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事情很多人信,本身就是问题

07-21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这样的事情很多人信,本身就是问题

说说河南高考卷“被掉包”的事情。



而今天。河南省教育厅已经回应了:



回应大概的意思是鉴定出笔迹一致,没有问题。


另外我在网上看到了说河南省招生办公室公布了几位涉事考生的会考成绩,并不理想的新闻,但来源是搜狐上的一个自媒体账号,没找到官方来源。


如果哪位读者知道官方来源,欢迎留言告诉我。


放在平时,这新闻其实也有点搞笑的,居然会有很多人相信一个能“掉包高考卷”的人,会通过掉包高考卷这种损人不利己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正常的逻辑应该是他可以直接改分数,挤掉其他人的名额才对。


但现在,我却不太想或者不敢去嘲笑这种想法,毕竟我以前还看过更夸张的新闻。



还不止一起。


所以我尽量不带立场,简单分析一下这件事。


是发挥失常吗?


这种高考后估分严重不符,不是差几十分,100分,而是差,200分,300分。


周口市苏同学,平时600+分,估分627分,高考分数335分。


洛阳市杨同学,估分500分,高考分数270分。


商丘市余同学,从一模到三模考试全部546分以上,高考估分500分,结果高考分数243分。


信阳市李同学,平时一直在500分以上,然后高考成绩261分,几乎门门不及格。


和平时成绩差几十分,甚至100分,你说是发挥失常我相信。但和平时成绩差300分,差一倍,说是发挥失常,你信吗?


我反正不信。



是学生平时作弊获得高分,高考无法作弊了,所以“原形毕露”了吗?


存在这种可能,但还是事有蹊跷。


第一是因为事情发生后,这些学生的同学,纷纷出来证实他们平时成绩并不差。


比如上面说的苏同学,在郑州一中念书,用我郑州外国语的朋友的话来说,郑州除了他们郑州外国语,就只有河南省实验中学和郑州一中了。郑州一中2017年的重点本科率,是70%,一本率,是95%。


而成绩有争议的这位苏同学,用她同届同学在知乎上的话来说,是


一中招生非常严格,一本率常常95%以上,我在一中呆了三年,考300分的几乎闻所未闻。


而郑州一中贴吧上,有她同班同学表示这位苏同学“从没掉出过二楼”,因为郑州一中按照排名来排考场,二楼是成绩最好的一批人呆的地方。


一个学生,平时什么成绩老师最清楚,如果一个老师眼中的差生,每次都考年级前列,老师是一定会重点盯着的,况且高考前有各种统考,模考,其中有不少是全市统考。


如果这学生平时都是靠抄的,老师绝对不会像新京报说的那样。


她在电话里向女孩的班主任报告了高考成绩,听到她的分数后“(老师)吃惊得手机都掉了”


所以除非是她对她实名举报的父亲说了个弥天大谎,而知乎,微博上她的同学都是她朋友和水军,否则我依然对说学生平时作弊,原形毕露的说法存疑。


如果有这届郑州一中认识她的同学,欢迎在留言告诉我。



是老师批错了,或者弄错了,错把其他人的卷子当成他的吗?


前者不可能,因为高考阅卷是天大的事,流程是要好几个老师全都批阅一遍,结果一致才能出分,况且批错了一半,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后者这就更不可能了。


且不说我们高考那会儿就是扫描到电脑里进行网上阅卷,考生的身份都是通过识别条形码对应了,无意弄错根本不可能。



就从现在新闻里披露出的信息来看,也绝不仅仅是“弄错”这么简单。


考生家长和考生交流后认为,数学试卷第21题明明放弃作答,实际上作答内容却有10行,10行字从何而来?答题卡原件与扫描件矛盾重重,如何一致?。选择第17、19、23题作答并正确却没有得分,有内容而不得分,明明有漏不评、不回答、不改正。理综部分:第23题、27题、29题、32题按照标准答案错误不应当得分而得分的;依据标准答题正确应当给分却不给分的有:22、24、28、30、31、33、37题,这些已经超出老师判题常规,显而易见孩子的试卷答题卡明显被掉包。


