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缺失分4种,你是哪一种
当你面对诱惑时,想想自己最初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又是什么干扰了你的选择,才能更加冷静、审慎、理智地做出判断。
作者:曼之恒(富书签约作者)
处于假期的我,正式开启了对自己的“放养模式”。
本来想着看会儿书,忽然想起今天的网易云日推还没欣赏;听了会儿音乐,觉得某位歌手不错,顺便关注了他的微博;
在微博上面看见了一款超火的游戏,正好闺蜜给我推荐过,火速下载,玩得不亦乐乎;
玩累了,躺下来休息会儿,无意间触碰到了一个硬硬的外壳。一看,就是最初我想看的那本书。不由得产生负罪感,懊恼愧疚不已。
可是,一上午就这么过去了,这样的场景,大家也一定都经历过吧。
这就是缺乏自控力的典型症状。
自控力也被称为意志力,就是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绪和欲望的能力。
据美国心理学协会称:在美国,人们普遍认为缺乏意志力是完成目标的最大绊脚石。凡是有主观原因导致的失败,其中有90%都归因于自控力的缺失。
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听起来仿佛不难做,但望着你因为偷懒而没读完的一书柜的书,摸摸因为贪吃而腹部积累的游泳圈,看着当初在淘宝上忍不住“剁手”买来却又不禁穿的一柜的衣服……
你不得不承认,做到自我控制并非易事。
如何提高自控力呢?如何克制对美食、娱乐节目、橱窗里的漂亮衣服的诱惑?
弄清楚问题的根本,才能有效地解决。
因此,为了成功地做到自控,你必须弄清楚自己如何失控,为何失控。
在美国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博士所著的《自控力》中,将自控力的缺失分为四种类型:注意力分散、道德许可的作祟、向明天赊账、光环效应的欺骗。
注意力分散的人,更容易向诱惑屈服。
作者在这本书中,引用了巴巴·史乌的一个实验:
让正在背诵电话号码的学生从食品车里拿些食品,他们选择巧克力蛋糕而不选择水果的概率,会比一般学生高50%。
商店里的促销活动更容易吸引心不在焉的购物者,他们很可能把一堆不在购物清单上的东西买回家。
这就意味着,如果你的内心被其他事物所占据,那么在面临选择时,其主导作用的,往往是你的本能和冲动。
一个大脑不可能同时专注于两件事情上,当你把清醒和理性给予其中一件事时,在另一件事的处理过程中,欲望和直觉就会趁虚而入。
要想解决注意力分散带来的困扰,首要的一点就是提高专注力。
在过去的十年里,神经学家们发现:
人脑像一个求知欲很强的学生,对经验有着超乎想象的反应,如果你每天都让大脑学数学,它就会越来越擅长数学;如果你让它忧虑,它就会越来越忧虑;如果你让它专注,它就会越来越专注。
因此,如果你每天抽出一定时间专门训练专注力,控制住自己不要分心,那么久而久之,大脑也就会适应这种专注的模式,你的自控力自然会提高一个层次。
有的时候,一个小小的进步未必是件好事,它可能会给你带来自满的情绪,使之成为放松的借口。比如:
最近锻炼果真瘦了三斤,去吃顿大餐犒劳一下自己吧;
这份恼人的文案终于完成了,准备来个短途旅行吧;
学习理财存了不少钱,去商场拿下那个心仪已久的新款包包吧
……
一个小小目标的实现,很容易让人陷入一种“道德许可”的自我安慰中,于是给自己的“奖励”与自己当初的目标相背离、相矛盾,这也就泯灭了自己当初努力的意义。也就是所谓的“前进一小步,后退一大步”。
在《自控力》中,作者对于“道德许可”是这么理解的:
道德许可最糟糕的部分并不是它可疑的逻辑,而是它会诱使我们做出背离自己最大利益的事。它让我们相信:放弃节食、打破预算、多抽根烟……这些不良行为都是对自己的“款待”,这很疯狂。但对大脑来说,它有可怕的诱惑力,能让你把“想做的事”改为“必须做的事”。
所以说,“道德许可”是个“甜蜜的杀手”,它会让你陷入短暂的欢愉之中,将你一切有悖于原目标的行为,都打上了合情合理的标签。殊不知他却在一点点的瓦解你的意志力,成为摧毁目标的炸弹。
不要让一点小成就成为你放纵的许可证,要时刻记住你的初衷,当面对诱惑时,想想自己最初的目的是什么,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什么。
如果你每次都会克制住自己,不去做欲望的奴隶,久而久之,就如同第一点所说的:你的大脑就会牢记这种“模式”,让你在自我控制上更加得心应手。
这类情况在学生党中很常见,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
室友小艳是个很漂亮的女孩子,男友对她也是呵护有加,而每逢周末,二人必出去约会,浓情蜜意,羡煞旁人。
要是在平时就算了,在期末考试头两天的早上,小艳依旧一边精心化妆打扮,一边给男友打电话,等着他一起出去吃饭看电影。
我和晴晴半开玩笑地提醒她:“呦,一点都不担心考试啦,挂科的话怎么办?”
