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科学家晚年都信神学他们发现了什么
人的大脑70%未开发,而神是完全开放的——神的大智慧,人的小聪明未触及到。可不可以这样理解?
多年前,联合国曾经用世界著名的盖洛普民意测验方法进行了一项调查,即调查最近300年间的300位最著名的科学家是否相信神。
其中除38位因无法查明其信仰而不计以外,其余262位科学家中,信神者有242人,占92.4%;不信神者仅有20人,占总数的7.6%。
除了这些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相信造物主的存在外,当今世界各国科学家信神者亦非罕见。在这些科学家看来,科学与宗教并非是排斥关系。
他们可以一方面探讨世界的奥秘,一方面赞叹神的伟大。
世上到底有没有神?
爱因斯坦曾接受记者访问,请他谈对神是否存在的看法。
爱因斯坦刚送走一位朋友,看着桌上的糖果、饼干、咖啡杯,对记者发问:“记者先生,您知道是谁将咖啡等物安放在此处的?”
记者回答:“当然是阁下。”
爱因斯坦接着便说:“小到咖啡杯等物,尚且需要一种力量来安排;那么请想想:宇宙拥有多少星球,而每一星球按照某一轨道运行无间,此种安排运行的力量就是神!”“也许阁下会说:‘我没有看见过,也没有听到过神,那么我如何相信神的存在呢?
是的,您具备了五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但这五种感官是有限度的,例如声音,只有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范围内的波长,人才能听到……”视觉也是一样,人只能看到能发出可见光的物体,而可见光仅仅是电磁波大家族的一个小小波段。
现代宇宙学用动力学方法研究星系得到的星系总质量总是远远大于所有可见的星系质量之和,而现在的科学研究认为宇宙中暗物质比看得见的物质高出至少是数十倍、上百倍,几乎主宰了宇宙中的运动和演化。
科学家发现我们周围的世界,一切是那么精确而有序。
一切自然常数如电子电量、质子的质量、相互作用力的耦合常数等等,若稍有一点不同,原子就不会聚在一起,恒星就不能燃烧,行星、地球、生命都无法存在。
所以剑桥大学名物理学家John.polkinghorne说:“当你认识到自然界的规律都是不可思议地精密地协调在一起,从而制造出我们看到的这个宇宙,你就会有如此的想法:这个宇宙不是碰巧存在的,而是有意创造的。”
▲牛顿晚年致力于神学研究,并留下了长达百万字的《炼金术》巨作
爱因斯坦说,人类已知的是有限的一个圆,未知的是圆外的世界,是无限的。
有些人认为宗教不合乎科学道理。我是一个研究科学的人,我深切的知道,今天的科学只能证明某种物体的存在,而不能证明某种物体不存在。
大科学家牛顿就曾接待一位固执的无神论者,请他观赏自制的太阳系星体运行仪,客人惊叹于其运行之精确。
自然问道:“谁制造,怎么制造的?”牛顿幽默地说:“自发地随机产生的。”
无神论者认为这不可能,牛顿反问道:“既然你认为小小星运仪都不可能自发地、随机地、偶然产生,那阁下为什么坚持认为这庞大的宇宙及一切是随机、偶然地产生的呢?”
牛顿说:在没有物质的地方有什么呢?太阳与行星的引力从何而来呢?宇宙万物为什么井然有序呢?行星的作用是什么?动物的眼睛是根据光学原理设计的吗?岂不是宇宙间有一位造物主吗?
