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美丽乡村建设经典案例分享
十九大报告指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当前我国各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载体,显现出新一轮的发展活力。那么,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振兴路径有哪些?美丽乡村规划如何助力乡村振兴?接下来,将结合同异设计的美丽乡村规划实践为您一一解答。
一、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振兴路径
乡村振兴集产业发展、社会繁荣、环境宜居、文化复兴、人气集聚、组织建设完善等内容于一体,是全方位、全领域、全系统的振兴。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实践领域,有着自己的振兴路径,通过研究对比国内成功的美丽乡村实践案例,总结有以下四条具体路径:
1.以农业为基础,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十九大报告指出,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是乡村发展的根本,要找准产业,重点要基于更高效、更生态、更智慧的农业;其次应注重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同时,针对有工矿、商贸、旅游基础的乡村,要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推进农业与新工业、互联网、旅游、养老等深度融合,建设现代农业公园等新业态,但应注意不要村村搞旅游,村村搞工业。
案例分享:井冈山神山村—三产融合,合作经营
神山村按照“支部引领、干部带头、村民入股、贫困户全覆盖”的思路,成立了黄桃合作社,发展黄桃产业120多亩,打造黄桃品牌,并举办“神山黄桃节”,开展乡村旅游,有效促进了“三产”的融合发展。
2. 注重乡村乡土性,保留原始风貌,复兴乡土文化。建设美丽乡村不同于建设美丽城市,要坚持村要像村。在乡村建造中,需要在保护传统村落文化、保存原始风貌和生态肌理、保留乡村社会价值体系和集体情感记忆的基础上,深入发掘乡村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基因,并运用现代手段,打造乡土的、健康的、休闲的、历史的乡村,使乡村成为守望乡愁的重要场所。
案例分享:桐庐荻浦村—古为今用,土为洋用
作为千年古村,荻浦村在发展中保留了40幢古民居和古迹,传承了古造纸文化、古戏曲文化、孝义文化等传统文化。2010年起,村内出资将“始建于宋,重构于元”的古戏台保庆堂改造为村文化礼堂,用“活态”保护的方式对文保单位进行保护与利用。除此之外,对于其他历史建筑,采用编号的方式进行有序保护;对于闲置村舍,引用“土为洋用”的改造和经营理念,将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农耕文明嫁接,雅俗共赏,洋溢着时尚的乡土气息。
3.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激活乡村力量,培养新乡贤。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顺应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定位、新要求和新机遇,加大农村基层干部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和村集体、农民的主体作用,积极搭建新乡贤与乡村社会结构有机融合的平台,构建兼具乡土性与现代性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乡村振兴不是简单地给予式的帮助,要把乡村人的利益考虑好,多培养乡村能人,多给予政策支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热情;要把“老乡”的思维方式摸透弄清楚,遵循他们的思路去引导,自下而上,上下联动,从而激活乡村自身的造血能力。
案例分享:陕西袁家村—书记带头,全民创业
袁家村在两代村书记的带领下,经历了“从农到工,又从工到游”的转型,实现了从“烂杆村”到“标杆村”的蜕变。在新书记郭占武引领下,实施旅游兴村战略,十年磨一剑,走出了一条独有的从“吃→住→产”的乡村振兴之路。同时,在村党支部、村委会领导下,组织搭建了农民创业平台、成立了农民学校、建立了农副产品合作社,为每一个村民提供了平等参与乡村经营的机会,充分激活村民积极性。村委还制定了乡规民约,要求每家商户诚信经营,保持淳朴的乡风民情,进一步保障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4.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建设,树立乡村经营理念。建设美丽乡村,既要发挥的主导作用、依靠农民自己勤奋劳动,更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和重要资源。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和技术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注重做好“三个相结合”,一是与农村综合改革和扶贫相结合,二是与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和加强农业农村环境整治相结合,三是与乡村经营管理相结合,吸引和集聚土地、资本、科技、人才、信息等现代要素,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形成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力。
案例分享:杭州富阳文村—大师主持,整体改造
富阳文村拥有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江南民居40多幢,但随着城市建设风气进入文村,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面临着被拆的危险。在浙江省建设厅的支持下,2012年建筑大师王澍带领自己的团队着手整合这里的资源,历时3年完成了对文村的保护性改建。改建后的民居为文村带来新的面貌,使文村成为美丽村庄建设热点,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来到文村,还吸引了北京农业互联网公司和众安民宿产业发展公司等企业进驻,发展生态农业和民宿产业,带动文村一产、二产、三产的联动发展,为文村的农业生产注入新的活力。
