发展GDP、增加总量来提高人均。但对于受限于某种因素,比如气候、水源的地区来说,人口外流是不可避免,直到人口减少导致人均GDP上升到全国平均水平。比如,东北地区,受限于气候,人口外流,是符合经济规律的。
美国是一个人口自由流动的国家,国土面积与中国差不多,也很大。美国为例,各州的人口与GDP相差极大,分布极不均衡,但人口与GPD两者之间的分布却是高度一致的,也就是说,各州的人均GDP是接近的。当然,这里是州的概念,而不是城市,纽约这样的大城市,人均GDP肯定更高,也是美国的小镇青年的寻梦之地。
把规律性的东西说完了,再来看各地抢人的行为,以及人们的选择,就不难发现,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经济规律,抢人的政策,虽然也能发挥一定作用,但更多的是出于其行政规律内生的逻辑。
首先,一线城市因为更发达的经济,更大的人均GDP,仍然是最富有吸引力的地方。在各地抢人行动中,北京、上海本身就有吸引外来人口流入的天然优势,一般不会出台普惠性的人才引进政策,反而会通过户籍制度进行条件筛选,北入局争抢高端人才,控制落户人群质量。毕竟,北上广深的人均GDP仍有优势,其产业聚集效应、规模效应也更大。
其次,人均GDP仍然是最重要的影响人们选择的因素。2016年上海人均GDP达11.4万元,北京为11.5万元,广州与深圳更高一些,分别为14.5万元与16.4万元。同为万亿GDP的城市,苏州、长沙、武汉、杭州也差不多在这个数量级。但相比之下,成都的人均GDP是8.3万元,西安是6.7万元,重庆仅为5.82万元。所以,之所以准一线城市,越来越具有竞争力,根本原因是当地的人均GDP已经接近北上广深。
而成都、西安因为远离中国东部地区城市群,所以,即便人均GDP稍低,也能对周边人口形成较大的吸引力。这是ZIPF法则中补充规则发挥作用的地方。
再次,的抢人政策,从好处来讲,仅仅只是最后一根稻草。
以郑州为例,其向高校毕业生提出普惠性支持政策,比如专科以上学历人员可落户郑州,可买房;对新引进落户的博士、35岁以下的硕士、本科和预备技师(技师),三年内按每人每月1500元、1000元、5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对博士来说,3年5万块钱。此外,还对符合上述条件的博士、硕士和“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本科生给首次购房补贴,分别为10万元、5万元、2万元。根据这个标准,一个博士,一共可以拿15万。
长期来说,甚至就3年来说,这15万的收入,对博士而言,并不算多,即会改变选择,最多也是“最后一根稻草”。杭州也有类似政策,2017年,杭州发布《杭州市新引进应届高学历毕业生生活补贴发放实施办法》,落户补贴仅适用于应届的硕士、博士,分别为2万、3万元,使得引进的人才第一份工作就落在杭州。这个钱相比郑州就更少了。
但是,的抢人政策,自有其逻辑。短期人口迁入,一种可能是,并不能长期留下了,最终还是会去到人均GDP更高的地方。但也存在一种可能,通过干预,集聚人才,做大一地的人均GDP。从而实现地区中心城市的目标。所以,总得点什么。
而且,对于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迅速发展,张五常给出的一个解释是:县域竞争。即在上级考核指标的促使下,地区相互进行GDP竞争,从而促进提升公共服务与当地经济。一地做了,就给另一地跟进提供了合理性与合法性,从部门角度看,这又是一个增加预算、增加权力的事情,所以自然会跟进。哪怕当地并未引进人才的压力,也会在相比比较中采取跟随性行动。
所以,各地的人才争夺战,对中国人才的流动趋势影响不会很大。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