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书籍和世界
————————————————————
导语:
书香看世界——推介经典世界旅行文学、世界综合地理知识、异国人文风情、旅行达人,足不出户看世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书籍与世界。
微信公众号:书香看世界
欢迎关注
————————————————————
01
中学时代,爱看琼瑶、亦舒、三毛、大部头的《全国优秀中篇小说选》、《收获》、《十月》等,痴迷于三毛的流浪和丛维熙的伤痕文学。那里有流浪漂泊的悠远与广阔,和知识分子囿于一方农村天地的凄美爱情故事。大学时期爱看《青年文学》、散文、现代诗,偶尔少年强说愁随手写着玩,那时心中满是现代诗的飘逸飞扬、美丽爱情的幻想以及漂泊流浪远方的浪漫。
离开校园五年后,因为偶然受大学同窗一再“怂恿蛊惑”,从内地城市来到南方移民城市深圳。懵懵然买一本世界地图册,没事的时候,无意识地翻阅,隐隐有种感觉,没有在意深究。那时的自己已经从当年的幻想少年逐渐回归现实,理想的情愫被暂时搁置在内心深处。
世纪年左右,QQ、微博相继出现,互联网开始慢热,从学校出来的懵懂学生,开始接触中华网、铁血论坛,从抵制日货的热血到慢慢明白世界是怎么回事。掐指一算,差不多毕业后十年,脑袋才开始清醒,三观慢慢回归正常。大陆青年真正成长及心智成熟,差不多毕业后需要十年的时间。重塑自己的价值观、历史观、人生观,真正知道世界本来是什么样子,谁在说真话,谁在说谎。逐渐建立一套自我独立看世界的方法论,其过程时间成本很高、道路也曲折。
明白后,就强烈地想尽办法了解外面世界。最好的办法当然是身临其境,深入实地感受,那样最有感性认识和说服力,然而受工作、家庭等客观条件制约,我们每个人很难做到环球旅行,除非你偶尔公干顺便走马观花,当然你若是职业旅行者,已经财务自由,有足够的财力和精力支持你到此一游,那当然最好。
02
于是采取最原始最简单有效的方式,通过阅读专业旅行文学书籍以及上网获取外面的信息。经常逛书店,一到书店扫遍旅行文学书籍(说到旅行文学这个概念,在我看过的书籍中,国内应该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刘子超先生在他的旅行著作《午夜降临前抵达》首次提出来的),毫不吝啬买下来,如饥似渴。废寝忘食的时候,一周甚至两三天看完一本书。选择的书籍都是比较专业的旅行者写的深度游记,非那种浅表性质的旅游攻略或宝典,或者那种浅尝辄止、走马观花的浮光掠影,而是近于文学类的,具有文学价值,有些甚至具有哲学、历史、地理综合价值。慢慢知道了穷游、WHA、YHA、BBH、backpacker、couchsurfing、旅途中握拳伸出拇指的意义、各国护照的含金量,等等。
买过台湾、日本、韩国、甚至美国、欧洲旅行者写过的书籍。选择这些书籍时,走过一些弯路。经过比较,发现来自于日本、韩国、台湾旅行者写的书籍表达方式与我们大陆的差异和理解偏差比较大,有时候甚至会误导一些知识不够全面的读者。虽然都是东亚圈,可能因为人们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行为反应等不同,于是后来放弃了这类书籍。反而欧美旅行者写的书籍相对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是接触旅行书籍后,没想明白的地方。
说到读书,同样一本书,不同知识或文化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和理解。只有当阅读者的知识或者阅历足够广泛,才可能更准确地接近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例如: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不同母语背景的人去翻译,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可能偏离作者的本意。正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或者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大陆旅行者写的国内旅行文学书籍,如有关西藏、新疆的,他们在国内游的际遇和感受有时远不如国外游的好,可能与国内旅行文化氛围不成熟以及人们世俗惯性等有关。例如:某些旅游景点层出不穷、五花八门的强买强卖,以及种种不友好等等。于是后来放弃了国内旅行文学书籍的购买和阅读。
基于当初了解世界的出发点,所以关注的旅行文学书籍中,涉及目的国多偏重于美欧日澳这些世界文明发达国家和地区,因为渴望了解他们到底有多文明发达、我们到底和他们有多大差别、差别在哪里,以及亲身经历者是如何认识和旁观解读的。
03
疯狂阅读世界旅行书籍之余,还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通过关注有关国外的微博了解世界动态,后来是博客。有一段时间,把全球一百多个国家一一罗列,逐个深入研究。研究的方法很简单,通过Google或者百度,搜索这些国家的全面介绍,以及旅居华人写的关于这个国家的有价值的博客或专业文章,从政治、经济、文化到风俗民情、移民条件、移民门槛等等,全面深入地了解,前后所花时间跨度将近两年。
