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山水互透的空间游历
建筑主入口空间 摄影:战长恒
项目地点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新城
建成时间 2017年
建筑面积 84635平方米
设计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 何镜堂、刘宇波、何正强、陈晓虹、蔡奕旸、寿劲秋、叶青青、李飞、陈志东、黄全乐、俞雪璠、王彦、包莹、蔡卓、段晓宇
作为用于了解广州的地标性建筑,广州城市规划展览中心需要对敏感的城市区位、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复杂且不稳定的功能需求做出积极回应。此外,我们还尝试以最简洁的形态摆脱风格和形式的束缚,通过强化市民性实现时代性、通过重拾建筑语言里的传统词汇实现文化性、采用被动式气候适应措施回应地域性,以此营造根植于场地、传承于岭南的新建筑。
面向白云山横向展开的建筑体量 摄影:战长恒
主入口架空庭院与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的视觉关系 摄影:战长恒
遮阳与装饰紧密结合的建筑元素 摄影:战长恒
山水互透的空间游历
展览中心用地位于旧白云机场跑道旁、白云山西麓,是白云新城的文化核心地带。在营造序列化的空间场所过程中,通过消隐建筑边界,将外部景观引入、把内部空间向城市打开,达到建筑、山、水、城的相互渗透,实现能与城市、山水紧密互动的空间游历。
山水互透的城市关系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总平面图(左)、首层平面图(右)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向山水和城市打开的架空庭院 摄影:战长恒
“观山赏城”的观景平台 摄影:战长恒
“透光纳景”的空中展厅 摄影:战长恒
倚山漫步的观赏体验
架空庭院借景白云山,下方水院与东侧河涌叠水相融,景观廊桥飞架水面之上,形成独具特色、适应性强的市民活动场所。
围绕公共活动带展开的建筑形体组合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水院立体空间 摄影:战长恒
三层悬空体量与下沉庭院 摄影:战长恒
大跨度的空中展厅能环视四周,市民公园、云城风貌均纳入其中。沿白云山山势展开的白云步道界面通透,在拾级上下的过程中,参观者能把云山景致尽收眼底。
向白云山打开的白云步道 摄影:战长恒
白云步道一层到二层走廊 摄影:战长恒
白云步道看白云会议中心 摄影:战长恒
空间互享的都市剧场
以时间为线索展开的互享空间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展览中心通过运用钢结构的大尺度出挑与悬挂,在南、东两面留出大尺度的城市灰空间,地上与地下空间系统在灰空间内无缝连接,为市民提供一个可自由进入的全天候城市客厅。
东南侧外景 摄影:战长恒
三层空中展厅与模型岛 摄影:战长恒
位于建筑核心位置的城市模型展厅是一个巨大的共享中庭,围绕着它,建筑内部的人们能够观看城市整体模型——各种事件、人流交汇,成为体验都市成长历程的立体剧场。
能容纳公众聚会的“城市广场” 摄影:战长恒
三层空中展厅 摄影:战长恒
空中展厅内的悬浮岛 摄影:战长恒
充满柔和自然光的空中展厅 摄影:战长恒
岭南元素的理性阐释
展览馆外表面覆盖有两种细密的表皮肌理:模仿岭南民居外墙质感的深色镂空金属板,以及具有传统韵味的暖色陶棍百叶。两者均能在不遮蔽室内视线的前提下,提供良好的遮阳功能,创造柔和的室内漫射光,营造愉悦的游览体验,用时代性的建筑语言展现城市历史信息。
穿孔金属幕墙构造节点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首层室外茶座的表皮光影 摄影:战长恒
穿孔金属幕墙肌理 摄影:战长恒
陶棍幕墙构造节点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办公入口 - 陶棍幕墙细部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西侧陶棍幕墙局部立面 摄影:战长恒
地域意象的生态演绎
外观形体形成底层气流通道,南部景观水体通过蒸发降温改善区域小气候,高低错落、枝繁叶茂的屋顶花园,建筑表面覆盖能遮挡太阳直射的细密肌理......每处设计,均是对岭南地域建筑中常见的被动式节能措施的重新演绎。
被动式节能措施示意图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庭院立体空间 摄影:战长恒
空中展厅与架空水院 摄影:战长恒
主要楼层平面图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纵向剖面图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横向剖面图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 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
项目地点:广州市白云新城
建成时间:2017年
建筑面积:84635平方米
设计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主创建筑师:何镜堂、刘宇波、何正强、陈晓虹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何镜堂、刘宇波、何正强、陈晓虹、蔡奕旸、寿劲秋、叶青青、李飞、陈志东、黄全乐、俞雪璠、王彦、包莹、蔡卓、段晓宇
其他参与者:
建筑: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结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景观: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室内: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照明: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展陈:上海风语筑展示股份有限公司
施工: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
幕墙设计:广东世纪达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摄影师:战长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