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爆米花结糖糕的记忆
文/01一线
网上无意中看到一台老式爆米花机,那些尘封多年的记忆又把我带回了童年。那个葫芦状的黑锅,在童年时代给我们带来过很多快乐。除发留恋爆米花的美味,还有一家人围绕母亲在厨房制作爆米花的时光。
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每年腊月靠近年关,这便是乡亲们准备年货的季节,也是爆米花匠最忙碌的日子。上半月准备过年的干货,下半月则把重点放在过年吃的点心制作上。过年咽茶或吃的点心,除了炒红薯片(条件好的人家则有油炸薯片)、炒花生、炒豆子,焙南瓜和葫芦籽等小吃以外,最难制作的点心就是爆米了。因为它要经过爆米花机的初步加工,封存不回潮,进入厨房后,还要经过再次进锅焙干、在锅里加入熬制的糖汁伴混均匀、舀出入模、碾压、分切,封存等工序。
那个岁月,那些有点手艺的乡民,诸如爆米花匠和豆腐匠也趁机挣点钱补贴过年的家用。在爆米花机出台之前,乡下都是用锅爆米花,爆出来的米花不大,还没有爆米花机爆出米花白。
我还记得和邻居们检柴带米去村口排队等待爆米花的情景。
一张矮凳子,一台风箱,一个炉子,一口爆米花锅,一个麻布袋,一根扁担两头挑,这便是爆米花匠的所有工什。爆米花的过程,看起来也很简单,生火,装米(或其他要爆的东西),固定锅盖,生火加热,读压力表,爆锅。实际干起来,就没有这么轻松了。一个中年人,在矮凳子上端坐一整天,左手拉着风箱,右手摇着锅,还要时不时腾出一只手添柴火。火炉里的木灰和火星在风箱风力作用下四处乱溅,时不时落到衣服上,立即烫出一个窟窿。整个脸颊也沾满灰尘,加上火苗的烤灼,一天下来,眼睛鼻子都分不清了。因此,很多时候,都要戴上一双手套,最好带上一个帮手,帮着拉拉风箱,添添柴火,扎扎口袋。
因为锅口较小,这些点心爆开后,容易在锅口发生拥堵,全部憋在锅里,不及时取出来会烧糊。这个时候,必须有一个帮手拿着一个铁钩,迅速把憋在锅里的东西钩捞出来。
记得那年年关,我们村来了个爆米花匠,我们在旁边帮助添柴。这样爆米花匠可以右手拉风箱,左手摇锅。我们一边添柴火,一边看着锅下面的炉子在不停地转动,锅的把手那边有一个压力表,爆米花匠就是靠这个压力表来判断啥时候该爆锅的。锅的另外一端,是固定卡口,以保持锅内高压的。卡口一定要卡紧,否则热气容易喷出伤人。旺旺的火苗,把爆米花匠和我们的脸映成红色,特别是到了傍晚。有时,火力有点大时,爆米花匠烤得不舒服时,就会眯着眼睛。不难想象,一整天下来,会熏得够呛的。到了起锅了,只见他右手固定锅把手,左脚帮忙固定锅。左手扳开锅的卡口,我们都在期待中……
“砰”的一声巨响,爆米花出锅了;烟汽散尽,爆米花稍凉;便可入嘴,香脆可口。散落在地面上,被我们哄抢着往嘴塞,那种带甜的爆米花可是美味极了。当然,大米经过爆米花机爆成爆米花后,有一种加过糖精的爆米花是给我们孩子们解馋当点心吃的。还有不甜的爆米花就是用来年关结米花糖糕,主要用于招待客人。
年关那几天的忙,相当于农忙双抢季节,一大堆的事情等着做。为防止孩子们偷吃过多,大人往往把准备茶点的时间集中在这几天。白天忙碌着打扫卫生,收拾屋里屋外,晚上才能腾出时间来做米花糖。
米花糖是春节茶点的重中之重,通常是摆放在茶盘的。不仅如此,按老人们的说法,头年米花糖做的好坏,也预示着来年的收成和家运。因此,做米花糖是家家户户的头等大事。做米花糖的工艺有很多讲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好的,所以村里少数几个技艺精湛的伙计,在这些日子东家西家忙的团团转,除了睡觉,在自家家里几乎见不到人影。
我家是由母亲领着我们来自制米花糖。我家亲戚多,所以也比别人家准备更多的米花糖。夜幕降临开始制作,直到深夜才能结束。我一般负责烧火和检起封存,虽然有点火热,我却十分喜欢这种时刻。我们跟着母亲围着灶台和厨房忙来忙去,有说有笑,在这种其乐融融的氛围中,米花糖的制作各道工序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第一步:烘焙爆米花。南方湿气重,爆米花爆过后,放上几天就不脆了,所以制作米花糖之前一定要先在锅里微微烘焙一下,除去湿气,改善口感,同时利于储存。通常要烘焙至能用手指捏碎成粉末。