虽然科学未能使我们立刻明白万物的起源,但这些都引导我们归向万有的神面前。
这一尽善尽美的包括太阳、行星、慧星的大系统,惟有出于全能的上帝之手……
就像一个盲人对于颜色毫无概念一样,我们对于上帝理解万事万物的方法简直是一无所知。
▲伽利略
比如400年前当天文学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年)通过望远镜发现了太阳黑子、木星的卫星和月亮上的山脉后,欣喜若狂地写下了如下一段话:〝我惊呆了,我无限感谢上帝,他让我想方设法发现这样伟大的、多少世纪都不清楚的事迹。〞
▲爱迪生
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1931年)一生拥有二千多种发明,但当记者问他最大的发现是什么时,他的回答居然是:〝我发现耶稣是人类的救主。〞他还在自己的实验室里,立了一块石碑,其上刻着:〝我深信有一位全智、全能、充满万有至高至尊的神存在。〞
▲发现X射线的威廉.伦琴
第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德国科学家伦琴(Wilhelm Conrad Röntgen,1845~1923年)在发现射线后,并没有以自己的名字去命名,而是根据《圣经》希伯来书第四章第十二节的内容,取希腊文〝基督〞的第一个字母〝X〞为名,称为X射线,或称为X光,即基督耶稣之光。
▲华纳.冯.布劳恩
被称为〝火箭之父〞的德国科学家华纳.冯.布劳恩(Wernher von Braun,1912~1977年)曾说过,每逢他感到无能为力之际,他总是要向上帝祈祷。192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国科学家康普顿博士(Arthur Holly Compton,1892~1962年)也是虔诚的基督徒。他曾在1946年转载入上海英文《科学文摘》的文章中写道:〝要紧的是具有对上帝的信仰,这种宗教信仰告诉我们,人是上帝的子女,他有权力得到更多的享受,一方面在现世,一方面在来世,信仰足以使我们的生活具有高贵感。〞
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在常人中的佼佼者走上了信神之路?或许现代天文物理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基本粒子物理学权威、法国科学院院士勒普兰斯.兰盖(L. Leprince Ringuet)所言可以提供一个答案:〝信奉神的科学研究人员,在现代科学的两个主要特征前面——注视世界和拥有世界——感到非常舒服自在……因为这两个特点符合其信仰的深层反响,正属于其科学家使命的范围之内。具体说来这是有幸所参与的天之主创造世界巨大工程的延伸。〞
也许这些大科学家们的信仰和见证,让迷茫中的我们对这个未知的世界多了敬畏,让我们真正思考〝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将到哪里去。〞
▲哥白尼
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说:“当人类看见上帝管理下宇宙的庄严秩序时,必定会感受到一种力量,催迫自己趋向规律的生活,去履行各种道德,并可以从万物中认出造物主上帝确是真善之源。”
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人们对神有着各种各样的认识。
但这些认识都公认:神是能力和智慧远远高出人类的高级生命。
东方西方都一样,人类自古都信神;
两千多年前,都有神下世传法度人。
东方来了释迦牟尼,来了老子,西方来了耶稣。
释迦牟尼能从一粒沙里看到三千大千世界,见人所不能见,他是神。
耶稣被钉死十字架上三天后复活,为人所不能为,他是神。
老子把世人不可名状的“道”说得头头是道,言人所不能言,他是神。
他们是背负天命从天上下凡,把天理传播人间,使人心向善,给人留下修炼文化的伟大的神。
▲伏羲演卦
伏羲,是大家熟知的神话人物。
大家看看这个伏羲多有意思,真是天作被,地为床,青石如意作沙发,沙发上鲜花盛开,巧遇神龟造访。
他能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于是八卦生焉。
今天人读不懂八卦,是因为现有那些公式、定理和仪器,根本对不上号。人没有那样的思维,没有那样的头脑。
现代科学也发现,人的大脑有70%是被锁著的,而神的大脑是完全开放的。
相对神的大智慧,人的能耐不过是小聪明。
咱们中国有个美名叫神州,对神的信仰,神话传说,神名神号,神像神迹,神传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周易、八卦、河图、洛书、太极,这些中国古老的大学问,全世界都在研究,也研究不出所以然——充其量知道点皮毛吧。
为什么?
因为它远远超出现代人类的实证科学,下头悬着地,上边通著天。
这些大学问,多少西方信神的科学家都摸不着大门,就更别提不信神的大陆科学家了。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以下发言纯属个人臆断,仅供娱乐。
神学为什么会出现?说的通俗一点:人目类前的认知对许多现象(甚至部分超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于是诉诸于神造论!比如,人为什么出现——女娲造人(上帝造人);为什么会有陨石——得罪神灵,天火惩戒;为什么打雷下雨——雷公电母老龙王……
为什么科学家信神学?因为科学本身是一个探索的过程。通常而言,科学研究的越深入,科学家对事物的了解就越细致。从普通民众的角度来说,科学家的困惑就会越来越少。然而事情真的是这样吗?错,而且大错特错!事实情况是,人们的研究越深入,就会发现问题越来越多,而自己对这个世界了解的越少!可能有点拗口,举个栗子吧:
人类基因组计划。项目之初,人们天真的认为只要破解了人类基因组,什么癌症啊,生死啊,疑难杂症啊都是毛毛雨啦。然而破解了之后呢?我们发现我们真的是图样图森破啊,因为编码基因仅占一小丢丢,而非编码序列才是基因组的主流啊!不仅没搞清楚什么问题,反而冒出来更多问题,有多少我很难形容,就列一下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的诸多学科分支吧: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基因工程等等。
概括一下我的观点:科学家了解的比普通人多,科学家的困惑比普通人更多~所以科学家信神学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更像是对自然界神奇而又精妙的事物的一种臣服!
