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升级的大时代,你是否在狂喜中被收割
![消费升级的大时代,你是否在狂喜中被收割](https://pic1.boleren.cn/img/消费升级的大时代,你是否在.jpg)
消费升级?
来自米宅米宅
近两天,一条条喜讯传遍全网。
“个税起征点要提高!”
“流量资费降30%!”
“重点景点门票降价!”
“降汽车、部分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
普通群众喜大普奔,消费升级的利好接二连三,金灿灿的好日子就在眼前啊。
我觉得大家都需要稳定一下情绪,慢慢领会一下政策,就更全面,更对路。
1
什么是政策?
政策就是因为“理想美好,现实骨感”,而不得不进行的“调整”。以调整积累时间产生变量,以变量带动存量,来改变现状,使之趋向理想。
这一条接一条的利好,一个“提高”三个“降低”,就是在调整现有的规则,用以改变现状——个税起点偏低,使得群众手里的钱少了一点;流量资费偏高,使得群众手里的钱又少了一点;景点门票太贵,使得群众游不起;进口消费品关税偏高,使得消费能力削弱了。
那么,上峰看来的“理想”状态是什么?
群众手里的钱多一点,消费的门槛低一点。
然后呢?大家抓紧买买买,赶紧hi起来吧!
有人哈哈大笑,流量资费一个月才几个钱,降30%也是毛毛雨;景点门票一年也不去几趟,便宜了也是有限!至于进口汽车和消费品,更是呵呵。
人类都好占便宜,所以价格的调整才能带来销售和预期变化。美帝什么的看着高大上,一到“黑色星期五”的超级折扣日,人民群众一样能把商场大门给你怼翻之后,冲进去扫货扫得打起来。
中国群众最朴实,在多年的短缺经济之后,“占便宜”简直已经成了生物本能。
就在全国各地的重要景点涨价的狂潮中,杭州的西湖景区“逆行”搞了免费开放的政策。要晓得,每年杭州对西湖实行免费开放,意味着每年主动放弃了4000万以上的门票收入——看起来是自己砸饭碗的举措嘛。
但实际上,西湖免费就是一种以“本身免费”带动“周边消费”的模式。西湖景区免费旅游的举措,以“免费”的大旗吸引了大批原本无意的消费者,促进了杭州城市旅游在食、宿、行、游、购、娱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2002年国庆西湖景区游客接待量为200多万人次。
2016年国庆西湖景区接待游客量达到600万人次,而杭州全市共接待游客1700万人次。更重要的是,杭州走热的不仅仅是一个湖。市内其它景点、周边县市区旅游产业也出现井喷效应。2016年10月4日当天,宋城景点单日门票收入超过千万元;淳安县游客门票收入1052万元,同比上涨30.05%。
在西湖景区“免费”的带动下,杭州及周边的整个旅游产业甚至服务业都因此受益。
给你便宜让你占,占回来便宜接着往外花嘛。
2
“控投资、促消费”的局面,看清楚没?
今天普天同庆的政策里,题眼其实就在“消费”二字。
经济意义上的消费并不等同于“花钱”,因为很多时候,投资也是花钱出去。
那么,消费和投资的区别在哪里?
经济学家有甚多权威解释。我读书少,只能说自己的感受。
投资就是用现在的资源换取将来更多的资源回报;
消费就是用现在的资源换现在的爽,爽完拉倒,将来是没有什么回报的。
而为什么投资可以在将来有回报呢?本质上讲是因为投资是要生产、在创造价值的。
创造价值是好事,但是没人认账、没人消费这大把的价值,就变成问题了。
而当下的问题之一,恰好就是要控投资、去产能。
套用米公子的话,如果站在天安门上往下看,当前是处在一个严厉“去杠杆”的阶段。之所以现在这么严,是因为过去10年里三次加杠杆加得太high。
2008年,制造业和房地产企业猛加杠杆,对冲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大规模信贷为先导,力挽中国经济于全球危机的狂澜之中。这一轮过后,企业杠杆上去了。
2012年,上一轮刺激的负面影响开始凸显,地方通过银行的表外理财融资加杠杆,投资搞建设,大量城市建设“年年不一样,X年大变样”的口号就是这个阶段喊响的。这一把过后,地方杠杆上去了。
2015年,“去库存”号角吹响,地产行情狂飙突进,城镇居民开足马力加杠杆买房、房地产公司开足马力囤地。普通群众在感受了过去十年的房价变化之后,真金白银的下注“永远涨”,直接把居民部门的债务率顶了上去、把存款量挤了下来。简而言之,居民的杠杆也上去了。
至此,中国经济各部门几乎个个杠杆高企、链条紧绷——但凡有个风吹草动,企业生产链条一出状况、上下游波动一下、员工收入断一下,多米诺骨牌效应会不会起来,谁也不晓得会出多大篓子——这就是大佬们说的“系统风险”。
要预防系统风险,就得板着脸严肃的“去杠杆”。
一方面,精准控制使得想要再贷款上杠杆难度暴增;另一方面,党和人民也不希望在这个过程中真的让企业、地方和居民部门青黄不接出状况。
如果大家都开开心心买买买、吃吃吃、逛逛逛,经济流动起来,才是去产能、去杠杆真正的好时机。
所以,某种意义上讲,真正去的是“投资的杠杆”;而消费的杠杆,不仅不去,而且还多多少少开绿灯。
“房住不炒”“保障首套”,说白了就是强化住宅的消费属性,一定程度上削弱其投资属性。不是么?
