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慢慢谈
在网上看到有一本书,叫做中医慢慢教,是个台湾人写的,网名叫JT叔叔,似乎是个执业医生。名字很好,我也想谈下一些关于中医我自己的看法和学到的知识,但我不是医生,没有资格去教谁,所以这系列文章就叫-中医慢慢谈。
中医一般认为是指中国的传统医学,当然这不包括少数民族像蒙、回、苗之类的局部传统医学。像日本所称呼的汉医,就是中医。不过它这个汉不是汉民族的意思,是汉朝的意思。因为它们专学汉朝时候的中医。韩国称呼的是东医,也是中医,大约也是汉唐时期的,它们有部书叫《东医宝鉴》,就是当时中医知识的汇总(抄袭)。
从历史上讲,中医是个新词,在西方医学发展起来进入中国后,才出现这个词,之前一般称作国医。在这之前生病看国医,对中国人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一般来讲,中医分三大块,汤药、针灸和正骨按摩。本系列讲的只有汤药,因为后二者我不熟悉,其实就是不懂,外行。
中医本质上是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相对应。医学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技术,是拿效果说话的。效果不行会有被淘汰的危险。这也是目前世界各民族地区的传统医学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
应该说,现代医学的崛起和进步是符合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和逻辑的,传统医学由于指导思想和技术工具的落后,有先天的不足。一般都只是就地取材,对少数植物动物性药材的直观的、零星的经验。比如解蛇毒药、催吐药、止血药、开窍药、解酒药等。这是世界一般传统医学的现实。
中医不是这样的。中医天才般的更系统。
因为中医有《伤寒杂病论》。
它讲的是什么呢,名字已经说明了,伤寒和杂病。伤寒是什么意思呢,内经上说,“夫今伤寒皆热病之类”。就是说,伤寒就是发热的病。杂病就是除了发热之外的病,这个说得比较笼统,等于什么都没说,它类似“鸡旁边是鸭,鸭旁边是鸡”这种说法,不能用作定义,但是在具体讲这些病的时候,它是有具体的症状表现的,并不难理解。到时具体问题具体细说。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这个人历史有记载的,但是并不多。其基本可以认为和刘备生卒年差不多。这是他的时代。书上序文说它做过长沙的牧,类似于现在的省长,是很大的官。但胡天雄仔细考证过,当时这个时间段内,长沙并没有叫做张仲景的牧。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本书上讲的东西是否经得起临床的考验。历史上对张仲景的评价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是越往后评价越高的。
这本书,张仲景说它是博采众方,就是东抄抄西抄抄,从现有的资料看,伤寒书上的许多方子在另一本书上出现过,这本书叫 辅行决脏腑辨证法要。据说是陶弘景写的。
此外,伤寒杂病论这本书有一个桂林版本的,它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黄竹斋为契机进入医学界的视野,它对一般流传的版本是个很重要的补充。主要有两点,一个是对后世温病所说的热入营血,米伯让说肾虚型发热,内经上说“冬不藏经,春不病温”,进行针对性处理,用地黄芍药丹皮来治发热,桂林版上有这一系列的方剂,足以补通行版之不足,彰显当时的经方水平。二是治湿,以石膏茯苓白术枳实汤为基本方加减。也足见当时经方的水平。
应该说桂林版的伤寒在两千年过程中的湮灭隐秘,不为人知,是影响了中医医学界对医学的认识水平,这是十分可惜的
中医一般认为是指中国的传统医学,当然这不包括少数民族像蒙、回、苗之类的局部传统医学。像日本所称呼的汉医,就是中医。不过它这个汉不是汉民族的意思,是汉朝的意思。因为它们专学汉朝时候的中医。韩国称呼的是东医,也是中医,大约也是汉唐时期的,它们有部书叫《东医宝鉴》,就是当时中医知识的汇总(抄袭)。
从历史上讲,中医是个新词,在西方医学发展起来进入中国后,才出现这个词,之前一般称作国医。在这之前生病看国医,对中国人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一般来讲,中医分三大块,汤药、针灸和正骨按摩。本系列讲的只有汤药,因为后二者我不熟悉,其实就是不懂,外行。
中医本质上是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相对应。医学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技术,是拿效果说话的。效果不行会有被淘汰的危险。这也是目前世界各民族地区的传统医学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
应该说,现代医学的崛起和进步是符合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和逻辑的,传统医学由于指导思想和技术工具的落后,有先天的不足。一般都只是就地取材,对少数植物动物性药材的直观的、零星的经验。比如解蛇毒药、催吐药、止血药、开窍药、解酒药等。这是世界一般传统医学的现实。
中医不是这样的。中医天才般的更系统。
因为中医有《伤寒杂病论》。
它讲的是什么呢,名字已经说明了,伤寒和杂病。伤寒是什么意思呢,内经上说,“夫今伤寒皆热病之类”。就是说,伤寒就是发热的病。杂病就是除了发热之外的病,这个说得比较笼统,等于什么都没说,它类似“鸡旁边是鸭,鸭旁边是鸡”这种说法,不能用作定义,但是在具体讲这些病的时候,它是有具体的症状表现的,并不难理解。到时具体问题具体细说。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这个人历史有记载的,但是并不多。其基本可以认为和刘备生卒年差不多。这是他的时代。书上序文说它做过长沙的牧,类似于现在的省长,是很大的官。但胡天雄仔细考证过,当时这个时间段内,长沙并没有叫做张仲景的牧。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本书上讲的东西是否经得起临床的考验。历史上对张仲景的评价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是越往后评价越高的。
这本书,张仲景说它是博采众方,就是东抄抄西抄抄,从现有的资料看,伤寒书上的许多方子在另一本书上出现过,这本书叫 辅行决脏腑辨证法要。据说是陶弘景写的。
此外,伤寒杂病论这本书有一个桂林版本的,它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黄竹斋为契机进入医学界的视野,它对一般流传的版本是个很重要的补充。主要有两点,一个是对后世温病所说的热入营血,米伯让说肾虚型发热,内经上说“冬不藏经,春不病温”,进行针对性处理,用地黄芍药丹皮来治发热,桂林版上有这一系列的方剂,足以补通行版之不足,彰显当时的经方水平。二是治湿,以石膏茯苓白术枳实汤为基本方加减。也足见当时经方的水平。
应该说桂林版的伤寒在两千年过程中的湮灭隐秘,不为人知,是影响了中医医学界对医学的认识水平,这是十分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