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还有一个好的途径,就是Google地图。通过地图,可以浏览世界很多国家和城市。那时痴迷于研究地图,可以一整天呆在房间里,通过Google地图,把一个国家的主要城市看个底朝天。曾经把丹麦的几个城市浏览了个遍,丹麦莱斯岛的乡村道路基本走过。至今我的博客头像和电脑桌面还是丹麦莱斯岛一个乡村的截图照,一望无际的乡村平原,一望无际的绿色,和零星的几座白色乡村房子,和谐安宁,令我久久不能释怀,于是留下制成照片,那时甚至有过学习丹麦语的冲动。曾得知拉脱维亚移民门槛很低,便深入去了解,把里加大街小巷翻了个遍,沿着道加瓦河两岸留恋许久。很多类似走火入魔的例子,不一而足。这些成为那时自己向往外面世界的情怀和心态的永久纪念。所以,某天当Google以莫名其妙莫须有之名被拒之门外时,既有对其油然敬意和惋惜,也有对某些莫名其妙的团体无名怒火,不单单此原因,还有当年公司在谷歌所做的商业广告全打了水漂。时至今日,每当使用度娘,发现其徐娘半老软弱无能之时,总是怀念Google的强大有力和自由美好。
世界地图爱不离手,是那时的常态,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当面对现实社会中种种无奈郁闷时,会默默翻看世界地图,想到那些旅行者的经历和思考,安慰排解自己,世界很大,要站得高,看得远,不要被墙内的琐俗束缚。眼光远离那块鸡形地方,外面有辽阔的天空和广阔的世界。墙内虽然雾霾遮天,但墙外阳光明媚世界美好。
随着深入了解外面世界,对比自己身处的环境,心境有时候象坠入冰窟般失落和绝望,尤其当你看到现实中某些令人极度愤慨的奇葩丑陋社会现象时,心情反应尤其强烈。曾经有一段时间,整个人状态非常颓丧,时常夜间突然惊醒,醒来时一个人默默流泪,不停地问自己是谁,为什么会生在这个地方,为什么别人在世界别的地方,为什么他们可以快乐自由地生活,而我们必须忍受种种社会不平现象的影响和干扰,很茫然很沮丧。
04
当年看到一则报道,深圳高级白领女孩葛今,在深圳担任几家公司的法律顾问,同时也是一名执业律师,本来有着令人羡慕的衣食无忧高品质生活,已经步入成功人士行列,然而偶然一闪念,她接触到移民,终于有一天在安全感和积累的逃离情绪驱使下,下定决心移民新西兰,卖车卖房,最终梦想成真,在新西兰开个杂货铺。当然,回报给她的不仅有新西兰世外桃源般的软硬环境,还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安静平和的心情。在那个年头,很多人对葛今的举动难以理解,然而那时的我,对她义无反顾的勇敢和毅然决然非常理解,还有绵绵不绝的敬佩。那种心情和理解来自于之前自己多年的旅行文学书籍的阅读和互联网上对外界的深度了解。
记得一次在一个会议期间,一位来自新西兰华裔朋友,谈到自己在新西兰的生活,独立别墅、独立草坪,两个孩子,做着企业工薪,上班期间,上午下午各有一次coffee time,周末带着家人在南岛和北岛到处旅行。而如此差别,仅仅来自于他1997年一次不经意的偶然,当时有个移民机构问他愿不愿意移民新西兰,花费只要七千元,这位朋友当时还从没有过要移民的概念,但他知道新西兰是个好地方。于是他想,七千元可以试一试,如果被移民机构骗了就当交学费,如果可以那就算撞了大运。上天垂青,结果他真的撞了大运。当时听他娓娓道来幸福溢于言表,作为听者的我们,艳羡不已。
05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人生的幸福;如果不能行万里,能做到读万卷,也是一件幸事,它能让我们以最低代价最捷径的方式去了解世界、明白世界、明白自己。行万里路,是亲身验证;读万卷书,是借力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看世间。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道理就在于此。
时至今日,剔除意识形态色彩过浓或者三观不正容易误导人们的书籍之外,购买阅读过的旅行文学书籍已过百本。有来自于专业的旅行家,也有穷游的学生;有富甲天下的富豪,也有贫穷的梦想小子;有国内的旅者,也有欧美的作者。有华尔街举世闻名三大投资金融大鳄之一的Jim. Rogers(吉姆·罗杰斯)写的《Investment biker : Around the world with Jim Rogers 》和《Adventure capitalist : The ultimate road trip 》(均译为《旅行,人生最有价值的投资》) ,英国Susan James(苏珊·詹姆斯)的《Live work in New Zealand》(译为《走进新西兰》),澳大利亚Frances Lemon(弗朗西斯·莱蒙)的《Live work in Canada》(中文译为《走进加拿大》),新西兰Peter Oettli (彼得·奥特利)的《New Zealand》(新西兰) ,英国Esther Wanning(艾丝特·万宁)的《American》(美国),英国Ilsa Sharp(伊尔萨·夏普)的《Australia》(澳大利亚),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分国系列地图册全套,央视旅游频道专门报道过的谷岳刘畅写的《一路南下》,孤行于海的流浪三部曲(日本、北欧、新西兰),周国平的《偶尔出行》,张洁的《流浪的老狗》、金维一的《带着偏见上路》,舒国治的《理想的下午》,一些中国以前驻外使馆人员写的介绍驻在国的书籍,背包客和专业旅行者写的书籍等等。目标国集中分布在北美、欧洲、澳洲(澳新))、日本、部分东南亚国家等。