3
镰刀还是韭菜,想明白没?
中枢之上的每一条政策,甚至是一条政策里的只言片语,往往都能在行业里掀起滔天大浪,让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的境遇翻天覆地——这可绝不是能“高高挂起”的事情。
2016年,北上广深发布网约车管理细则,数十个城市紧随其后发布了自己的管理办法。管理办法里大都包括人员户籍、车牌归属、车型限制几类。
而对于网约车最大的市场——北京和上海——都实施了严格 “本地户口本地牌” 的政策。就这一句话,从原则的高度直接排除了绝大部分网约车司机。
政策一定,行政的铁拳就开动起来。北京市交通执法部门很快在机场、火车站等地查处非北京户籍的司机,哪怕车辆是京牌也不行;上海落实新政,短期内迅速清理了15万辆不合规的网约车……
就在私家车接单的司机们重新“黑化”的同时,几乎已经习惯了网约车便利的白领们一夜回到解放前,只能在寒风中挥舞手臂拦车而不得,瑟瑟发抖。
同样,在今天普天同庆的重大利好政策下,作为普通人,必须学会思考,政策会带来什么变化?而我们能扮演什么角色?
政策是大企业的风向标。有了这样的“降成本”的政策导向,上游的供应商立刻就会联合起来,设计出符合政策、却也更加精妙的割韭菜方案,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
政策是中下游企业的召集令。局面已经部署了,中下游会抓住政策的红利,做大运营的规模,调整质量和结构。比如说,既然流量降了资费,那么各种更加耗流量的工具、平台、app就可以搞起来了嘛,四五线城市和村镇的快手秒拍绝对第二春啊。
政策是普通消费者的兴奋剂。减税降费一来,多收了三五斗,又省了四五厘,普通群众一开心,心绪一澎湃,一年多搞一趟的景点旅游、多下载两个付费流量app、多打赏三五个快手发布者,生活美好了许多。更重要的是,这份美好能传递,简直就是带动上下一条线啊。
然后呢?
如果在这一波政策变动里,没有占据到镰刀的位置,没有从中获利;而只是单纯的响应消费、无意识的做了韭菜,弄不好一年下来,收获的一点政策红利还抵不住消费出去的筹码呢。新一轮消费的号角吹响之后,我们究竟是赚钱赚到盆满钵满的那一号,还是在狂喜中被人一片片收割的那一种?
4
五年、十年以后的状态,假设过没?
社会经济系统是一个超级复杂巨系统,因此有着巨大的延迟效应。
前面几年的大杠杆、大投资之后,大量创造出来的产品需要消费。因此,在“控投资、去杠杆”的同时,党和人民给出了政策利好,来呼唤“大消费”——不要光抬头眺望远方,也要低头消费、为国解忧嘛。
更何况,在当今居民“去杠杆”的背景下,一二线城市里的普通土著已经没有子弹再去继续投资了;而对于初入江湖的普通年轻人,不动产投资已经远在地平线那一边了。
米筐投资主编拾叶老师曾经一针见血的指出过后面的故事。
因为写得太好,我都已经快背下来了:
大消费时代的后半部分就是汽车和轻奢生活/物品的消费。
……
当资产壁垒出现的时候,很多人是买不起房子的。就像美国一样,25位亿万富翁拥有全美国56%的财富,整个社会的财富结构是锐角金字塔。资产价格高企,绝大部分的年轻人30岁之前买房子是一件奢望的事情。
……
未来几年从三四五六七八线城镇进城的年轻人也会面临一个问题,房价太贵买不起。
但是,大都市的工资高,老家回不去啊。
得嘞,您就在这儿租房子吧。
……
买不起房子,不如趁年轻活的潇洒点啊。
Ermenegildo Zegna、COVHERlab、Ferragamo、Cartier总得有几样吧。
万科保利买不起,Mini countryman首付才十万总没问题吧,牛X点的买个SLK,首付也就一个卫生间。把妹神车,开呗!”
在这种政策利好的诱惑之下,普通群众在跟风消费升级之前,一定要冷静一下,再想想,再多想想——消费升级依然是“消费”,而不是“浪费”,不是乱交“智商税”。如果能抓住消费升级的机遇,把自己也升级一下,成长一下,岂不更美?
我就晓得一点,上面那些我都念不出来的牌子的好玩意,从刷卡结算的那一秒钟起,就在贬值;唯一我能认识的Mini,四个轮子一落地,车价就减15%。
五年之后,勇于消费升级的年轻人们,就算穿着阿玛尼的风衣、系着许首富同款的H裤腰带,到了月底,一样乖乖的给保洁的大姐缴房租——因为人家省吃俭用,做的是投资。
十年之后,家里的高档衣服鞋子包全都过气、该扔了,而保洁大姐的房子大概率的依然固若金汤。
要知道,2018年1月巴菲特接受CNBC采访时,依然在用三星翻盖手机,而不是iphoneX。
5
大多数人都会响应政策。
因为政策的红利太诱人了。
你问我兹瓷不兹瓷政策,我当然是兹瓷的啊!
我只是说,稍稍冷静一分钟。
消费要升级,但也要理性,也要使之有利于个人和家庭的持续成长。
有了成长,才有后面更美好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