为什么很多科学家晚年都相信神学了?这是因为每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年轻力壮,都很少患疾病,无病的话,一般不会遇上鬼异之事,更不会相信鬼异之事。
其实世上的每一个人士,只有患上了热的病症(虚寒症例外)以后,才会有机会偶尔梦到鬼异事,偶尔遇到鬼异事,健康无病的人士,绝对没有见到鬼异事的机会,反正梦见鬼异事也好,遇上鬼异事也好,都是身体非常不妥的征兆,需要及时纠正。
科学家也一样,人老了,患感冒等热病的机会多了,常遇上那些科学无法解释的鬼异事也就多了,更加上科学家们的头脑天生聪慧,总想凭着自己的聪明头脑,来破解那些科学无法解释的鬼异事,但最终还是毫无结果,因为此中的困惑原故,很多科学家不得不相信,世上真的有鬼神之事。
因为到最后他们计算发现的东西在佛经和易经中早已明示,比如你现在用的二进制计算法的计算机都是参照的阴阳论。另有一些所谓的科学家无法用科学来论证但是确实存在的东西,只有易经佛经及古代各种文献中寻找答案,而答案确实存在其中!比如量子通信,量子力学,完全违背目前的力学原理,但用所谓的科学无法解释!
1 .科学只是人类对世界认识的一种方式,搞不好外星生命体还有另一套人类无法想象的方式来解释世间万物,科学家晚年信神这一说本身就是外人的客观评价,不足以称为论题。
2. 举一个例子,《三体》中,叶哲泰在论文中支持宇宙大爆炸论,其妻在批斗大会上批斗叶时说:“宇宙大爆炸论说世界时有一个奇点爆炸产生的,那么奇点之外呢?这个学说给上帝的存在提供了空间,你就是资本主义邪教的教徒,一切牛鬼蛇神都是纸老虎”
3.由上例我们可以知道,目前人类的科学水平还有很多未知,而这些未知就给了宗教一类的神秘主义提供了空间,这会使一些科学家产生无力感,并对外界产生一些误导从而产生了“科学家晚年都信教”这一说法
4.例外,也有科学家是为了坚持追求自己目标的动力不足事而从宗教信仰中获取安慰和动力
ps:哲♂学♂才是拯救世界的唯一方法,王镇楼
他们发现,不管他们的理论有多完善,也无法解释所有事情。也就是知道的越多,不解也越多。特别是对于站在人类科学顶端的人。比如牛顿,比如爱因斯坦。
用我们先贤的话来说就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是不可能的,而当你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的时候,不过是个错觉罢了!