二、做好美丽乡村规划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坚持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并重,变输血为造血。通过做好美丽乡村规划,把各个领域的投入和建设活动统一起来,科学地指导乡村发展。编制美丽乡村规划,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延续自然的村落肌理。传统的村落肌理,展示了人与自然、建筑与风貌之间的和谐,在村落更新中,应从布局形态、功能构成、建筑风格、景观系统、街巷系统和自然系统等方面,对其进行延续。
2.营造丰富的生活空间。为满足村民日益丰富的文化生活需求,应适当增加村民的公共活动空间和公共设施,比如村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恢复祠堂等,提供乡村业余文化生活场所。
3.保持传统的乡村风貌。乡村的古建筑和生活设施是乡村传统风貌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改造建筑上,应尊重老建筑原有特色,“修旧如旧”,在新建建筑上,应注意与老建筑在色彩、材质等方面相协调;同时考虑在宅前屋后布置传统的乡村生活设施,以此实现对乡村传统风貌的保持。
4.演绎乡村的主题文化。在分析研究乡村资源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乡村在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独特性,并以此作为乡村文化的主题进行演绎,彰显乡土文化特色。
5.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是乡村规划的重要内容,更是乡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应在完善乡村交通、用水、用电、通讯等生产生活所需设施的基础上,逐渐完善乡村文化建设、旅游发展所需的配套设施。
6.引导特色的产业发展。乡村的美不仅美在环境上,也美在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上,美丽乡村更需要“美丽产业”。应积极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业生产性加工业和服务业,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融合,从而实现引导特色产业的发展。
7.提出科学的运营建议。美丽乡村需要建设,更需要合理的运营管理,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充分了解乡村发展的需求,结合乡村相关政策和市场机制,“因村而异”地提出具有促进乡村发展作用的运营建议。
三、同异美丽乡村规划实践
2017年,樟树市为加快推进“整洁美丽、和谐宜居”的新农村建设行动,提出优先打造七个秀美乡村示范点,以示范带动其他村点建设,我公司有幸承接了店下镇大汗村及永泰镇车埠村两个秀美乡村示范点的规划设计工作。设计团队对两个村经过多次详细调研,与当地、村民代表及施工团队在现场反复对接。目前,两个村的环境面貌已得到了较大提升,并且已吸引了部分村民回乡生活、就业。
店下镇大汗村秀美乡村示范点建设规划
大汗村是赣中第一高峰、奇石博物馆玉华山脚下的一个美丽村落,这里梯田层叠、石溪潺潺、翠竹摇曳、牛羊成群,更有保存完好的夯土民居、青砖小楼、石磨酒坊,宛如一幅静谧秀美的田园山水画卷。本次规划提出“整合资源、传承文化、农旅融合;乡村环境整治、建筑改造与旅游发展同步”的思路,在合理利用高山石溪、竹海梯田、烧酒美食、夯土民居等资源基础上,突出石文化主题,将石文化艺术化、旅游化,规划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营造公共空间,美化乡村环境。在建设给排水工程、环卫工程、电力工程等便民服务设施的基础上,通过建广场、理水系、整巷道、种果树,营造公共活动空间,美化乡村环境。
2.改造老旧房屋,打造旅游产品。立面改造上,遵循经济、适用、美观原则,通过提取竹子、石头等特色元素对建筑进行整体美化提升;功能注入上,通过将夯土民居改造成特色民宿,将猪圈、牛栏等生产用房改造成石艺坊、竹艺坊等,打造具有大汗特色的旅游产品。
3.重塑乡村场景,丰富乡旅体验。以“石文化”为主题特色,梳理和美化村落绿化景观,重点建设入村口标志景观、改造宅前道路和步行道、打造石溪休闲风光带、设置景观小品和指示牌等。并将乡村美景美食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等转化为旅游项目和体验活动,让村民和游人在如画的小村畅享传统质朴的乡居生活。
永泰镇车埠村秀美乡村党建示范点
建设规划
车埠村位于“千年古镇,茂才之乡”永泰镇南端,龙溪河穿村而过,村庄集古树、古桥、古井、古民居于一体,保存着完整的古村落文化。同时作为樟树市党建工作的一面旗帜,车埠村多次荣获省“五好村党支部”称号,党建文化浓厚。近年来,村庄经过新农村建设,建筑风貌已形成一定特色,但文化内涵及主题特色还不够突出,本次规划主要从两个方面对村庄进行整体提升。
1.突出党建文化主题。打造一条“听党话,跟党走”主题线路,集中展示和反映车埠村在党的领导下,村庄环境、村民生产生活及精神面貌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将车埠村建设成樟树市首个以“党建”为主题的秀美乡村示范点,争创宜春市、江西省特色党建示范点。
2.重塑村落生活空间。结合村道改道,引水入田,改造民居,塑造连续的村落风貌景观带,将原道路改为生活性道路,梳理房前屋后街巷空间,利用古树、古井、古街巷,建设小广场、小绿地、小游园,营造步行化的村落环境,重塑传统村落街巷肌理,恢复村落生活场景。
“听党话”展示馆、改造后的车埠桥
副总设计师亲临现场指导施工
通讯员:旅游规划所——金英 陈琼 陈倩
上海同异城市设计有限公司始终秉承“大爱做规划、真情做设计”的执业理念,以探寻中国城市空间设计密码为执业宗旨,以国际化的设计理念、专业的技术成果与全面的优质服务,为广大客户提供有创意、有灵魂的设计,竭力打造具有“整体形态与情感空间”特征的城市空间设计作品。
业务范围涵盖战略咨询、策划研究、城乡规划、城市设计、旅游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公司扎根上海,不断开拓国内设计市场,已在北京、广州、南宁、南昌、长沙、武汉、西安、重庆、郑州、青岛等城市设立了分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