甚至于作文的题目都错了。


女儿还告诉他,高考时,自己写的作文题目是《不负时光,不负年少-致2035的你们》。但他在河南省招办查到的语文答题卡上,女儿的作文题目变成了《富强中国,不负年少》。

▲苏先生女儿答题卡中的作文题目,与女儿自称在考场上所写的不一致。苏先生说,答题卡上有人模仿了女儿的笔迹。


而发生在商丘的余同学身上的事情则更夸张,不但她四张考卷上的考号都不一样,她英语卷子上的名字还写错了,有涂改痕迹:



从小到大写过无数遍的名字,你会写错吗?


反正我不会,高考的时候更不会。


况且根据相关人士的说法,考生号不符,像她这样考生号出现多处涂改痕迹的考卷应该当场作废,根本不会出这样的成绩。



所以呢?


因为没有别的假设了,所以这件事只有两个可能。


以上种种信息综合起来,要么从学生开始,联合学生同学,家长,实名举报并设了一个局,一起撒了个弥天大谎。


要么就是教育系统里有人搞鬼。


网友们更希望也更相信是前者,我也更希望也更相信是前者。


可悲的是,大家之所以不相信,是因为明白有能力做到掉包的人手眼通天,根本没有必要通过这么愚蠢的方式达到这样的目的。


用网友的话来说:“他们有的是办法让自己孩子享受最好的教育。”


另外,因为后者这种可能性实在太骇人听闻,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就绝对不止这四例,可能是40例,400例。


可能差得没这么多分所以考生只觉得是自己发挥失常了,痛哭几天然后去乖乖复读,可能考生发现了和父母抗议,父母只觉得是考生的借口然后置之不理,反正如果这件事是真的,每个考生都有理由怀疑自己的卷子被动过手脚,绝对是最近几年对教育公平最大的一个问号。(甚至超过少数民族加分)


要知道平时我们考完试,考得怎么样,老师把卷子发下来你就知道了,白纸黑字没法抵赖。但高考完以后,除非你主动去查分,否则大多数人是根本看不到自己的卷子的,能看到的只有一个个数字。


本来那一个个数字,应该是12年寒窗苦读的成果,现在有人告诉你说,这些数字就是数字而已,是可以被随意更改的。


如果是真的,我都能想象那种绝望。


用网上的话来说,就是


一个社会有三大底线行业:

一教育,二医疗,三法律。

无论社会多么不堪,只要教育优秀公平,

底层就会有上升希望;

只要医疗不黑暗堕落,

生命就会得到起码的尊重;

只要法律秉持正义,

社会不良现象就能被压缩到最小……


反正双方必然有一方在说谎。


挑战这种底线,无论是哪方,都不可原谅。


5,古代科举舞弊,可是杀头的重罪


学过历史的应该都知道,科举考试是我国自隋唐以后最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和察举制最大的区别,就是科举制是可以“投牒自进”的,不需要经过公卿大臣的推荐,所以科举也是古代实现阶层流通,打破血缘世袭和世族垄断的重要途经。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可以说科举那一场场考试,就是无数寒门子弟的希望。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考取功名,跨越阶层,而国家,也需要这些新鲜血液,来维持清廉高效的国家机器的运转。


正因为科举如此重要,所以各朝各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尤其以清朝的统治者为最。


顺治14年(1657)时,顺天乡试场上,正考官曹本荣,副考官宋之绳,同考官李振邺、张我朴等人或欲结权贵,或贪财纳贿,竟公然在考场内互相翻阅试卷,照事先拟好的名单决定取舍。


发榜后,众人不服,议论纷纷,考生集体到文庙去哭庙。给事中任克溥奏参,称中式举人陆其贤用银三千两,送考官李振邺、张我朴,所以得中。顺治帝闻奏大怒,立即令都察院会审。结果审出同考官李振邺、张我朴等人受贿属实。


