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中医证治经验

01-09 生活常识 投稿:阡陌之绿
鼻出血中医证治经验

鼻衄即鼻出血,是内、外(伤)、妇、儿、五官等多科疾病的常见症候之一。鼻出血的原因很多。全身性因素者,凡可引起动脉压和静脉压增高、凝血机制障碍或血管张力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如急性传染病、心血管疾病、血液病、营养障碍或维生素缺乏,以及肝、肾等慢性疾病和风湿热、中毒、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内分泌失调等等,均可诱发鼻出血。局部因素者,如鼻和鼻窦的外伤、异物、急慢性炎症、鼻中隔病变、鼻腔或鼻窦肿瘤等。临床上,严重的鼻腔出血往往由内科转诊而来,尤其多见于急性传染性、发热性疾病,以及血液病等。

鼻衄之名出自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而以《内经》最早论述鼻衄。《灵枢·.百病始生》认为衄的病理基础为“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 《内经》以降,历代医家对鼻衄病因病理的论述甚多,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

1、太阳病衄血:如汉·张仲景《伤寒论》说:“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清·唐容川《血证论》说:“太阳之气外主皮毛,内合于肺,鼻又为肺之窍,欲治太阳之衄者,必以治肺为主......治肺即治太阳矣。法宜清肺火,疏利肺气。”

2、肝火:《素问·气厥论》说:“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清·费伯雄《医醇賸义》卷二说:“鼻衄之证,其平时肺气未伤,只因一时肝火蕴结,骤犯肺穴,火性炎上,逼血妄行,故血从鼻出。”

3、肺热:《素问·示从容论》说:“夫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真藏坏决,经脉傍绝,五藏漏泄,不衄则呕。”历代对肺经受热致衄论述频多。

4、心火:《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心脉微涩为血溢。《金匮要略》有“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的论述,对后世影响颇深。

5、阳明胃热:《素问·厥论》说:“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伤寒论》说:“阳明病,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汉·华佗《华氏中藏经》说:“胃中热,则鼻衄不止。”《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说:“衄者,阳热怫郁,干于阳明,而上热甚则血妄行为鼻衄也。”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卷三十说:“衄血之由内热者,多在阳明经,治当以清降为主。”清·唐容川《血证论》卷二亦说:“鼻衄总是阳明燥气合邪所致。”

6、气虚:宋·杨士瀛《仁斋直指》说:“然亦有气虚夹寒,阴阳不相为守,荣气虚散,血亦错行,所谓阳虚阴必走是尔。”故宋·朱佐《类编朱氏集验方》“止衄散”中重用黄芪,元·罗天益《卫生宝鉴》麦门冬饮子中,以麦门冬、当归、生地黄养阴血,以人参、黄芪益气摄血。

7、阴虚: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四说:“劳伤之人,血虚气逆,故衄。”元·朱震亨《局方发挥》说:“夫口鼻出血,皆是阳盛阴虚,有升无降,血随气上越出上窍。”明·王伦《明医杂著》说:“色欲过度,损伤精血,必生阴虚火动之病......吐血衄血。”

8、阳虚:清·林佩琴《类证治裁》卷二说:“衄症多火迫血溢,亦有因阳虚致衄者。火亢则治宜清降,生地黄饮子、茜根散;阳虚则治宜温摄,理中汤、黑神散。”

辨证论治

临床上,鼻衄的基本病因病理大体上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一是因外感热病所引起的鼻衄,其病机多属肺热、胃热、心经热盛;二是因饮食、情志失调,脏腑郁热所致,脏腑病位主要在肺、胃、肝胆、心经等;三是因脏腑虚,以致阴虚火旺,血热妄行,或阳虚气弱,阴血失于固摄而鼻衄。当然,亦有病机相杂或其他病因病机者,如脾虚肺燥、外伤等等。

1、外感热病

外感热病所致的鼻衄,多见于热病中期,往往突然鼻中出血,量多如注,伴发热或高热,口渴,尿黄,舌红苔黄,脉数。属肺热者,可伴咳嗽痰黄,咽喉肿痛,鼻塞涕黄浊等症;属胃热者,可伴大便秘结,口渴引饮;属心热者,可伴烦躁不安,小便短赤,甚则神昏。外感热病所致鼻衄的治法,当以清热凉血止血为要。

证属肺热者,用《医宗金鉴》黄芩汤加减,常用药物,黄芩、栀子、桑白皮、侧柏叶、连翘各10g,牡丹皮、麦门冬、赤芍药各15g,桔梗10g,白茅根30g,薄荷、荆芥、甘草各6g。

证属胃热者,方用调胃承气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常用药物,水牛角屑6g,生地黄30g,牡丹皮15g,赤芍药12g,栀子10g,麦门冬20g,白茅根30g,生大黄6g(泡服),芒硝6g(后下),生甘草6g。《汤液本草》说:“朱(肱)氏云,瘀血入里,若衄血吐血者,犀角地黄汤,乃阳明经圣药也。”方中牛角凉血解毒;生地黄、麦门冬清热凉血,生津止渴;牡丹皮、赤芍药凉血化瘀以止血;栀子泄火热之壅盛;白茅根既凉血止血,又能利小便以泄热;大黄、芒硝、甘草通俯泄;合用共奏清胃泻火,凉血止血之效。