其实大部分的科学家终其一生研究某个领域都已经是疲惫不堪透支生命。他们大致是了解到有涯随无涯的痛苦。而某些天才或者说狂人则不同,就如艾萨克牛顿,他在金融,数学,哲学,物理等各学科均是登峰造极,能前人所不能,引领了一个时代的进步。便陷入了已而为知者的境况。他以为终于找到了揭示宇宙万物本源,比起三大力学定理更加完善的理论系统。所以他花费了其后半生研究神学。
对于爱因斯坦,作为量子力学和原子物理的先驱,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接近物质真相的人,他完全有资格将自己理解为最接近神的人。在神奇的原子和亚原子的世界,迥异于我们的生活领域,一切的可能性都在向他打开。哲学和自然科学再也不是两个平行单轨,自然优美的交集使他相信了神性的存在。
除了这些,这些顶尖的科学家都具有不为传统所束缚的做派,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还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偏执。还有他们本身就是虔诚的信徒。这些是成就他们的阶梯,当他们发现已经登顶,仍旧不肯以当前的成就作为自己的人生至高点,以为这是神给他们铺就的道路。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可思议,而又顺理成章,世界的秘密为他们掀开了一角。这也促使他们向心中更高的领域进军。
神学,作为哲学领域的一支,其错综复杂,神秘莫测,是不可被认知的领域。对于神学的研究很多被认为是禁忌,不可说的。只有这些人自负到极点的人敢于面对和挑战,虽然在最后,我们看到的是英雄迟暮,但对他们而言,这不啻于最好的解脱。而真实始终是我们可以接近但无法触及的。正如道德经开篇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些离我们毕竟太远,我们生活在一个介于真实和不实的世界中,活着本身就是成功,相对于宇宙尺度来说,我们的生命与这些位于科学系统顶端的人毫无差别,保有一点敬畏,珍惜自己享受生活吧。如果在生活中能够做到“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就相当了不起了。
其实他们发现了物理科技是有尽头的,我们地球属于单一的物力科技树,其实大家发现最近半个世纪科学没有重大发展,自从工业革命而来,飞机出现到卫星上天到空间站,几十年前就发射的探索宇宙的卫星,最近10年呢?小科技不断但是基本没有大的前进方式,宇航技术可以说停滞不前,包括动力和能源方面,也基本没有重大突破,别跟我锂电池啥的,我说的是能普遍,便宜,多的能源。感觉地球科技来到了瓶颈,突破还遥遥无期。而人体自身的发展确早被放弃了,整天说以人为本,但是什么时候真的以人为本,现在以科技为准,四大文明都有记载神仙,可以说是部分人突破了身体极限,或者是外星人,但是星际旅行你总要活的更久吧,就算是实行空间跳跃或者曲速飞行那也得有承受这些过程的身体素质吧。2个同样身高体重的成年人一起拿刀打架,假设都不会武术,一个经常锻炼,一个整天躺在床上,你觉得谁会活到最后?身体好的发展了自身,刀就是现在的科技,一把刀造的再好能弥补自身的缺陷吗?不错,砍东西锋利了,就像现代医疗提升了整体寿命,但是这只是辅助运用,神学谁能说他不存在呢?武术,内功,谁能保证是假的呢?只不过我们只看到表象他们那些顶级科学家看到了实质。就像牛顿一样,晚年研究神学,还有更多的顶级大拿也在研究,因为最终要的还是人,其实小说挺好,宇宙真么大,一切文明都与众不同,相同的科技树起点一样但是也长不出一样的树,神的文明,人的文明,还是各种非物质形态,人类形态的文明都是存在的!
难以揣摩科学家的人生,只说自己的人生感悟。
在原生家庭和基础教育中,唯物主义、无神论、马列邓毛这一系列的哲学体系学习很深入。而越是深入表面之下,越是思考和疑惑,发现在唯物哲学体系中,有太多现象不能解释。
原本是出于好奇,想要了解在其它哲学体系对这些问题的答案,而去学习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的经文,也进行一些初级的各教修行。
为尊重宗教人士感情,不评论对比。只说个人观点,佛、道、印度教的基础修行方式,普通人如法践行都是容易见到成果的。佛教的哲学体系能更详实的解释和指导问题和现象。
结果在接触各个宗教的过程中,逐步信仰了佛教,这很意外,又似乎是水到渠成。仅仅几年前,我还是遭遇无法拆穿的“附身”现象也仍旧激进维护唯物主义的人,现在想来其实只是人本能的对固有观念的维护。是教育给了思想一个“无神、唯物”的框架,而眼界越开阔,框架越淡化。实际上这个世界上的人口,唯心、有神论者,数量远比唯物、无神论者多,并且在受教育程度、经济发达程度上,两个阵营谁也没有压倒性优势。
宗教的雕像崇拜、祭品献供都是最流于表面的形式,不能理解哲学体系而只盲从形式,是完全无法理解到内核的。
真正的大智慧全在经文典籍之中。现世流传经文都是千年以前的语言,晦涩难懂,今人理解应看著名修行者的讲经论著。
