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挽歌|李鸿章的最后岁月
李鸿章
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 01 ·
庚子国难 朝廷崩溃
1900年,慈禧太后发布诏书对西方11个国家宣战,亘古未有。但是老太后倚重的所谓义和团很快就被八国联军打败,暴民式的农民起义在帝国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军队面前不堪一击,朝廷的正规军队虽然英勇抵抗,但双方实力差距太大,依然迅速遭到了失败。
慈禧太后仓皇带着不受他待见的光绪皇帝化装逃往西安,这是她第二次被外国人赶出皇宫。
在路上,老太后想起了李鸿章,只有他,只有他才能挽救大清王朝,只有李鸿章才能让这个国家免于灭亡。
“每当满清把这个巨大的帝国带到毁灭的边缘,他们唯一必须启用的人就是李鸿章。”
八国联军逼近北京时,朝廷连忙下诏,将李鸿章由两广总督重新调任为大清国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职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李鸿章对马关的前车之鉴牢记在心,那颗在马关挨的子弹仍然留在眼眶里,被国人人人侮辱的骂声言犹在耳。
但是仓皇逃跑的老太后可不管李鸿章乐意不乐意,慈禧的一纸任命是:“着李鸿章为全权大臣。”
李鸿章接到电报之后的第一反应是痛哭流涕,他说道:“聂士成既然身死,马玉昆等几支部队又被洋人打散,局面已经不可收拾。”
李鸿章哭的是战争再一次让自己的国家沉入深渊,而这次比甲午战争战败来得更加凶险。
· 02 ·
李二先生是汉奸
1900年7月17日,李鸿章在广州乘船北上,送行的南海知县裴景福问他有何办法可让国家少受损失,李鸿章感叹道:“不能预料!只有尽力周旋,也还不知道能够议和吗?我还能有几年可活的?不过是当一日和尚撞一日钟,钟不鸣,和尚亦死矣!”
这一年,李鸿章77岁,也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年。他在悲伤失落中踏上了北上的航程,龙潭虎穴、满堂鹰犬,还是靠这一个行将老矣的老者去闯。
10月11日,李鸿章到达北京,这时的北京已经几乎沦为焦土,洋人纵兵抢掠小民,俄军日军当街抢劫、强奸无恶不作。中华帝国最为神圣的都城,最为繁华的京师倒像是群魔乱舞的人间炼狱。
更为屈辱的是,李鸿章被告知,除了李鸿章本人居住的贤良寺和另一位议和大臣庆亲王奕匡的府邸仍然归清朝管辖之外,整个北京的主权不再属于大清,各国军队在占领这座古老的城池。
这根本不是所谓的议和或者谈判,倒是羊入虎口,鱼肉和刀俎谈判。
11月初,联军照会李鸿章和庆亲王,联军提出了谈判的六项基本原则,首先大清必须先满足这些“原则”才有得可谈。
所谓的六项原则是:
惩办祸首;
禁止军火输入中国;
索取赔款;
使馆驻扎卫兵;
拆毁大沽炮台;
天津至大沽间驻扎洋兵,保障大沽与北京之间的交通安全自由。
惩办祸首,谁是祸首?是太后要打的。但这是践踏中国内政。索取赔款,这是压榨中国人民。拆毁大沽口炮台和在天津至大沽口驻兵,这是要中国放弃一切对自己都城的保卫,以后只能束手就擒。
李鸿章拿到这所谓的六项原则,气得直接生病了。他说出了“列强各国如同互狼群一般”的话,他意识到凭自己根本无法结束这场空前的灾难。
虚弱的不只是李鸿章的身体,还有这个满目疮痍、落后愚昧的老国家。
躲避在西安的慈禧太后啃着肉夹馍,吹着黄土高原的风沙苦苦等待着李鸿章的好消息。
但是哪里又有什么好消息可言?是慈禧太后一手导演了这场义和团动乱,是大清国招致了这场巨大的灾难。
但是当李鸿章费尽心机在联军面前维护住了慈禧太后的权威时,老太后已经满意了。剩下的就是洋人要多少东西了。
但是,日复一日的谈判、辩驳,让本来已经生病的李鸿章病情更加严重,他的对手们都是年富力强的军人或是外交官,而他只能靠自己,只能尽力减少损失,只能尽量折冲樽俎。
八国联军谈判靠的是实力,李鸿章只能靠红口白牙和辩驳。
