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知青生活之“手抄本”
在那物质生活十分匮乏的日子里,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是十分贫乏的。那时,除了“八个样板戏”之外,只有仅有的那么几部电影。一部朝鲜的《卖花姑娘》令八亿中国人流下无数同情的眼泪,“小小姑娘,清早起床,提着花篮上市场。”成了当时的流行歌曲。一首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中的插曲传唱了大江南北,影片中男主角弹着吉它,陪伴在女主角身旁,用浑厚鼻音哼着主题曲的画面,也成了当时少男少女争相模仿的经典。
我们这一群正值青春年华的知青,心中充满对知识和学习的渴求,充满对生活的向往和希望,却被无情政治风暴像枯叶般的卷到那高山峡谷,几乎与世隔绝的穷乡僻壤之中。难耐的空虚和寂寞,更使我们留恋文革前短暂的中学生活,啊!别了!那晨曦中的共青园,暮色朦胧中古色古香的八角亭,那给我们带来无数欢乐的足球场,高大槐树下书声朗朗的教室,更有那充满知识宝藏的图书楼。这一切都成为过去,记忆在脑海深处,时时在梦境中出现。
那时,同学在赶场天才能相互见面,好友们邀约到知青点去相聚。大家在一起吹牛闲谈,吹拉弹唱,交谈各自的日常生活外,更多的就是找歌找书。可那会儿好书、好歌本千金难求,经过“破四旧”,文革前的那些所谓“封、资、修”的书籍,几乎一烧而尽。但也有很多胆大妄为不睬事的人保留了一部分下来。那时的知青大多数都当过“红卫兵”,也参加过“红海洋”“破四旧”的风暴。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从头红到脚的“左派”,也有很多有知识有见地的青年人。当那些所谓“封、资、修”的东西被查抄来时,一些有价值的书,特别是值得一读的中外名著,都会在烧毁之前不翼而飞。这些消失的书籍,奇迹般的又出现在知青们的手中。
但是,这些书确实是太少了,一本书,经过无数人的手,很多都是残缺不全。而且,持有者多视如至宝,轻易不会借与人,除非很好的朋友。所以,一旦借来,除了赶快多读几遍外,就是把其中精彩片段抄下来。小说因太长,抄得不多,但歌本那会儿是人人传抄。一本《中外名曲二百首》,凡是大家喜爱的曲子,每人的笔记本中都抄的有。
也就是在这个特殊的时期,特定的年代,“手抄本”这种文学的另类现象就出现了。“手抄本”这个名词,其实是文革后期才有的。最早出现已记不清了,在我的记忆中,好像是与公安局的布告有关。在文革后期,在公安局的判刑布告中,就有某某因传播“手抄本”《少女之心》而被判刑的字样。
在“手抄本”中,传抄最广最多的还不是《少女之心》,而是《在茫茫的夜色后面》,又叫《一双黑色的绣花鞋》和《C3案件》。那会儿,最出名的是三个手抄本,也就是《一双黑色的绣花鞋》、《第二次握手》、《少女之心》。前几年,因央视的《一双绣花鞋》的版权之争,我才知道在北方知青中,还流传有另一版本的《一双绣花鞋》,又名《梅花党档案》。但在我们这儿,流传就只有《在茫茫的夜色后面》这个版本。
“手抄本”在传抄之前,书中的故事就早已在知青中流传。大家在一起时,夜深人静,自发的五音不全的音乐会结束后,故事会就开始了。人人都把听到的、看到的故事,搜肠刮肚,尽其所知,绘声绘色讲给在场的人听。如描述日本一个心理变态的艺术家把少女做成一个个石膏像的《一百个石膏像》,描写患有梦游症的解剖学老师的恐怖故事《解剖室的故事》,描写重庆侠盗的故事《三箱“三度士”》,以及各种鬼怪故事。上面所说的《梅花党档案》,讲故事的人说的是《梅花表的故事》,等等……。这些都是知青中尽人知晓的传奇,而大家讲的更多的就是“手抄本”。往往一晚讲不完,第二天又接着讲,讲者栩栩如生,听者如痴如醉。
说实在话,这三个“手抄本”,《少女之心》至今我也没看过。当时听别人讲的时候,印象也不深刻。当时我们才十六七岁,又深受传统思想的教育,虽不像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但对男欢女爱确实是没有感受。不像现在的年青人,十六七岁已是情窦初开。我记得曾看过法国小仲马写的《茶花女》一书,借书给我的人说,看完书要流一筐的眼泪,可是我看完后,竟一滴眼泪也没有,而且对书中主人翁竟痴情地爱上一个患有结核病的妓女大为不解。
那个时候,我们这个岁数的知青中,别的女知青我不知道,但在很多男知青中,精神世界充满了英雄主义的幻想。那时候电影《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英雄虎胆》中的曾泰,《平原游击队》的李向阳,还有《秘密图纸》《跟踪追击》等公安人员的形象,这些深入虎穴、机智勇敢、高大神勇的银幕形象充斥了我们的头脑,所以我们最感兴趣地还是《一双黑色绣花鞋》这一类传奇故事。
那年代,那情境,至今记忆犹新。一间破旧的房间,一盏昏暗的油灯,只照亮了二尺大见方。一群年青人,围坐在油灯前。讲故事人脸上一幅夸张的表情:“打更人进了神秘莫测的小楼,寂静的夜色中只听到打更人沉重的脚步声,陈旧的楼梯满布灰尘,在脚下发出吱呀的响声,一切都显得十分的诡异。突然,楼上传出悉悉嗦嗦的声音。打更人来到房间里,定睛一瞧,惊吓得张大嘴巴,半晌也说不出话”。讲故事的人讲到在这儿,低下了声音,放慢了语气,甚至有意停顿下来。这时,在场的每一个人,脊背上尤如有一股凉气,从脖颈凉到屁股根,大气也不敢出,胆小的还不自觉把板凳往前靠了靠。接着,讲故事的人突然怪声怪调地大声一叫:“啊!昏暗的房间中,古老的衣柜下,赫然有一双黑色的绣花鞋!”这时,胆小的女生常被吓得尖叫起来,即使胆大的男生们,也会不由自主的会打一个楞怔。窗外,朦胧的月色下,一阵风吹来,窗前的树枝沙沙作响,枝影摇动,显得也十分诡秘,仿佛在配合说书人,增添一些恐怖的气氛。
目前,我的收藏中,仍然保留着一本当时抄的《一双黑色的绣花鞋》。我记得是花了一周多的时间抄的。那时,我还抄了《第二次握手》,可是不知在哪一次搬家时弄丢了,令我惋惜不已。文革后,重庆市的《红岩》杂志,重登了《在茫茫的夜色后面》的电影剧本原作,可惜我没看到。但据有看过的人说,我这个手抄本,最接近原作。《第二次握手》文革后发表的小说,我曾看过,可与传抄本出入就较大了。可能在传抄中,经过很多人的改编和失误,已不是原作面目了。但我读到文革后的版本时,总感觉到没有手抄本的韵味,也许是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心情也发生变化的缘故吧。
【来源:北京知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