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败的中国乡村,我听到黄金即将坠落的声音

07-06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衰败的中国乡村,我听到黄金即将坠落的声音


四十年来,中国农村事实上实施的还是类农业社会的小农制度。四十年坚冰,到当下这个节点,春雷惊蛰,变革的力量正在在破土前的骚动。

冰川思想库特约撰稿| 朱迅垚

冰川思想库的编辑老师跟我约稿,我说想写一条关于农村的,他说没问题,但顺口吐槽了一句,乡村话题在我们这的传播效果一直不是很好,点击率肯定不如房地产之类话题。

中国新媒体的毛病是普遍更像微波炉——最爱干一点就热、一热就熟的事儿,所以多数喜欢追着热点(热钱)跑。

问题是,稍稍追溯一下经济史上重大红利的源头,常会发现,大风多起于青萍末,追着风口或许可以跟着捡点漏,但也常常只是捡点屁。获得经济红利者,从来都是“风还没来,人早就在风口”。

▲房地产相关文章、资讯发布数目众多(图为以“房地产”为关键词的近一周微信发布文章数据)

当然冰川并非微波炉新媒体,更注重大趋势把握和深度解析,否则这篇文章不会出现在这里(给冰川和自己打个call,轻拍)。

我认为,当下媒体对乡村即将发生的变革总体反应迟钝,论调仍然停留在重复了十几年的“农村衰败、农村经济没戏”论。

实际上,一旦到春节等大规模归乡潮时,中国媒体在乡村题材处理上就呈现出集体性的单调和重复——跟单调衰颓的乡村一样毫无看头。

但这种禁锢于焖炉一样的失语状态和同时普遍存在的对乡村现状不满的集体情绪恰恰是变革之前的征兆——中国式变革尤其如此。

我认为,乡村累积的变革势能已经大到爆发前的高能状态,主力推动器中国已经箭在弦上——他们其实只需要政策点火,而大规模变革的主力军资本和企业似乎已经嗅到苗头(唯一懵了的可能就是中国农民,但不包括乡村能人),一句话,中国农村极有可能成为下一条大鱼,下一个重量级经济红利,也是下一个中国改革的大池子。

农村问题的根源

前几天,一篇叫做《小县城的楼市狂欢,是对乡村中产的致命收割》文章流传甚广。

这篇文章观察到一个现象,2017年下半年,中国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整体房价被控制的大局下,中国四五六线城市,甚至很多小县城,居然出现房价飙涨潮,在苏北很多县城,房价直奔上万。作者认为,这波房价上涨的购买主力就是“乡村中产”——乡村种田大户、作坊或加工厂老板或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包工头之类。

十八线小县城的房子飙升到近上万一平方米,谁都看得出这里有泡沫有水分。问题是,他们为什么要买。作者写得很有意思:

“你不买房,手头上这些钱,还能干啥。再说,乡村中小学都在合并,孩子以后肯定要往县城读书,不买房,就读不到好的学习。等到孩子再大一些,如果学习不咋地,你不买房,怎么谈婚论嫁——现在的农村,男方娶亲的标配已经变成县城有房+一辆车。”

在我看来,这段话把中国农村问题的底裤全部脱光光,农村问题在哪里,中国最顶级学者的观察也全在这段非常务实的话里。

“不买房,能干啥?”点出了中国农村问题的根源——“资本进不了农村”,这句话的意思不只是农村人的投资渠道有限这么简单。而是,中国农村对资本基本是隔绝的、排斥的,从来只有农村人的钱和资源往城里流的路径,反向路径基本被堵死。

乡村也有能人,农村中产持有的几十万、上百万现金虽少也是资本,他们同样有投资的冲动,有产业升级的冲动,问题是,他们的资本在农村无法施展。

的确,你让他们做什么?办工厂,首先就要涉及征地,搞旅游观光,没规划,没用地,搞乡村养老、医疗、教育等服务业设施,同样没规划、没用地。

这里的关键就是土地制度安排。乡村只能发展农业,要发展非农产业就要通过征地,而中国基层在土地用途管制和规划上的最下层级是县,权力根本不下乡镇,而在县级层面,产业用地指标、规划都只配置给城市,农村压根沾不到边。你让“乡村中产”、“乡村能人”们如何施展,那些钱在他们手中,除了房子,的确没有任何去处。

其次,“乡村小学都在合并,以后教育只能去县城”,反映的是中国乡村的公共政策和基础社会保障缺位问题,其实何止是乡村教育不行,乡村医疗、乡村养老与城里同样相距甚远,即使只是县城。

最后,“如果不买房,孩子怎么谈婚论嫁,房子已成农村婚娶标配”,反映的是农村粗陋习俗和社会风气问题。事实上,乡村的萧条凋敝和乡村的道德滑坡和整体的庸俗化、功利化是一体两面。