终于,李鸿章病倒了,在拜会英国德国公使回去的路上,李鸿章感染了风寒终于病倒了。
眼看着,大清的全权代表病倒了,联军坐不住了,他们担心李鸿章一旦真的彻底病倒,不在负责谈判,那整个大清找不出来第二个像李鸿章一样能和他们谈判的人。
于是,联军代表们在互相妥协之后提出了一个旨在“中国财力兵力”的“议和大纲”终于出笼。
李鸿章拿到这份几乎相当于彻底榨干中国国力的合约之后,便开始再次拖着病体和洋人周旋。洋人们张口想要10亿两银子,这是绝不可能办到的事情。李鸿章又想方设法在列强之间寻找空隙,利用各国之间都想独占中国的矛盾心理,和各国公使谈判接触,力求降低中国人的损失。
李鸿章在奔走呼喊时,得到消息的朝廷重臣们联名上书,声称绝不能在这份议和大纲上签字,尤其以号称清流的张之洞为首。李鸿章非常恼怒,他比谁都清楚,八国联军在京城就驻扎雄兵数万,张之洞倒是可以隔岸观火,但是若是再次引发战争,黄河以北便立刻会陷入无休止的战乱,甚至列强各国会群起而瓜分中国。
不是只有人人喊打,高喊爱国才是真的爱国者。
慈禧太后心里明白自己有几斤几两,在看到西方人并没有要求她下台时她就已经满足了,至于赔款什么的,她并不挂怀。太后给李鸿章回电:“敬念宗庙社稷,关系至重,不得不委曲求全。”
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和庆亲王代表大清国在“议和大纲”上签字。国人即刻指责道:“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 03 ·
李鸿章的最后岁月
1901年,李鸿章78岁,这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
李鸿章和庆王爱新觉罗·奕劻出席《辛丑条约》签字仪式,庆王作为当时中国的最高代表,按理说应该他来签字。庆王正准备签字,老人说了一句:“天下最难写的字,就是自己的名字。你以后的路还长,这卖国条约,还是让老臣来签吧。”李鸿章接过庆王手中的笔,将“李鸿章”三个字签成“肃”字的模样,这也是他最后一次签字。签完条约后,李鸿章气血上涌,吐血不止,两个月后,病情急转直下。
八国联军进京之后,慈禧和众大臣逃离京城,全大清能主事的就只剩下一个病床上的李鸿章。
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的病床前,几个俄国公使前来,逼迫他在俄占中国东北的条约上签字,此时的李鸿章已是时日无多。但俄国人态度蛮横,强迫他立即签字。签完字后,李鸿章口吐鲜血,气数已尽。
李鸿章的一生,他自己曾这样概括:“予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遭遇不为不幸。”
就仕途名位而言,李鸿章是幸运的。时危始识不世才,他抓住了时代提供给他的所有机会,青云直上九重霄。然而,这时世的艰难困顿,既是他一切荣耀的来处,也是他一切屈辱的源出。
清廷给李鸿章的谥号是文忠两字,李鸿章一生,书生点兵,创办淮军协助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剿灭捻军之乱,之后一手策动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他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才之一,但是战争的失败,他经手的不平等条约让大多数国人对他戟指怒骂,甚至在死后多年还被人挖出尸体。
倒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敌人伊藤博文给了他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李鸿章扶大厦之将倾,耗尽心血为迟暮之帝国,小有中兴却难逃历史洪流。 时局惟艰,干戈未息。滔滔历史,每个人不过是沧海一粟,所有的反抗总是无力,所有的尊严,也不过是对自己的嘲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