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亡于上书房|大象公会

06-17 生活常识 投稿:想和月亮私奔
大清亡于上书房|大象公会

大清不「药丸」,关键是得后继有人。


文|李思楚


大清为什么会亡?


相比于明代,清代皇帝的个人素质高出许多:不论是雄才大略的康雍乾,还是平庸无为的嘉道咸,其勤勉都有目共睹。


他们按时上朝,批阅大小奏折,事必亲为,甚至还有很高的科学和艺术造诣。清代宫廷也没有出现为人诟病的宦官擅政、外戚专权的情况。


▍雍正在清代诸帝中以工作狂著称,但仍有闲情雅致指导陶瓷烧造。图为清雍正瓷胎珐琅赫墨彩山水碗。


然而到了同光时期,我们再难见「九子夺嫡」那种皇子精英争相耀眼的状况,就连宗室分支的满洲贵族政治素质也是直线下降,以至于袁世凯逼宫时,太后只能靠哭诉孤儿寡母来博取同情。


为什么清代皇帝和宗室贵族的个人素质会有如此大的波动?


教育第一


相比于前代,清朝皇子普遍受到过更好的教育。除了清代皇室子弟深度参与政务、需要文化知识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清朝在康熙以后确立了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秘密建储制度。


清朝开国后,政治规制相对简单,皇子宗室直接参与军国大事,又缺乏中原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故而常常出现诸子内斗的状况。


太祖的四大贝勒无不骁勇善战,然而皇太极即位后即以罪先后削去阿敏、莽古尔泰和代善的贝勒名号,阿敏和莽古尔泰更是因此丧命。


太宗去世后,皇弟多尔衮和皇子豪格又明争暗斗,终以多尔衮胜出。康熙朝后期两度废立太子,更引发诸子夺嫡的政局乱像。


▍左起依次四阿哥胤禛(雍正)、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四阿哥胤禵


康熙晚年最终以秘密立储方式传位皇四子胤禛,雍正即位后以此为定制。


这种独特的继承制度,深刻地影响了皇族的教育。


在嫡长子继承的情况下,前朝皇室通常只用心培养太子一人,刻意忽视其余皇室子孙,以示名分区别,防止宗室王公争位。


万一由于特殊情形而不得不更换太子,新册封的太子往往并未受过充分的教育。


而在秘密建储制度下,皇室通常并不公开宣布哪位皇子会成为下一任皇帝,因此「太子」这个概念不复存在。


秘密建储最初的用意,显然是避免皇子们争夺皇位而引起祸乱,但同时也有附带的好处:每个皇子都被看作潜在的接班人,不分高低一律进入上书房读书,在良师的指导下被精心培养。


为此,清代设立了较为完备的皇子教育制度。


清代皇子的教育场所是上书房,初设时位于西华门内的南薰殿,雍正时期移至乾清门内东侧南庑,共五间,内有三层,空间广阔,能容纳数十位皇子皇孙读书学习。


▍电视剧中的上书房


上书房内藏有百余种、万余册图书可供皇子和师傅们使用。除了《四书》《五经》等基础读物,还包括《朱子全书》《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等学术著作,以及《皇朝开国方略》《八旗通志》等本朝政书。


皇子们经过数年至数十年的刻苦学习,不仅能够具备经史文艺素养,也可培养治国才干。


既然清代的皇子教育制度远比前代更加周密,那么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他们的读书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学海无涯苦作舟


清朝皇子的学习强度,是今人难以想象的:不仅有双语乃至三语教学,而且上课时间极为严格。


清代皇子通常六岁即入上书房读书开蒙,他们要学习的内容包括汉文、满蒙文和骑射。其汉文师傅通常从翰林出身、文史优赡的京官大员中选用,满蒙文和骑射师傅则由满蒙臣僚中专业娴熟者充任。


▍清代满汉双语教材


皇子们的学习任务十分艰巨,乾隆朝曾在军机处行走的学者赵翼,值班时亲眼目睹皇子们入书房上课的情形:「余内直时,届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时都院百官未有至者,惟内府苏拉往来。黑暗中残睡未醒,时复依柱假寐,然已隐隐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皇子进书房也。」


这就是说,上书房的「学生」们寅时(凌晨 3-5 点)到书房早读,他们的师傅卯时(早上 5-7 点)到来,正式开始上课,午时(上午 11 时-下午 1 时)放学,但放学后仍可在此读书。