▲2016、2017年,不少县城都实现了去库存

这篇文章的作者痛心疾首乡村中产被房地产商“收割”,在我看来,对他们的警告毫无意义。中国农村百姓的经济决策从来就不是以经济考虑经济,而是收到“家庭政治——乡村政治”的约束。不要说写一篇文章,就是站在他们面前给他们讲道理,也不会改变他们的决策。

中国农村问题有无数,但按图索骥,我认为核心问题和解开这堆乱麻绳的引子就是——“引入资本、解放土地,让乡村活起来”。这其中,土地制度改革是关键,而资本是土地制度松绑之后的主体力量。

动真格的条件已具备

四十年来,中国农村事实上实施的还是类农业社会的小农制度。农民捆绑在土地上,如果你想要挣脱也可以,只有一条路径,就是去城市,但是农村与现代商业文明和资本规则仍然是相对隔绝的。

这里有非常复杂的政治成因,此处不展开。我想说的是,四十年坚冰,到当下这个节点,春雷惊蛰,变革的力量正在在破土前的骚动。

四十年改革开放,无论你承不承认,一个重要事实就是,经济层面上,中国主导力推的重大变革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红利。都说中国人有钱了,中国人积累的财富恐怕没有一个不属于以下红利范畴:

家庭承包责任制红利、乡镇企业红利、房地产改革红利、加入世贸组织(WTO)红利、基建和城镇化红利、资本市场红利、互联网经济红利。

以上红利,过去几十年里,只有你赶上几个,在中国就都还活得不错。的确,这些红利不是恩赐的,是中国人千辛万苦干出来的。但是,要承认的是,的政治保障和制度构建的确是基础,对于普通人来说,要做的就是顺势而为。

当下,政治层面动真格的条件已经具备。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十九大报告再到本次两会,战略层面的定位不用多讲了。

更重要的是,关心经济的人应该去看看各大部委和各级地方的微观政策。我注意到,几乎所有与乡村有关的条条和所有块块都把乡村振兴作为重中之重,都按照各自的功能权属对乡村政策进行了布置。以当下中国的权威度,点火器在今年开启已是事实。

我从来不敢讲,跟着一定能吃肉,但是,我认为,此次乡村振兴绝不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一厢情愿。相反,我认为,根本原因仍然是,中国农村到了不得不变革的时候,而变革力量也已经准备得相当充分。

第一,上面的例子已经相当能说明问题,乡村中产的财富没有途径发挥力量,只能进入毫无价值的县城地产,这是农村资本和农村能人的极大浪费;

▲乡村也有不少中产(图为乡村中产在盖的小别墅)

第二,乡村的凋敝并不是因为乡村没有市场空间,恰恰相反,乡村蕴涵了大量消费升级、社会改造和新经济、新产业的空间,只是受到现有制度的束缚;

第三,中国经济需要点燃乡村的燃料包,事实上,如果乡村不被点燃,城市就要去反哺乡村,而如你所知,喂养从来不是激活的有效方式;

第四,城市消费要升级,都市人越来越渴求现代化的田园牧歌,上三代都是农村出身的城市人更是有大量的乡村消费诉求,他们需要一个跟城市社会基本并轨的乡村文明。

做好进军乡村的准备

分析至此,答案呼之欲出。我认为,个人层面,野心家、能人以及熟悉乡村对乡村有各种情节的人才应当做好进军乡村的准备。而从企业、社会组织层面,咨询机构、媒体以及企业、资本、社会组织应当将眼光投向乡村。整个中国都应该做好进军乡村、参与乡村建设的准备。

有人说,中国政界、学界在农村上的保守力量还很强大。我的观察是,保守派更新换代一批之后,整体也已经在向改革倾向在倾斜,更何况,本届权威度极高,保守力量并不能轻易阻挠。开工没有回头箭,一旦制度打开口子,如同洪水开闸,将一发不可收。

▲1984年,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喊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

根据中国政治的特点和改革经验,中国的改革一旦启动,向来只有激进化倾向,而不会轻易开倒车。虽然开头总是雷声小,但是往往接下来雨点相当大。

由于乡村的内涵过于丰富,而中国社会的乡村文明积淀又过于深厚,当乡村改革一旦开启,也不只是经济界的事情,虽然主流仍然是资本主导、企业主导的现代商业路径,但仍然需要各方面的力量。我认为,这是各种人才登台的好机会。比如,环保、教育、文化、学术方面的人才都可能到乡村大展手脚。

顺便说一嘴,这对有志于政治的年轻人也是一个好机会。以前曾经有过村官下乡,但在乡村大局整体沉闷的局面下,年轻村官的能量未能真正发挥,而一旦改革开启,年轻人在乡村从政说不定大有可为。

标签: # 乡村 # 红利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