结果不是坐牢,不是罚款,不是发配边疆或者充军,而是相关人士,包括李振邺、张我朴、蔡元禧、陆贻吉、项绍芳、田耜、邬作霖全部处斩,相关的108名家人全部流放边境。


同样的还有江南主考官方猷内定方章钺为举人,18人或处斩,或绞刑。


戊午科场舞弊案,咸丰帝更是一狠心,在菜市口斩了一名一品大员,破了两百多年的先例。


可见那时候对国家根基的科举舞弊案的重视程度。


鲁迅在写狂人日记俄语版序的时候,这样说自己:


“我祖上本是殷实富足的大家,但到我13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这“很大的变故”,就是鲁迅祖父周福清的科场行贿案。


1893年,正值三年一度的乡试。鲁迅的父亲周伯宜因屡试不第,也来应考。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怕儿子再次落榜,便想使用非常手段。


周福清是同治十年(1871)进士。此公性格倔强,待人刻薄,因此“科场得意、官场失意”就成了他的宿命。考取进士以后,他曾出任江西金溪知县,但因“办事颟顸”被两江总督沈葆祯弹劾,只好返回京城去坐冷板凳。1893年他因母亲去世回乡服丧,正好遇上儿子赶考。他打听到这年浙江乡试主考官殷如璋与自己是同科进士,便在殷如璋抵达苏州时,派家人陶阿顺登上官船,递上一封密信和一万两银票。


周福清为让这笔“买卖”不亏本,还在信中罗列了另外几个考生的名字,要求殷一并照顾。为此,他向这几位考生家长索取了不少好处。


始料不及的是,当陶阿顺登船投书时,殷如璋与副主考周某正聊天。他明白来者用意,便收下信件示意陶及时退下。谁知陶阿顺大声嚷嚷起来,责问殷为什么只知收钱不开收条。在这种情况下,殷如璋只好翻脸,连人带信一并拿下,押送苏州府查办。


事情败露之后,周福清逃往上海,后因走投无路,又自首投案。清代,科场舞弊本是杀头之罪,但念及他是多年老臣,再加上有人说项,最终被判八年监禁。


旧社会的科举考试能让人麻雀变凤凰,虽然高考还没达到那个高度,但依然是中国所有寒门家长,学生,最大的盼头。


毕竟有钱人的选择很多,但更多人只有高考。


你当然可以举特例,哪个没上大学的做了老板,而名牌大学出来的给他打工,但从统计数据上来说,确实是越好的大学,毕业后收入越高,并且这种收入差距,会随着工作年限增长,被越拉越大。


清华毕业的学生,平均收入有15000,而2017年北京社会平均收入只有不到8300元,差了近一辈。


在现在的中国,上好大学的意义还是很大。


很多人都说高考是人生最公平的一次竞争。


虽然现在的高考充斥着各种民族加分,自主招生,竞赛加分,但总的来说这句话还是没毛病。


旧社会的统治者尚且知道教育公平对国家的重要性,遇到这种事往往都是皇上亲自批示,彻查,从重处理。我们国家更是把高考作为高压线,本应该所有人都有“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共识才对。


还是正如我前面说的,这件本来应该所有人都不信的,蹊跷到有点荒唐的新闻,本来不应该这么多人相信的。


现在这么多人相信,本身就是问题,而且这问题并不能以一句“群众缺乏辨别信息能力”来说。


另外


最后提一点建议,我觉得反正现在都是网上阅卷,每个考生的试卷本来在网上都有扫描件存档备份,大可以在公布考分的时候,把每个考生的卷子,带上批改内容在网上公示(就是你查分的时候,也能查到你的试卷)。


这样考生看到心服口服,不会出现胡搅蛮缠诬告的情况,也让官员不敢乱用权力,杜绝了可能出现的徇私舞弊行为。

标签: # 考生 # 郑州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