她嫣然一笑:“没事,我考的科目复习内容不多,况且还有明天一整天的时间,来得及。”
如此临危不惧,气定神闲的态度,我们也真不好再说什么了,随她去吧。
但等到第二天时,她并没有像自己所说的用一整天的时间去领悟这科目中的“精华”,而是一会儿给自己打鸡血要认真看书,一会儿又被手机上不知什么消息吸引过去了。
因此,不出我们意外,那次考试,她确实挂了科,在微信群里向我们哭诉个不停。
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拖延症。
拖延症,也是自控力缺失的表现之一。
有时,大脑会对可以完成目标的可能性感到兴奋,并把你所认为的这种可能性误认为是真正完成的目标。
在《自控力》中,有这样一个实验数据:
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让学生们从脱脂酸奶和菲尔兹夫人曲奇饼中选一个,当学生们知道下周还会有同样的选择时,83.3%的学生选择了曲奇饼。而那些以为这是一次性选择的同学,只有57%的人选择了曲奇饼。当学生们要在浅薄的娱乐方式和更有知识性的娱乐方式(可以下周再去学知识)中选一个的时候,情况也是如此。
如果你心中构建了一个对未来的美好蓝图,信誓旦旦地认为:反正我是一定能够完成的,那今天就得过且过,顺其自然吧。
问题是,明天的你就一定能够一下子改头换面,创造奇迹吗?
你一旦在内心种下了“惰性”的种子,它就会在你体内生根发芽,要想瞬间变得勤奋,又怎能一朝一夕就完成?
“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永远不能把明天的勤奋,当作今天懒惰的借口。
在你想要拖延的时候,不妨想象一下明天的自己,是否会像自己所预想的那样能量爆发?
这样会大大减少拖延的几率,从而更好地把握当下,及时行动。
所谓“光环效应”,是指一些人或事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会影响你对它周围事物的看法,实际上就是爱屋及乌的一种表现。
比如,同样是两碗面,你往往会觉得上面青菜放得多的那一碗热量更低。
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
当然不,因为青菜本身就是“低热量”的标志,因此它也会给那碗面罩上了一层“低热量”的光环。
因此,正在减肥的人,往往会在正餐之外吃一些蔬菜水果等一些热量低的食物,降低自己的负罪感,以为这样就能够真正做到减脂,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自控力》上说道:
只要使你放纵的东西,和你觉得品德高尚的东西同时出现,就会产生光环效应。比如研究人员发现,出于慈善目的购买巧克力的人,会吃更多的巧克力来奖励自己的善行。无私的捐献,使糖果笼罩在光环之下,慈善家们吃起来会毫无犯罪感。
生活中,很多东西名不副实:
比如有些益智游戏,打着健脑益智的口号,但是玩多了只会劳心费神;
比如目前很火的“90后养生模式”:啤酒加枸杞,可乐放党参……的做法,也是利用了枸杞和党参能够养生的光环效应;
比如超市里许多打着促销旗号的商品,往往会让消费者购买的欲望更强烈,购买的数量更多。不知不觉中花出了更多的钱,商家赚到了更多的利润……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如何用慧眼识别事物,打破光环效应,使之露出它的本来面目,才是面对复杂事物中提升自控力的关键。
在自控的过程中,要做到忽略那些所谓的“优点”、“道德”给我们带来的困扰。
一款益智游戏再有趣、促进智力发育,它也只是游戏,摆脱不了它所具备的游戏的共性:累眼,费时,不真实。
一件商品折扣再大,商家也是有利可图的。所谓的各种“打折促销”、“买一送一”的幌子,不过是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噱头罢了。
看清事物的本质,不要被它的附加物所谓的“光环”蒙蔽了双眼,扰乱了心智。
当你面对诱惑时,想想自己最初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又是什么干扰了你的选择,才能更加冷静、审慎、理智地做出判断。
高尔基曾说过:“哪怕对自己的一点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
小不忍则乱大谋,如果你是在海上航行的舵手,那么自制力就是控制航线的舵盘,它会帮助你避免海上的冰山和暗礁,稳定而有秩序地前行。
作者简介:曼之恒,富书签约作者,95后中文系学生,热爱音乐、中外文学和文学评论,标准文艺女青年一枚,将读书和写作视为一生的事业,愿与你共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微博、简书、头条号@曼之恒。本文首发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万新中产生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