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个孩子,你才知道谁是真闺蜜

07-12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生个孩子,你才知道谁是真闺蜜



作者: 夏天的陈小舒

ID:Shu_DrChen



《英国邮报》曾做过一个千人调查,结论显示:29岁时人的朋友最多。


我不确定这个调查的官方解释是什么,但从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可能是这个年纪之后的人,都生了娃。


毕竟我当了妈妈以后,热闹就离我而去了,我的朋友越来越少……


所以让我先来回顾一下,这些年来友情都是怎么完蛋的。 



01

那些未婚未育的闺蜜,

后来的我们关系怎么样了?



未婚未育的朋友,如今保持联系的已经很少了。


主要是因为有了孩子以后,我自己的时间太有限,比起打电话、见面、聊微信,我更愿意将交流简化为“点赞或评论朋友圈”,让花费的时间更可控。


偶尔我们也会因为八卦、买买买之类原因恢复联系,互相都能体谅这种疏远,也能迅速回归闺蜜的熟稔,但也有例外。


我大学时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娇小玲珑,大眼睛长睫毛,特别软萌。


我们从大二开始一直结伴上自习直到毕业,在大四时曾分别陪伴对方度过失恋后的低潮期,甚至工作后彼此的第一个千元以上的包都是对方送的。


一切都十分美好,直到……我有了孩子。



我们最后一次见面的时候,我女儿刚一岁。


当时她对我说:“幸好你不晒娃,你要晒娃我肯定会拉黑。我现在最大的乐趣就是把朋友圈晒得各种丑娃截图,做成表情包发‘不婚不育’群。


真不知道孩子长成这样,当爹妈的为什么还有脸晒。”


当时如果有一面镜子,我应该会看见自己的脸上凝固住的尴尬,因为我并非不晒娃,只是分了组(晒给家人看)。


这个朋友至今都是单身。


其实我一直羡慕她的生活,学画画、逛展览、去不同的国家旅行……但是在那次见面之后,我选择了减少联系,逐渐结束了这段友谊。


当妈以后,我真的没有办法和“厌童群体”做朋友。



02

毒舌系闺蜜,可以黑别人家老公,

千万别黑别人家孩子



比孩子就更不能忍了。


我是结婚第五年才要的小孩。在前五年,因为我和老公各自出差都很多,大部分时间并没有腻在一起,彼此还是在享受“伪单身”的生活。


当时身边的一圈闺蜜都是我工作后才认识的,大家品味爱好相似,在业界混得都还行,一言以蔽之:“确认过眼神,都是有趣的人。”


那时候我常常打了鸡血般在朋友间“攒局”,唱歌、泡温泉、吃深夜火锅、去独居的朋友家彻夜追剧,都是我们闺蜜圈子的保留项目。


那几年的我们真的是百无禁忌。 


后来我和这圈朋友中的两个姑娘,在几个月内前后怀孕,我们就拉了个孕妇小群,聊天内容从“毒舌八卦”逐渐变成了“育儿资讯和买买买”。


友谊的第一次转折是其中一个朋友因为脐带绕颈胎停了,当时另一个朋友在坐月子,我还在待产。


胎停的这个朋友其实当时很难过,但是因为职业关系(公关/媒介)要保持很高的社交活跃度,她还是努力给大家展示自己逗逼和鸡血的那一面……


坐月子的朋友以为她真没事儿,就在群里邀请我们去她家看宝宝。


胎停的朋友小窗我:“你说她是故意的吗?”


小群散了以后,我的宝宝也出生了。


我女儿的皮肤天生很不好,很黑,而且重度湿疹,全身的皮肤摸起来都有一种粗糙感。


当时我在保湿和防晒这两件事情上做了很多功课,记得有一次给朋友分享了一个口碑特别好的宝宝护肤霜,


她却说:“这么贵你自己买吧,我家妞又白又嫩,基因好就是省钱啊!”


我清楚记得当时自己在心里骂了一句脏话。




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刚当妈妈的时候真的很敏感,


完全无法接受家人的不同意见,也无法接受别的妈妈秀优越感(哪怕是无心的玩笑)。


即使后来我逐渐对孩子之间的差异变得坦然,也认识到亲妈滤镜的客观存在,但还是没有主动去修复这个裂痕,闺蜜就此变成了普通的朋友。


我们百无禁忌的闺蜜团最后随着大家结婚生子、组小群而逐渐散伙,没有人对过去的生活表示留恋。


都说清晨的粥比深夜的酒好喝,我自己也真的从“越夜越兴奋的鬼混少女”逐渐变成了“早起早睡的养生系妇女”。 



03

少女变妇女,

育儿观并不是检验友情的唯一标准



上班与否也会造成价值观的巨大分歧。


生了小孩才发现,就算教育背景和消费观念都相似,育儿观仍然会有巨大的差异。


要不要睡眠训练,老人喂饭要不要干涉,三岁教不教认字,在幼儿园被别的孩子抓伤脸怎么解决……很多育儿问题都没有办法找到标准答案。


“和而不同”,是维系妈妈友谊的重要原则。


举个例子,我可以理解各种虎妈狼爸,但是不喜欢关系特别近的朋友主动传播这种焦虑。


妈妈圈里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在孩子特别小的时候,因为理念相似(尽可能多花时间高质量的陪伴孩子),我们上了不少相同的早教课,周末两家人也常常约在一起为孩子安排活动。