赵翼对此感慨道,「天家」皇子经过严格的满汉教育,不但熟谙文武,中国历史的治乱修平之道也是了然于胸。


当然,皇家的教育制度虽然严格,执行起来也有相当困难。


由于上书房的「总师傅」往往年岁太大,不堪繁重工作,往往只能挂名而不常到;其他各位皇子的师傅,被授予「上书房行走」的头衔时,原来的职务也并不取消,有些人还身兼军机大臣、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等要职,因此也难以天天到上书房工作。


▍乾隆五十四年二月三十日至三月初六日,整整七天的时间里,上书房居然没有一位师傅上班。得知此事的乾隆帝大怒,他认为现在师傅内多是阁学翰林,「事务清简」,兼顾两边并不费力,于是将这些师傅们「交部严议」。最后,年迈的嵇璜和兼任军机大臣的王杰得以从宽处理,刘墉以下十余位师傅以旷职被降级,两位满洲师傅则被处以杖刑。图为刘墉。


由于每位皇子都有专门的师傅负责教育,师「生」之间也形成了密切的政治关系:皇子们希望在皇位争夺战中得到有力的援助,对师傅相当尊敬,言听计从。师傅们也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成为下一任皇帝,为「学生」的学问和前途尽职尽责,费尽心血。


据说,咸丰帝之所以能够登基,就是出自他师傅杜受田的权谋运作。而咸丰帝感恩戴德,投桃报李,让杜受田享受最高级别的优待,咸丰朝唯有他一人获得最高的谥号——文正。


▍咸丰像与杜受田像


综合而言,上书房对清代皇族子弟的培养相当成功,清代皇帝除幼年登基者外,都曾就读于上书房。他们的文化和行政素养相当出色,手握大权时能够乾纲独断,将国家事务运作得井井有条。


出身皇子皇孙的亲王、郡王、贝勒等,往往也曾经过上书房的精心培养,人才辈出,有些杰出者成为皇帝的重要帮手。


少子化的悲剧


然而,就在近代中国面临严重危机的关键时刻,本来运行良好的上书房制度也突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晚清的皇子实在太少了。


咸丰帝仅一子(即同治帝载淳),其后的同治、光绪、宣统均无子女。晚清在咸丰以后长达 60 年的时间里竟不存在一个皇子。清朝立国以来过分依赖皇帝和亲王的体制,此时面临巨大的隐形危机。


从同治即位到光绪帝戊戌变法前,军机处、总理衙门等中枢权力机构由咸丰帝的几个兄弟——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惇亲王奕誴——掌握。


上述诸王均系道光帝之子,都有入上书房读书的经历,才识可靠,其中恭亲王奕訢更是素著贤名。他们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领袖和衷共济,共同领导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在史称「同光中兴」的这段时期功不可没。


▍恭亲王奕䜣,人称「鬼子六」,曾是咸丰帝有力的皇位竞争者。咸丰五年他因皇帝含混答应册封生母康慈太妃为皇太后而私自发旨,被咸丰罢值军机,勒令回上书房读书。


然而随着上述诸王的衰老和逝世,主管军机处、总理衙门、内阁的几位王公——端郡王载漪、庄亲王载勋、辅国公载澜、庆亲王奕劻——他们的身份并非皇子,而是近支宗室王公,或远支世袭罔替的所谓「铁帽子王」,因此并无资格入宫就学。


他们从小在王府长大,在学业上无人督促,这样的经历令他们的才能和见识较之前辈王公大为逊色。载漪、载勋、载澜不学无术,见识短浅,迷信义和团所谓「神功」并因此误国;奕劻与其子载振贪腐堕落,丑闻迭出,大失民心。


▍端郡王、庆亲王像


上书房的最后一位学生——光绪时期被称为「大阿哥」的溥儁,是端郡王载漪之子。他虽非皇子,但在戊戌政变后被慈禧视为光绪帝的接替者入宫培养。


可惜的是,他与载漪信任义和团,俨然成为拳民领袖。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载漪和溥儁被视为祸首,驱逐出宫。从此,上书房形同虚设。


1906 年,慈禧与重臣意识到宗室子弟不学无术的问题会成为未来的大患,于是成立「贵胄学堂」令王公大臣子弟就学。然而此时清朝的国祚已只剩五年,并不足以培养一个可靠的统治核心。


▍贵胄学堂


最终,清朝还是亡在了能力有限的摄政王载沣手里。最终遭遇崩盘的载沣「皇族内阁」,没有一人在上书房接受过教育。


标签: # 皇子 # 书房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