证属心火炽盛者,方用泻心汤合犀角地黄汤,常用药物,水牛角屑6g,生地黄30g,牡丹皮15g,赤芍药12g,黄芩、栀子10g,黄连4g,生大黄6g(泡服),小蓟10,白茅根30g,紫草20g。心烦不寐加栀子、莲心之类助清心安神,咽干舌燥加玄参、麦门冬、玉竹之类生津润燥,伴神昏谵语者配合紫雪丹、安宫牛黄丸之类开窍醒神。

2、脏腑郁热

脏腑郁热所致的鼻衄,多表现为无任何先兆的突然鼻出血,伴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数。属肺经郁热者,可无明显全身其他症状可辨;属胃经郁热者,多伴大便干结,或有口臭;属肝胆郁热者,多伴口苦,急躁易怒,脉弦数。脏腑郁热所致鼻衄,内治之法,仍以清热凉血止血为要。

证属肺经郁热或胃经郁热者,主方参照上述外感热病所致鼻衄;或用自拟桑白皮饮,常用药物,桑白皮、地骨皮、黄芩各10g,麦门冬20g,白茅根30g,赤芍药15g,牡丹皮12g,通6g,甘草6g。口渴欲饮加花粉、玉竹养胃生津,大便秘结加生大黄泻火通便。

证属肝胆郁热者,方用龙胆泻肝汤,常用药物,黄芩、赤芍药、牡丹皮、栀子各10g,生地黄20g,紫草15g,白茅根30g,当归、柴胡各10g,甘草、木通各6g。方中紫草、白茅根、木通均能凉血止血,又能通利二便(紫草甘寒而通大便,白茅根、木通清热以利小便)以导热下行。肝火盛者,烦躁易怒,酌加羚羊角、代赭石之类清肝降逆;大便秘结,酌加大黄泻火通便;肝火灼阴或肝火灼肺,见咽喉或鼻腔干燥,舌质红少津,苔干,酌加青黛、玄参、白芍药、沙参之类以助育阴清热。

肝火鼻衄者,亦或用《医醇賸义》豢龙汤加减。

3、脏腑虚损

脏腑虚损所致鼻衄,往往鼻衄时发,量不多而易止。全身症状不一定很明显,接诊时当仔细询问患者可能存在的某些症状,细察舌脉,以辨别证属郁热、阴虚、气虚、阳虚的不同,避免虚虚实实及南辕北辙之误。

证属阴虚者,或有鼻内干燥灼热,微痛微痒,鼻黏膜干红少津,鼻中隔前下方黏膜干燥糜烂结痂。伴五心烦热,易疲劳,小便黄,口舌干燥感,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养阴清热,凉血止血,方用清·郑梅涧《重楼玉钥》养阴清肺汤,常用药物,生地黄20g,白茅根30g,旱莲草、麦门冬、玄参、赤芍药各15g,牡丹皮12g,薄荷、甘草各6g。伴口燥咽干引饮,心中嘈杂易饥而不欲食,舌质光剥少苔,脉细数等胃阴虚见证者,可加玉竹、石斛滋养胃阴;大便结者加何首乌、火麻仁之类润肠通便。

阴虚鼻衄,头晕眼花,耳鸣耳聋,健忘失眠,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乃肝肾亏损,用知柏地黄汤加减,常用药物,熟地黄30g,淮山药20g,山茱萸、牡丹皮各12g,泽泻、茯苓、白及、知母各10g,旱莲草、仙鹤草各15g,黄柏6g,阿胶10g(烊化)。待止衄后,再以滋肾壮水之剂调理。

证属脾虚肺燥者,尤多见于小儿。鼻衄量少时作,鼻腔多见有干燥性鼻炎体征。伴纳差,倦怠乏力,面色或萎黄不华,舌淡红,苔薄,脉缓弱。治宜益气健脾,清肺止衄。可用宋·朱佐《类编朱氏集验方》止衄散,常用药物,黄芪10g,白术8g,赤茯苓8g,赤芍药8g,当归5g,黄芩、桑白皮各6g,白茅根20g,神曲6g,陈皮6g,甘草5g。

证属脾虚统血失司,鼻衄常发,难以骤止,伴面色不华,少气懒言,神疲倦怠,夜寐不宁,心悸怔忡,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缓弱。治宜健脾益气,摄血止衄。方用归脾汤,常用药物,黄芪30g,党参15g(或红参6g),白术、茯苓各12g,炙甘草6g,龙眼肉12g,酸枣仁10~20g,木香6g,当归10g,远志6g,阿胶10g(烊化),白及10g。