有一次他们全家出去玩出了车祸,人虽没事儿但朋友吓坏了。


后来她给我发微信说:“我当时想,如果我们俩都没了,就把女儿托付给你,你是我唯一放心能把孩子教育好的人。”




但是在孩子两岁以后,她越来越关注“读写启蒙”、“择校”、“虎妈心路”、“牛娃简历”之类的鸡血+狗血帖子,


经常会转发给我,并进行讨论;讨论时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我自觉是个比较“笃定”的人,希望孩子能在童年时睡够、玩好。


毕竟教育付出本质上是一种消费行为, 拼教育资源是个无底洞。


而且这种焦虑确实会造成时间和注意力的浪费,我不想陷入这种浪费。


除了教育目标不同,在孩子三岁上幼儿园之后,全职妈妈和工作妈妈,价值观也会出现比较大的分歧。


以我自己的视角来说,“职场人格”会更在意外界反馈、自我形象和社会形象的一致(戏剧化版本参考唐晶);


而“主妇人格”则会更关注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戏剧化版本参考离婚前的罗子君);


没有好坏和对错,但和电视剧不同的是,这两种人真的很容易话不投机半句多。


到了这个阶段,妈妈们的社交就不再以“孩子的月龄”为参考坐标。


慢慢我发现,除了发小和少女时期的闺蜜,新认识的朋友想要关系更进一步,不仅需要育儿理念相似,还需要对生活品质的要求相似、对自我实现的要求也相似……


没有人再为了年轻时的那种热闹而浪费时间,为了进退自如,社交开始变得务实而谨慎。


35岁,知己已难觅。



04

有了孩子,朋友圈越来越小,

闺蜜对女人越来越重要。



二十年过去了,我仍然记得初中时的那个周末,我妈天刚亮就带着我出门,长途跋涉换了好几趟公交车,去市郊看一个陌生阿姨。


在路上我妈告诉我,这个阿姨是她年轻时的朋友,现在过得很不好,我们这趟去送钱。


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那一整个下午,我都安安静静坐在那个逼仄昏暗、又乱又难闻的小屋子里。


听那个阿姨絮絮叨叨地说她更年期半个月没有停的“月事”,详尽地形容洗不完的卫生巾;


说她的老公孩子有多混蛋,家里有多寒酸。半辈子的委屈,似乎要一下都倒完。


我被各种成年人的话题压得喘不过气来。


我妈没怎么说话,默默听这个阿姨说了很久,然后按照路上说好的,让我把装在塑料袋里的五千块钱放在了她家橱柜里。


回家的路上我中二病发作,问我妈为什么会有这种朋友,感觉很可怕。


她摸了摸我的头,说:“这个阿姨现在下岗了,过得不太好。”然后回忆了她们年轻时在工厂做工住一个宿舍的往事。


说起上次她们见面还是我刚出生的时候,那时我爸在外地,这个阿姨曾专门来我家照顾我妈坐月子。


不过后来两家住得越来越远,基本不联系了,直到我家改电话号码,我妈拿着通讯录挨个通知亲朋好友,才又重新知道了彼此的近况。


多年以后“闺蜜”这个词逐渐流行了起来,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以上门照顾月子、十几年不联系还上门偷偷送一笔钱为标准,自己的身边能有几个真闺蜜?


现世安稳,我想比起雪中送炭,救急救穷,闺蜜对于我而言,更像是一股精神力量。



前段时间和老公闲聊起我身边关系最密切的几个朋友,问他哪个最漂亮?


老公求生欲很强,回答说:“都是当妈的人了,都挺妇女的,都还努着劲儿地想往年轻再蹦跶一步,有什么好比的。”


是啊,我自己也是这样的妇女,想当一个好妈妈,也想要事业和美貌。


可是在钢铁直男的老公眼里,我们这个年龄就该认命。


所有昂贵的护肤品和健身卡,都是“自我安慰与幻觉”,至于包包和鞋子,再漂亮都没有晚餐的那碗排骨更重要。


聊理想聊人生?

万能结论是:“花钱要是能让我买个耳根清净,你就花吧。”


全世界的人都在劝已婚已育的女性要以家庭为重,我们的人生眼看着只剩下两个大字:幻灭。


此时如果还想要抽出时间和精力为自己而活,除了闺蜜我已经找不到任何情感支持。


虽然有了小孩以后朋友圈越来越小,但剩下的真的越来越重要。


等孩子长大后有了他们自己的人生,愿陪我共渡晚年的,除了老公,还有不仅是“确认过眼神,那些有趣的人”。


更重要的是,“确认过青春痘、妊娠纹和老年斑,还没有走散的人。” 


作者介绍:夏天的陈小舒,小舒是澳大利亚公共卫生博士,从事幼儿健康科研工作,也是一位新妈妈,在育儿的路上边走边学,希望和你分享和交流养育孩子的所学所思。




标签: # 朋友 # 孩子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