而现代中国人观念上带有教育灌输的唯物枷锁,对有神论有潜意识心理排斥,入门时最难。——要先姑且相信物质世界以外有一个超然的意识世界,再耐下心去思考经文提及的逻辑,接触得足够多,连接构建成网络体系,才能回过头支撑心理真正接受、思维确实理解。
佛教和科学殊途同归。
多年前,联合国曾经用世界著名的盖洛普民意测验方法进行了一项调查。即调查最近300年间的300位最著名的科学家是否相信神。
其中除38位因无法查明其信仰而不计以外,其余262位科学家中,不信神者仅20人,占总数的7.6%;信神者则有242人,占92.4%,其中包括几乎所有曾对科学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巨人。更令人惊奇的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中信神者竟占93.27%。
这长长的信佛神科学家的名单中,有不少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如:物理学之父牛顿、发现相对论的爱因斯坦、大天文学家哥白尼、近代力学之父和现代科学之父伽利略、电报之父莫尔斯、火箭之父范伯郎、女科学家居里夫人、诺贝尔奖创办人诺贝尔、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伦琴、发明无线电通信的马可尼、发明种牛痘的琴纳、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现代航空之父和火箭之父冯布劳恩、现代实验科学创始人培根、量子论创始人普朗克、昆虫学界泰斗法布尔、生物学界泰斗巴甫洛夫、现代原子能大科学家普赖特。
除了这些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相信造物主的存在外,当今世界各国科学家信神者亦非罕见。在这些科学家看来,科学与宗教并非是排斥关系,他们可以一方面探讨世界的奥秘,一方面赞叹佛菩萨神的伟大。
比如,400年前,当天文学家伽利略通过望远镜发现了太阳黑子、木星的卫星和月亮上的山脉后,欣喜若狂地写下了如下一段话:“我惊呆了,我无限感谢佛,他让我想方设法发现这样伟大的、多少世纪都不清楚的事情。”
发现力学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和光色原理等的物理学之父牛顿,深深意识到创造浩瀚的宇宙者的伟大。他曾说:“在没有物质的地方有什么呢?太阳与行星的引力从何而来呢?宇宙万物为什么井然有序呢?行星的作用是什么?动物的眼睛是根据光学原理设计的吗?岂不是宇宙间有一位造物主吗?虽然科学未能使我们立刻明白万物的起源,但这些都引导我们归向万有的神面前。”“毫无疑问,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其中各种事物是绚丽多彩的,各种运动是如此错综复杂,它不是出于别的,而只能出于指导和主宰万物的神的自由意志。”
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一生拥有2千多种发明,但当记者问他最大的发现是什么时,他的回答居然是:点亮希望,祭奠生命“我发现佛菩萨是人类的救主。”他还在自己的实验室里,立了一块石碑,其上刻着:“我深信有一位全智、全能、充满万有至高至尊的神存在”
被称为“火箭之父”并于190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德国科学家布劳恩曾说过,每逢他感到无能为力之际,他总是要向佛菩萨祈祷。
192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国科学家康普吞博士也是虔诚的基督徒。他曾在1946年转载入上海英文《科学文摘》的文章中写道:点亮希望,祭奠生命“要紧的是具有对佛的信仰,这种宗教信仰告诉我们,人是佛的子女,他有权力得到更多的享受,一方面在现世,一方面在来世,信仰足以使我们的生活具有高贵感。”
191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量子论的发明者、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于1945年信教,他曾说过:“我们无论看何处或调查我们以为距离很大的地方,宗教和科学之间是不可能找出一个矛盾来;而对最大的问题,却看出完全的意见一致。
于1950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德国化学家库尔德·阿尔德在二烯合成上作出过重大贡献,即所谓狄尔斯—阿尔德反应。他始终虔诚地相信佛菩萨,并且终身未婚。人们一直赞美他虽然富有但生活俭朴的美德。
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在常人中的佼佼者走上了信神之路?
