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和欣赏书法

01-09 生活常识 投稿:懵智
如何理解和欣赏书法

——胡抗美

胡抗美先生

胡抗美,1952年生于湖北襄阳,号鹿门山人、得天庐。第六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青少年工作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

理解和欣赏中国书法的前提是,书法已经独立为一个艺术门类。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对书法的理解才准确到位,对书法的欣赏才能进入书法的本体,才是真正的艺术欣赏。书法独立为一个艺术门类是书法的地位和功能所决定的。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的国粹与瑰宝,是中国的最高艺术,是中国美学的基础。书法进入新时期,它以艺术的身份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时代,服务于人民,它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实,书法是艺术,几千年来几乎没有质疑过,但社会发展到上个世纪初,却有人坚持认为书法不是艺术,因此到了建国初期,国家先后成立了美术家协会、音乐家协会、舞蹈协会等,可是,中国书法却没有成立书法家协会。这可能与1933年4月29日朱自清日记所记录的内容有关,日记说:“晚赴梁宗岱宴……振铎在席上力说书法非艺术,众皆不谓然”。我们首先来弄清朱自清日记中涉及到人员的身份:梁宗岱毕业于岭南大学,就读于日内瓦大学、巴黎大学、柏林大学,是一个翻译家、教育家;振铎即郑振铎,解放后担任文化部副部长,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同时,也是杰出的美术评论家。郑振铎在纪念朱自清的一篇文章中说到,这天参加宴会的共有12人,对于“书法非艺术”的说法,其中有9人反对,除郑振铎本人外,还有一个半人赞成,这个“半人”就是朱自清。朱自清说:“我算是半个赞成的吧。'说起来,字的确是不应该成为美术。不过,中国的书法,也有他长久的传统的历史。所以,我只赞成一半。”朱自清这段话很有意味,他说“字的确是不应该成为美术,”非常有见地,意思说,仅仅写字,是不应该成为美术的。另一个赞成书法非艺术的是冯友兰。冯友兰在这个宴席上到底怎么赞成郑振铎观点,我们尚没查到具体资料,但是,冯友兰认为书法是艺术的观点,我倒查到了,我将在下文中陈述。“书法不是艺术”的观念在郑振铎头脑里是根深蒂固的,力说“书法非艺术”过去16年之后,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他,依然坚持书法不是艺术的观点,并在建国初期再次引起一场激烈的争论。当时他坚持反对成立书法家协会,更不认为书法具有专业性。这场争论的官司一直打到那里,毛泽东主席说,我们多一门艺术,又有什么不好呢?多一门艺术比 少一门艺术好。郑振铎在回忆朱自清日记中记载的那场争论时说:“临走的时候,有一位朋友还说,他要编一部《中国艺术史》,一定要把中国书法一部门放进去。我说,如果把‘书’也和‘画’同样的并列在艺术史里,那么,这部艺术史一定不成其为艺术史的。”由此可知郑振铎认为书法不是艺术的观点,是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因为西方艺术史没有把中国书法列入艺术的行列,所以他认为“书法不是艺术”。朱光潜曾有过这样的分析: “书法在中国向来自成艺术,和图画有同等的身份,近来有人怀疑它(书法)是否可以列于艺术,这般人大概是看到西方艺术史中向来不留位置给书法,所以觉得中国人看重书法有些离奇。其实书法可列于艺术,是无可置疑的。”我们如果把朱光潜的这段话和英国美学家鲍桑魁在《美学史》前言中的一段话联系起来思考是很有意思的。鲍桑魁说:“许多读者也许会抱怨本书几乎完全没有直接提到东方艺术,不论是古代世界的东方艺术也好,还是近代中国和日本的东方艺术也好……我虽然不否认它的美,但我认为这是另外一种东西,完全不能把它放到欧洲的美感自相连贯的历史中来。如果有哪位高手能够按照美学理论对这种艺术加以研究,那对近代的思辨一定会有可喜的帮助。”鲍桑魁说这话时是1892年之后,离梁宗岱那次晚宴不远,这种认识势必会影响到当时中国西学东渐的文化人。朱光潜在1933年曾指出:“近代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有些‘言必称希腊’的人,大概因为希腊没有汉字书法艺术,便不承认中国书法有艺术性质。”我想,朱光潜的话是有针对性的,即使不是专门针对郑振铎,至少郑振铎也在针对所指的范围之列。郑振铎说:“大家提出了许多意见。有的说,艺术是有个性的;中国字有个性,所以是艺术。又有的说,中国字有组织,有变化,极富于美术的标准。我却极力的反对着他们的主张。我说,中国字有个性,难道别国的字便表现不出个性了么?要说写得美,那末,梵文和蒙古文写得也是十分匀美的。”的确如此,各国文字都有自己的个性和自己的美,但中国用毛笔写汉字,这种“写”还要经过书法美的教育,这种“写”,创作的是中国艺术和中国精神,其中包括审美观、艺术观、价值观等,所传承的是这些世界观下的人文精神与艺术审美。

以上的故事已成往事,书法独立为一个艺术门类,无论你承认还是不承认,认识或不认识,已经成为事实,其表现:

一是1981年成立了中国书法家协会,这是书法艺术身份的国家认定。二是有近百所高等院校开设了中国书法专业,如今书法课已经进入了中小学课堂。三是书法家的待遇不断提高,有的因书法成绩突出而农转非、工转干,有的成为津贴享受者,有的成为参政议政的代表者。书协主席担任文联副主席,成为、,甚至成为党代表。四是书法作品作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在国内,书法悬挂于办公室、书房、楼堂馆所等,作为中国艺术的一种符号,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五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书法转化为商品,进入市场,丰富了文化市场,满足了人民的文化精神需求。这些都是正确理解书法应当看到的。

胡抗美先生作品 10米*2米4

下面,就书法欣赏问题,与各位分享我的一些想法和体会。

我认为,艺术欣赏的方法决定欣赏的深度。比如欣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假设把“春江”作为一个词组,那么“春”是修饰“江水”的,意思是指春天的江水;“花月夜”作为一个词组,“花月”都是修饰“夜”的,“花月”都是陪衬,突出的是“夜”晚。如果用这种方法去欣赏,其意境一定会受到影响。如果换一种欣赏思路,把春、江、花、月、夜都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它们都是我们的欣赏对象,那么感觉便丰富起来,欣赏的不仅是春、江、花、月和夜,而且这五种东西也可互相欣赏。张若虚的诗本来是讲春、江、花、月、夜的,可是当他突出月亮时却说,“月照花林皆似霰”,花不见了,不是一朵花,一枝花不见了,而是整个花林都不见了;“空里流霜不觉飞”,初春的夜晚明明存在着落霜的,他也说不见了;“汀上白沙看不见”,大片的沙洲他也认为不存在了。这使我们想起了张怀瓘的“惟见神采,不见字形”。白纸黑字的字形明明存在,可是人们在欣赏书法时却只见神采,不见字形。张若虚为了阐发人们对月光的感动,他用月光代替了花林,用月光将春天那层薄薄的白霜过滤掉了,用月光统一了沙滩,或者说花林、霜、沙滩这些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都溶化到月光的意境,月光的记忆,月光的传说当中去了。书法也是这样,为什么不见字形?因为字形参与到神采的创造中去了。人们所感动的是点画与点画,结体与结体之间的关系,人们的欣赏由视觉转入到心理层面,这就是书法的魅力所在,就是在书法欣赏中得到的享受——存在的东西不觉得存在,只有这样,“存在”的东西才有艺术与美学本质的探讨。其实《兰亭序》的核心问题也正在此,就是人生观的问题。死生都在人的身上存在,可很少有人觉得死亡就在我们身上,如果有这样的人,那一定进入到老庄的境界了,也具有欣赏的价值了。

因此,对于书法艺术的欣赏,我提出“五个转换期”的思考,与大家共同进行讨论。

一是书法艺术的欣赏方式已经进入从阅读到观看的转换期。古人书法与实用结合在一起,即是实用的,阅读当然是第一位。今天的书法大多数都是专门进行的书法创作,目的是悬挂或展示,即是展示,观看当然是第一位的。实用就是写文章,写诗词,写信等,作者的注意力主要在遣词造句上;专门进行书法创作,如参展、用于他人收藏或赠送朋友等,作者的注意力主要在艺术创造上,突出的是美的感受。这种美的感受是通过观看得到的,而不是阅读出来的。既然是两种欣赏方式的转换期,说明这两种方式都同时存在,所不同的是,先看后读。

二是书法艺术欣赏的顺序已经进入从点画、结体入手到从章法入手的转换期。古人欣赏书法一般从小到大,即先看用笔,再看点画结体,最后到章法。这是因为古代的作品大都比较小,虽然宋代以后作品逐步变得大了起来,但无论如何也比不上今天的宏大,而且古代作品变大后,书家章法意识也没有今人这么强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思维方式的改变,书法的发展从中获得了动力。书家在创作时首先考虑的是作品的整体效果,从大处着眼,强调章法的周到与和谐。因此欣赏书法首先看章法,然后再看结体、点画和用笔。章法离人们心灵最近,章法也直接反映时代精神。

自作词《卜算子》 87×40cm 2014年

三是书法的细节欣赏已经进入从看用笔、点画精道到看对比关系丰富的转换期。细节决定作品的格调。但什么是细节,认识上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看用笔的细微之处,看结体的布局,而今天看方与圆、正与侧、快与慢、收与放、开与合、疏与密、断与续、枯与湿等诸多元素的对比,对比关系越丰富、越和谐,内涵越深刻,细节越感人。过去的细节是精道,今天的细节是对比关系。

四是书法的欣赏已经进入从单纯看笔墨表现到同时看空白表现的转换期。其实从色彩角度讲,书法有黑白两部分组成,可是长期以来,人们看黑的多,看白的少,白的甚至不看。作品中的白,尤如城市中的绿地、公园和水面,一个城市如果没有“白”,设想这个城市怎么生活?书法也一样,没有白就没有书法,书法的白,有形,有义,有情,能说话,会呼吸,白是音乐中的休止符,是佛家的空,道家的无。

五是书法的理论建构已经进入从经验比拟型到理性思辨型的转换期。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可我们的书法理论还停留在文言文阶段,停留在形象比喻的世界里,比如屋漏痕、锥画沙、折钗股、印印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若山水,若日月等,不仅外国人费解,就是中国人理解起来也很困难。那么,书法要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书法要走出国门,完善书法的理论建构,进行理论思辩已经迫在眉睫,而且已经看到不少这方面优秀的理论文章。

标签: # 书法 # 艺术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