一直想找一些深度介绍南美国家的旅行文学书籍,如有关智利、乌拉圭的,却总不能得偿所愿。以前长期旅居智利,来自东北的包容先生计划出版《裸体的智利》,早年和他有过联系,会第一手购买他的书,后来联系中断,市面上也未见此书的发行,原因不得而知。南美有一个个人十分向往的国家,那就是乌拉圭,号称南美的小瑞士,对于这个国家的好感,最初来自于有关他们平民总统的介绍报道,可惜国内市面上几乎没有介绍此国的深度旅行书籍。
06
这么多年,这么多世界国家的旅行书籍,让我收获颇丰,受益良多。中学读书时由于不得其法,总是记不住那些需要背诵记忆类的科目,对历史和地理两门课有点忌讳,毅然选择了理科。大学读的工科,其实内心还是偏好文字一些,为了升学,只得放弃文科。这造成了自己历史地理知识的欠缺,幸好工作后自己有意识地去弥补,而且通过这些年旅行书籍的丰富后,有了长足的进步。另外这些深度旅行书籍在绘画、建筑、艺术等其它知识方面,也给了自己丰富的营养。最大的改变是,虽身居斗室,对外面世界的动态了然于胸,对社会的认知和耐心也有了很大提高。
随着这类书籍购买的越来越多,小小的书架已经放不下,另外好的旅行文学书籍也越来越难找,近几年便放慢了购买速度,精挑细选之后才会下手。对于那些走马观花或者旅游宝典秘籍之类的书籍一概不买不看,不太喜欢那种没有文学艺术营养的旅行书籍,没买过孤独星球 (lonely planet)的有关书籍(孤独星球对于旅行者出行指导作用很大,这里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只是说个人读书选择取向不同而已)。正如刘子超现生在《午夜降临前抵达》中所言,旅行文学很少被当成一种严肃写作对待,很多人往往把它和流水帐、攻略混为一谈。流水账和攻略自有其价值,只是与旅行文学不同。在他看来,旅行文学应该有一种更为严肃而精致的呈现——就像我们在毛姆、拜伦、查特文这些旅行作家的书中反复读到的那样。在西方,旅行文学的传统已经持续了几百年,而我们的“回望”似乎才刚刚开始。在这样的全球化时代,旅行文学或许已不大可能承担启蒙的任务,但以文学的笔触写下旅程,以精致的文字书写异域,一定会有长远意义。周国平先生在《偶尔出行》一书中谈到应邀旅游访问南极,举办方要求应邀者尽力写点东西奉献给大众,他也感到勉为其难,一是自己不能闭门造车,二是怕应付差事辱了自己负了读者。这是旅行作者们严谨态度下的自然反应。
刘子超先生说:“旅行之后写下什么,对我来说,就是那个获得现实世界“支点”的过程。写作时,我能闻见奥地利山间雪松林的松脂味,想起摩拉维亚啤酒爽朗的口感,看到自己驾驶的小汽车像玩具一样漂浮在匈牙利大平原上。如果不能以写作这一艰苦的方式对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加以确认,我总害怕有一天记忆会像我曾经养过的那只小猫,不辞而别。”
07
今天全球旅行的人们中,来自欧美的最多,亚洲则日本最多,其次韩国、台湾的比较多,而中国大陆近几年才慢慢兴起,这与大陆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有关。因为迈出国门旅行,不仅需要时间,而且需要花费相比国内旅行更多的金钱,所以对很多人来说可望不可及。就像歌手韩晓那首《我想去桂林》中所唱的那样,“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 。这种情况下,旅行者们将自己在国外旅行的经历见识、感想以及思考写成文章或书籍,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了梦想要远游的人们。
这是旅行先行者们留给后来者的意义所在,我们能从他们所写的精华中,感知和了解外面的世界。虽然身居墙内,依然能看见外面的阳光和世界的绚烂多彩。
发自内心的感恩, 对那些先行者们付出的努力,致以最真诚的感谢!
08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书籍与世界。如果受限不能通达远方,寄托于书籍,也不失为一种自我救赎的境界。
2018.02.01 于深圳
备注:
1、书香看世界——推介经典世界旅行文学、世界综合地理知识、旅行达人、异国人文风情,足不出户看世界。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书籍与世界。
2、本文章在各官网:天涯论坛、今日头条、凯迪、新浪微博、新浪博客、知乎、简书,及各大旅游网站均已发表,署名均为——书香看世界
3、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者付出的劳动,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微信公众号:书香看世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