或许现代天文物理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基本粒子物理学权威、法国科学院院士勒普兰斯·兰盖所言可以提供一个答案:“信奉佛的科学研究人员,在现代科学的两个主要特征前面——注视世界和拥有世界——感到非常舒服自在……因为这两个特点符合其信仰的深层反响,正属于其科学家使命的范围之内。具体说来,这是佛菩萨有幸所参与的创造世界巨大工程的延伸。”
也许,这些大科学家们的信仰和见证,让迷茫中的我们对这个未知的世界多了敬畏,让我们真正思考“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将到哪里去。”
而且中国的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也是一个信仰佛教的科学家。
他是成就斐然的科学家,曾在1985年和1991年两度被瑞典皇家科学院邀请提名为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他是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担任香港理工大学校长18年之久。领导香港理工大学在多项领域及科学研究上处于世界前列。
他也是一位精进的佛弟子,以科学家和教育家的视野,融传统《心经》智慧于当代人生和现代管理,《心经与生活智慧》及《心经与现代管理》等系列著作引发了许多中国人、尤其是中青年知识人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佛教文化及智慧的关注。
他就是当了三届(十五年)的香港理工大学荣休校长——潘宗光教授。
“曾经有很多人问过我,作为科学家,又是大学校长,你为什么信奉佛教?”
“我常常想,如果我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可能就没有人提出这个疑问。这反映人们对佛教仍然不大理解。甚至有人会认为佛教是不科学的、消极的、甚至迷信的。”
“这类误解现在仍然很普遍。很多影视作品里面的角色,一旦看不开就出家当和尚、做尼姑,让人们以为佛教是避世的、消极的宗教。看见很多婆婆拜观音菩萨求福及借库,就认为佛教是迷信的宗教,其实那些只是附会于佛教的民间习俗,并不代表佛法,甚至应该说和佛法无关的。”
“通过多年来的学佛,我深刻体会到,佛教不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而是一门深奥渊博的哲学。‘佛’是觉悟了的人 ,他不是造物主,也不是主宰万物的神,他是众生最优秀的导师。”
作为一位理性的科学家,潘宗光皈依佛门,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偶然,亦非退休后修身养性的寄托,而是长期思考体验的必然。
“童年的时候,我经常见到长辈们在每月初一、十五吃斋,焚香供佛,以为这就是佛教。那时对佛教的印象是模糊的,没时间去了解和接近它。”
“读书时,我上的是教会学堂。常常有牧师来讲课,但是听不进去,心里没有感应。”
“后来我去英国读书拿博士学位,到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及后回香港大学任教,依然没有机缘接触佛教。”
“我真正走近佛教,了解佛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1991年,潘宗光受聘担任香港理工大学校长。第二年,他在偶然之间发现桌上有一张佛学会的讲座通知,刚好那天晚上他有时间,便应邀前去听讲。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了解佛教。做讲座的是一位学佛多年的陈家宝医生。他从医生治身和佛家治心入手,讲得非常好,非常有道理。我听了以后有非常大的震动,觉得和自己的思维想法很近。”
“当时我就有很奇异的感觉,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请陈家宝医生介绍一些佛学方面的书籍给我。”
从此,潘宗光埋头于经书之中,潜心研读佛经。他去“明珠佛学会”听“佛学初阶”,去“普明佛学会”听佛学系统讲座,“各种初级班,中级班,都去听……”他就像遇到一个科学新发现,一心要去了解它、掌握它、证明它。
“在这之前我对佛教是不了解的,认为它可能是迷信的、消极的、不科学的。看了很多佛经之后,我开始认识到,佛教完全不是迷信,而且是非常科学的。”
“虽然佛教和科学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在我看来,两者背后都贯穿着对因果的探索和学习。或者说,佛教与科学对因缘的探索是不谋而合的,甚至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会尝试利用自己对科学的认识,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等佛教义理。”
“我越读越觉得佛法的精妙。在我看来,佛教的基本理论‘缘起性空’,本就是宇宙的自然规律。佛陀就是觉悟到宇宙的本质及其自然规律的真理。”
“佛教讲究信、解、行、证,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得到证悟。”
随着对佛学理解的深入,潘宗光亦开始体验修行的生活。1995年,潘宗光来到台湾佛光山,参加“七日短期出家”。
