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气玉佩铭铭文新解
黄健撰文说:行气玉佩铭是迄今发现的最早、最直接反映古代气功锻炼的一件珍贵实物,现珍藏于天津博物馆。其上刻有45个铭文,多年来众多学者曾先后对铭文进行了释义,气功界比较倾向于郭沫若先生的释文:“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春在上,地几春在下。顺则生,逆则死。”其认为,铭文论述的是古代导引。郭氏还认为,铭文讲的“是深呼吸的一个回合。吸气深入则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则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木已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路径相反而退出,退到绝顶。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上述解释在字面上是合理的,但如果结合练功实践细细推敲,则多少有些存疑。首先,要在“一个”深呼吸的回合中,完成如此复杂的过程,除少数训练有素者外,一般练功者恐怕难以实现。再从其中的“蓄”字分析,也可得出相似的结论,“蓄”有积聚、储藏之意,相当于郭先生讲的“多其量”,而要在一个深呼吸的回合中“蓄”起“多其量”的气,实非易事;如果没有“蓄”,其下的“伸”、“下”、“定”、“固”、“萌”、“长”等环节,就无从谈起。因此,笔者更倾向于认为这是吐呐炼气的几个阶段,或者说它论述的是关于练功吐呐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深则蓄”,即通过“吸气深入”,使它“多其量”的阶段。第二步:从“蓄”到长,即使“多其量”之气,开始“伸”,并“定”而“固”,实现“萌”的过程。第三步:从“萌”至“天”,即“往上长”的阶段。以上三步完成行气过程的一个“循环”。关于行气铭中讲述的到底是哪种功法,气功界至今尚无定论。笔者赞同以下两种说法。一是周天说。从铭文“退则天”后面紧接着的“天……地……”推测,两者之间隐去了“天则地”,如果这一推测成立的话,这一阶段还包含了气从百会循督脉下降的过程,也即气循小周天的整个过程。铭文最后两句似在阐明周天功锻炼的效应与注意事项。二是吐纳说。此说更接近郭沫若先生的解释,即认为铭文说的不是一个特定的功法,而是气功锻炼中的吐纳——呼吸锻炼的方法与过程,只不过不是如郭先生说的“一个回合”,而是一系列复杂的过程。从“深”、“蓄”、“伸”、“下”、“定”、“固”、“萌”、“长”几个关键词分析,铭文讲述的是练功过程中由浅(呼吸)入深(呼吸)、由单纯的呼吸到与意念结合的腹式呼吸锻炼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