证属阳虚失摄,血液走泄者,鼻衄难以骤止,伴神疲乏力,肢凉畏寒,手足不温,小便清,舌质淡嫩,苔白,脉沉弱。治宜温阳摄血止衄。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减,常用药物,附片6g,党参15g,白术12g,炮姜炭6g,炙甘草10g。反复衄血,或已贫血者,加阿胶10g(烊化)。待止衄后,再以益气健脾之剂调理。

验方

桑白皮饮

组成:桑白皮10g 麦门冬20g 白茅根30g 赤芍药15g 牡丹皮12g 地骨皮10g 黄芩10g 木通6g 甘草6g

功能主治:清热泻肺,凉血止血。治鼻衄。

方解:方中桑白皮、黄芩以清火源;地骨皮、赤芍药、牡丹皮凉血行血,止血之妄行;白茅根凉血,乃止血要药;麦门冬养阴生津,以除燥热;甘草入诸经以清火邪,木通行经导下,以利上窍。

临证加减:若见鼻腔干燥、灼热感,小便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胖,苔黄,脉缓有力或滑等肺胃郁热证者,酌加葛根、知母、大黄之类;兼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舌质偏红,脉弦等肝胆郁热证者,加生地黄、牛膝、栀子、石决明、夏枯草之类;兼见鼻黏膜干红少津不润,舌质红少津或有裂纹,脉细数等阴虚燥热之证者,酌加生地黄、玄参、火麻仁之类;兼见纳差,乏力,面色不华,舌淡,脉细,寸脉浮,属脾虚肺热(燥)之证,酌加黄芪、白术、神曲、麦芽、陈皮之类,去赤芍药、牡丹皮。

我们曾报道用桑白皮饮治疗鼻衄64例,其中男40例,女24例。3~7岁10例,8~20岁13例,21~40岁24例,41~50岁11例,51~65岁6例。鼻中隔前下方出血者55例,下鼻甲前端出血者5例,鼻中隔中段出血者4例。偶发出血者8例,反复出血者56例。病程在5天以内者8例,1年以内者15例,5年以内者28例,10年以内者8例,10年以上者5例。先用生大黄研粉吹于出血部位,使之立即止血,然后内服桑白皮饮,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4~5剂为一疗程。结果,痊愈(两年内未再发出血)53例;显效(治疗后半年内有复发,再次治疗后疗效巩固者)11例。治疗时间多为2~3疗程。

桑白皮止衄汤

组成:桑白皮10g 白菊花10g 黄芩10g 薄荷6g 生地黄20g 赤芍药15g 牡丹皮12g 酒大黄6g(泡服) 田三七粉2g(兑服) 仙鹤草15g

功能主治:清肺凉血,化瘀止血。治疗鼻衄属肺经郁热者。

方解:方中桑白皮、菊花、黄芩、薄荷、酒大黄清肺胃之热;生地黄、赤芍药、牡丹皮凉血止血;田三七、仙鹤草化瘀止血。

大黄散

组成:生大黄

制用法:研粉,用喷粉器吹于咽部红肿处,或吹至鼻腔出血、糜烂处,或吞服1~2g/次(配入方中)。

功能主治:泻火解毒,收敛止血。主要用于咽喉红肿疼痛,鼻出血,吞服则用于腑热便秘或血热妄行者。

医案(二则)

例1

熊某某,男,43岁,干部。1981年7月14日初诊:诉于7月10日上午偶发左侧鼻衄,量多如涌,遂往某省级医院治疗,已用安络血、6-氨基己酸、维生素K4等治疗,并用前鼻孔填塞法已96小时,曾三次拔出填塞物均因出血不止而失败。现无其他不适,唯口咽略感干燥。平时嗜烟酒,胃口好,喜凉饮,大便偏干。

检查:舌质红胖,舌中心苔黄略厚,脉缓有力。拔出填塞物后,见鼻中隔中段轻微左偏,黏膜色红,偏曲处有一出血点,血出如涌。

治疗:立即以生大黄粉吹入出血处,约50秒钟血止,按肺胃郁热处方:黄芩、地骨皮、赤芍药、牡丹皮、知母各10g,葛根、麦门冬、桑白皮、白茅根各15g、木通、甘草各6g,大黄5g(泡服)。嘱忌烟酒辛辣,每天来门诊续吹大黄粉一次,随身带消毒棉球以备急用。仅服药四剂,未再发。

例2

余某某,女,19岁。8月2日初诊。近三天鼻中出血4次,量不很多,无先兆。大便调,无鼻干燥感。食纳一般,月经正常。

检查:鼻中隔左偏,左鼻腔中隔前下方有出血点并结血痂。舌淡红,微暗,有瘀点,脉弦细。诊断为鼻中隔偏曲、鼻衄。证属气虚夹瘀。

治疗:拟益气活血止衄,以止衄散加减:黄芪20g,赤芍药、生地黄各15g,阿胶10g(烊化兑服),白茅根、丹参各20g,当归、白术、川芎、陈皮、木通各10g。水煎服,每天一剂,分二次服,连服七剂,一直未再出血。

标签: # 郁热 # 赤芍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