“按照当时规定,男众弟子都要剃光头。这让我有点犯难,我任职香港理工大学,又是一校之长,如果光头返校,人家不理解短期出家之义,岂不要误会我发生了什么事?这样就不妥了。最后,我得到了星云大师的谅解和同意,是唯一留发参加短期出家的。”
“在短期出家的那段时间里,晨钟暮鼓,清风明月,300多位同修,无论各自的背景和地位如何不同,全部平等相待,过着同一种庄严、朴素、守戒的清净生活,给我至今难忘的深刻体验。”
其后,潘宗光参加了台湾法鼓山和缅甸宣隆寺等道场的禅修训练。从那时起,潘宗光养成了每天早起打坐的习惯。
“如法如仪的禅修训练,使我获得更深层次的心灵体验。”
“坐禅使我开始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得以拓展心灵空间,处事的态度亦较前客观和包容。”
“2001年初,当了校长十年的我,提出让校董、教职员及学生代表150人,以不记名的方式对校长过去十年的工作进行评核。评核结果是81分,别人认为最终的成绩很好,在我来说,我是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的。在香港我是第一位亦是唯一这样做的大学校长,原因是我学佛之后,已经不太看重个人得失。评价好,固然好。不好,就要去改善。”
佛教与科学殊途同归
当年在英国求学时,潘宗光获得了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及科学博士学位。这样的经历,使得这位科学家如今在研习科学与佛学之间的关系时,有着独特的视角和深度。
“释迦牟尼本是一位王子,看到人世间有很多苦恼不能解脱,他离开王宫,经过长时间修行后觉悟。他彻底明白宇宙的本质及其自然规律。人是宇宙的一份子,应该跟着自然规律来运作。可是人们基于他们的贪嗔痴,经常不跟着自然规律来做,所以产生烦恼。”
“现在空气污染非常严重,一个原因是工业发展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另一个原因是我们砍伐了很多森林,树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的功能减弱了。这些都是我们破坏了自然,违背了自然规律,所以就有这样的烦恼。佛陀教导我们宇宙的自然规律并要求我们根据这些规律和规则来做人,烦恼也就慢慢少了。”
“科学对宇宙自然规律理解的表达方式,是用理论、方程式及实验。佛教对自然规律的表达方式,是佛理及做人和做事的实践。自然规律的本质只有一个,科学与佛教虽然角度不同,但是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如今的科学研究,是基于经验世界的推理。对于超经验世界,很多人认为是迷信,大多持排斥与否定的态度。潘宗光认为这恰恰是不符合科学精神的。他说,佛教不仅与科学相契合,甚至有许多超越科学的智慧理论。为此,他曾以科学的推论,来演说佛教的六道并非迷信。
“在我们的经验世界里,有一个长、宽、高的三度空间。我们的科学(除最新的“弦论”及“M论”外)也是以这三度空间为准而发展起来的。我们可以认为时间是第四度空间,但是无论如何在同一时间内,只有长、宽、高三度空间。在此三度空间里,我们只能看见‘人界’和‘畜生界’。那么佛、菩萨及其他四道众生是否存在于另外的三度空间呢,或者在超越我们认识的四度、五度空间而不被我们所察觉呢?”
“生活在深海的生物,海是它们的生活空间,它们却不了解,还有一个陆地上的三度空间。同样,陆地上的动物,也无法知晓深海里这另外三度空间的存在。但是我们人类可以透过科学和聪明才智,穿梭于海、陆、空在内的三度空间。那么宇宙中是否只有一个三度空间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只是不知道,但不知道不等于它肯定不存在。”
“佛教在2500多年前就提出了三千大千世界。用现在的话语来讲,一个太阳系为一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所以称三千大千世界。佛教认为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刹国土。这样的表述,和当下发现的宇宙非常一致,甚至要超出我们的认识。”
“《阿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也就是说,在离我们很远的太空,有另外一个阿弥陀佛的世界。”
“我们目前的科学只知道在太阳系外,还有无穷无尽的太阳系和星云。我们无法知道其他星系与星云的情况,亦无法否定佛教的三千大千世界可容纳诸佛、菩萨和六道众生。”
“我们也不能否定还有许多另外的三度空间,与我们的世界并存于一个超乎我们想象的四度空间。假如真有一个另外的三度空间里有佛、菩萨的存在,而这个三度空间与我们的生活的三度空间是可以相融相通的。佛、菩萨便可以透过这两个三度空间的会合处穿梭到我们这个世界来了。”
“这样的推论与科学并无冲突,因为我们目前的科学不能否定(或确认)其他三度空间或四度、五度空间的存在。在2500多年前,佛陀的宇宙观已经超越了现在的科学。佛经说:‘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当时没有任何科学仪器,佛陀已经认识到小小一钵水里有无数微生物。可见无论是宏观或微观的层面,佛陀的智慧都是不可思议的。”
上世纪以来,包括爱因斯坦、杨振宁等在内,许多顶尖科学家在探索科学奥秘的同时,都曾或多或少地关注过佛教。杨振宁曾经说过:“物理学研究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研究的尽头是宗教。”爱因斯坦说:“如果世界上有一种宗教能够解答科学上提出的疑问,这个宗教一定是佛教。”