第二步:熬糖(熬好糖汁)。这是米花糖最关键的环节,能否制作成功,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五取决于熬糖。可以用白糖,也可以用红糖。从味道来讲,红糖还是差了不少的,而且也不那么光亮。所以,有条件的人家都是用白糖。用白糖必须要有添加剂,添加剂有两种:一种是小糖(其实就是红薯糖,通常是煮红薯的时候提取的),还有一种是明矾。大多数人家是不会有小糖的,所以只有选择明矾。明矾的用量最能体现师傅的制作水准,多了做出来的米花糖味道苦涩,而且对身体有损害,少了无法将爆米花胶结成整块,也就无法制成米花糖。母亲往往根据爆米花的数量,取用几碗白糖,猪油少许,加上更多数量的水,边搅边熬。直到水分全部蒸干,糖变成糖汁。熬到接近火候,放入适量明矾,继续熬片刻,用筷子在取出一滴糖汁滴到凉水里,糖汁立即凝结成糖粒。母亲根据糖粒的硬度来判断是否熬到火候。
第三步:加入爆米花,搅拌均匀。老家的锅是搭在灶台上的,用它搅拌均匀的米花糖。也就是等糖熬到火候,便可将烘焙好了的爆米花放入大铁锅进行搅拌。为数不多的糖汁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与一大锅干爽的爆米花充分搅拌均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定要掌握好手势,否则不是搅不匀就是要搅出锅外。就像炒菜时颠锅一样,熟手看起来手到擒来,不会的就要出洋相。母亲还可以根据搅拌的手感,初步判断出米花糖是否能制作成功。
第四步:出锅,入模,碾平。以最快的速度搅匀了糖汁和爆米花后,便要出锅。这个时候,已经准备好了干净的餐桌面板和四四方方的框架(通常是用来做豆腐的框架,大小比较合适,也容易借到)。把框架放到餐桌面板的正,一人扶住框架,以固定面板。母亲或哥哥他们则迅速将锅里的混合物转移到框架内。转移完毕,几个力气大的开始用圆筒状的“官升”(又称米升,竹制圆筒状物,老家用来装量大米的)将米花压实压平,边角处则用刀背特别挤压。此时,小小的厨房内弥漫着诱人的香甜味道,这并不是品尝的好时机。后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而且,米花糖还很烫,无法入口。
第五步:切条,去框架,切片。为节省时间,米花糖压平压实后,通常开始进行切条工作了。沿某个方向切成宽度大约十公分宽的长条,就像整条香烟。切条过后,挪开框架,此时,便可最终判断到底是否制作成功。如果成功,取出框架后,基本上不会散落爆米花颗粒的,否则,长条慢慢变形,到最后彻底散开。一旦失败,是不能用来招待客人的,就只能装起来留着日后自己慢慢吃。一般在去除框架后,母亲在一旁不断的触摸长条的温度,并试着将长条米花糖切片。一旦时机成熟,几个人迅速开始最后一道切片工序。切片也是有讲究的,切片太早,粘结力不够强,米花糖片容易出现变形。切片太晚,结块太硬,切起来很费劲,而且容易形成碎块。
第六步:储存。米花糖切好后,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在第二锅糖熬好之前简单收拾一下残局后,取出几块切好的片状的米花糖,心满意足的品尝一番。米花糖很甜,吃几块便有点腻了。剩下的工作还很多,除了继续制作下一锅外,还要迅速的腾出下一锅的制作场地。于是,将剩余的米花糖装进瓮坛,用报纸绑扎好封口,并用沙袋压口。我家年制的成品米花糖,厚度没不到一厘米,装米花糖的瓮,一般用自家酿制的米酒的瓮来装。
那个时代,农家手上余钱少,不常给孩子们买零食吃。所以,每家每户都会做比较多的米花糖。后来,也结少许芝麻糕和花生糕。等春节过后,还能留下不少给孩子们当零食吃。春节期间,零食多,爆米花糖糕可能会备受冷落一会,但是,往往在春节过后便成了我们孩子们的美味佳肴,没多久就被消灭个底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