对此,从事科学研究几十年、潘宗光亦有精妙的观点和感受。
“当下对物质世界的科学研究,由最早的牛顿力学,到量子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而至以霍金等为代表的弦论,科学的脚步仿佛在印证佛教的正确。在我们的世界里,牛顿定律曾经规限着我们的思维。任何可触摸到的东西,也可以准确测量其长度、高度、重量和速度。其实任何东西都是由分子组成,分子由更细小的原子、粒子组成。到了很微小的领域,牛顿定律就不适用,要用量子力学才能了解它的运作。”
“量子力学最基本的假设就是‘物质的二重性’及‘不确定性原理’。在处理很细微的粒子时,根本不可能测量到它的真正位置、方向、大小等。他们亦受测量者所影响,它的存在是‘或然率式’的存在,是变幻的,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可见,在极微观的空间里,物质是无常的、无我的。”
“在极大的空间里,我们也能体会到无常和无我。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告诉我们,当飞船的速度接近光速时,整个宇宙在不断缩小。而物质的质量会增大而体积会缩小。我们认识的宇宙会依我们飞行的速度而变幻。”
“既然微观与宏观是无常、无我的,中间便不会恒常不变。爱因斯坦认为物质的质量与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变的,世上很多事物和现象,也确是能量、质量互变而产生出来的,例如核电。所以世界是变幻的,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个体,一切事物是无常无我。”
潘宗光说,二十世纪后期以来,物理学研究前沿领域——弦论的发展,使我们对物质的看法更进了一步。“它表达出来的对于宇宙和自然的理解,与佛教讲的‘空’是很近的。但还没有像佛教那样的深入。”
关于弦论与佛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在听完霍金讲座后,专门撰文进行了阐述,部分内容引述如下:
弦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看起来像粒子,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维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正如小提琴上的弦。所有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或振动激发态。简言之,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组成的大海,那么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它们不断在产生,也不断在湮灭。我们现实的物质世界,其实,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壮丽的交响乐。
在弦论之前,组成物质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基本粒子组成。它们被当作是物质实体,是组成物质世界的“超级砖块”,因而可以把物质世界看作是物质实体。在弦论之中,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认为是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的基本粒子,现在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种“音符”。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真的成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前沿物理学到此已进入了“自性本空”的境界。
“佛家讲空,是至高的智慧,是非常科学化的,”潘宗光说,“它并非一切虚无,这就像我们对‘0’这个数字的错觉一样。表面看‘0’好像什么都没有,其实包罗万象,变化多端,说有似无,说无实有。在100后面加个0,马上增大十倍。如果你把一个数目乘以0,便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如果以‘0’除一个数字,则它又变为无限大。‘0’又可以对其他数目保持中立,不作干预,任何数目加0或减0,都不会改变其数值。‘0’就像空一样,富于包容性、可变性。但空远远超越‘0’,是不可以用任何文字解释透彻。真能证悟明白空,我们就不会执著,思想境界也大大超越,更没有任何烦恼。”
关于科学与佛教的关系,潘宗光喜欢用朱清时的那句话来总结:“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有人研究了一辈子,却发现不懂的东西越来越多。所谓无知者无谓。懂的太多,就会越发察觉自己乃至人类的渺小,才会对世间的一切深深的敬畏。在他们眼里,神或许本来就不存在,但总有些东西他们无法理解,且由于年龄限制无法继续深究下去,只好寄希望神明给自己一个精神归宿。毕竟,神是无所不能的。
人没了信仰很空虚。就像生活没了一个久远的目标。有时候不知道自己要干嘛!当犹豫不决时候,神,或许能给你一个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