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一天搞定,90 靠的就是这份重点

01-09 生活常识 投稿:白色衬衫
马原一天搞定,90 靠的就是这份重点




呕心沥血,连夜整理

大家能多多点赞分享



绪论1、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不仅包含由马克思、恩格斯建立并由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有联系中国社会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3、三个组成部分的含义及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的理论剖析;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和归宿,是马克思主义中最核心的内容。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这是马克思主义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集中概括。
5、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
批判地吸收、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
6、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1847《哲学的贫困》,1848《共产党宣言》
问世的意义: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时代问题提供了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7、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最鲜明)特征: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①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具有革命性,是人民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③科学性与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
8、马克思主义的四个特征:
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②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③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这是人们认识和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
④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的极大丰富,人类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最崇高的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第一章9、哲学是什么: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0、哲学基本问题(表述、内容)
表述: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问题
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11、对第一方面的回答(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①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②唯心主义: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12、对第二方面的回答(可知论,不可知论)
①可知论:世界史可以被认识的
②不可知论:世界是不能被认识或完全认识的
1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及回答(辩证法,形而上学)
①辨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②形而上学: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否定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与作用。
14、物质,物质范畴,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存在)
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一客观存在是我们通过感觉感知的,但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意识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统一性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存在性。物质存在于人类的意志之外,可以为意识所反映。
15、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16、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及理论意义: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马克思主义是从意识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中把握物质、规定物质的。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唯物辩证观。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1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18、运动,运动与物质的关系(1、2),静止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基本属性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不可分割→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②物质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了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静止: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但在运动过程中也有相对的静止。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它包含了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未变化的特殊状态。
19、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0、社会的物质性的主要表现:
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了一定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②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虽然有意识作为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去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1、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2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①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所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的本质力量才能得以充分的体现和确证。
②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③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人类通过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
23、为什么要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2
①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也是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②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是实践的,就是要将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24、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表现:1.2.3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它以浓缩的形式包含了所有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②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将社会生活划分为三个基本领域:物质生活领域,政治生活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而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5、规律及其根本特点
规律:揭示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的哲学范畴。根本特点:客观性
26、意识的能动作用: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其主要表现: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也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用感觉、知觉和表象来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在思维中创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来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7、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二者统一的基础。
2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29、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①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的要素都是互相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③联系具有多样性。直接\间接联系,内部\外部联系,本质\非本质联系,必然\偶然联系等。

30、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31、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2、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①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于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②新生事物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于新的条件的因素。
33、唯物辩证法体系的构成: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解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34、矛盾及其基本属性,两个基本属性之间的关系: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两个基本属性:①斗争性(对立):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②同一性(统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 一体中)、相互贯通(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二者关系: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
二者的作用:
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都得到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④矛盾双方通过斗争促进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转化和质变创造条件
⑤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35、矛盾的特殊性:
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6、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37、质,量,度;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3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2.3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准备,质变就不会发生;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引起质变;
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的、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39、辩证否定观:1.2.3.4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40、P52 第二段第二章41、实践观点和实践活动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42、主体、客体、中介系统(两个子系统)
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①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②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主客体关系: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4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
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4、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维的唯物主义反映论;②与之相反的唯心主义先验论
45、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①离开实践来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②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
4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及其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特点:①反映具有摹写性,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会以客观事物为原型,这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②反映具有创造性,这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47、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循环。
48、实践到认识的过程——第一次能动的飞跃:
认识采取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①理论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容,二者的区别是相对的,不可截然分开。
49、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条件:①②
50、认识到实践的过程——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重要。只有将已经获得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之中,通过实践的检验,正确的理论才能得以证实,错误的理论才能被发现、纠正或推翻,并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使自身得到发展,没有这个过程,对事物的认识就没有完成。
51、真理及其特点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相对性、绝对性和具体性。
真理是客观的。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同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具有一致性。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否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5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绝对性:指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是真理的客观性的具体表现。
相对性: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限的。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通过相对表现,二者也可相互转化。
53、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54、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①二者是对立的,有本质的区别
②二者是相互联系的,均是通过与对方比较而存在的
③真理的发展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④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5、真理如何会变为谬误:
①真理超过其特定的范围和条件;②忽视真理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或联系。
56、实践为什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①从真理的本质看,检验真理即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必须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而将二者联系起来的桥梁便是社会实践;
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这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第三章57、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对立的观点:唯物史观、唯心史观
58、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制约和影响)
59、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
①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一切人类活动的首要前提
②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全部社会活动
③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60、社会意识: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6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存在时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换的产物,社会生活决定了社会意识
③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6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6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64、生产力的基本要素(3):劳动资料(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体力、脑力,不是所有人都是劳动者),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65、生产关系(狭义,广义;分类;与生产力的关系)
狭义: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体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分类:按生产资料所有制(在诸多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分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66、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四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
6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极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68、上述规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P105
69、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者的关系
经济基础: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政治上层建筑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其核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70、二者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
71、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两对)
这两对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发展。
72、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73、科学,技术,科学技术革命
科学: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
技术:指生产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74、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①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
②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创造人本身,并通过一定的创造物使人的本质力量得以确证
③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75、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的原则:
①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
②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来考察
③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去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性质
76、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
77、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第四章78、资本主义萌芽(时间、地点、途径)
14世纪末15世纪初;地中海沿岸城市;由小商品经济分化和商人、高利贷者转化
79、资本原始积累及其途径(2)
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途径: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80、商品经济及其产生的历史条件(2)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81、商品及其二因素
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二因素: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和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82、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和抽象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83、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因素:不是商品生产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84、货币的五大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最基本),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85、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
价值规律: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实践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作用: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个生产部门自检的分配比例
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86、价值规律的消极后果
①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②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积累大量财富,不利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
③自发地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87、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88、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伟基础的经济制度
89、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2)
劳动力: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条件:①劳动者是自由人,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②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90、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②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这是劳动者价值的源泉,并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
91、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9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①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②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93、资本(不变,可变)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94、剩余价值及其唯一来源
剩余价值:雇佣工人所创造的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唯一源泉: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
95、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①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日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
②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和劳动强度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96、相对剩余价值:当生活资料以及有关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减少,而生产剩余价值的剩余劳动时间则会相对延长,这种变化所产生的价值即相对剩余价值。
97、资本积累及其意义
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98、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①购买阶段: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购买阶段
②生产阶段: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
③售卖阶段: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
99、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的基本前提条件:【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①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
②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继起
100、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关键因素:资本周转的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101、资本主义工资: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10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103、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和实质:生产过剩
10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
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②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状态之间的矛盾。
105、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高涨第五章106、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
107、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
108、垄断及其产生原因、表现形式
垄断: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控制。
产生原因:①生产集中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②企业规模巨大,形成竞争的限制;③激励竞争给竞争各方造成重大损失,为避免两败俱伤,竞争的企业间达成妥协。
表现形式:一定的垄断组织形式,如国际卡特尔
109、为什么“垄断在自由竞争中形成,但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更加复杂激烈”:
①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②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巩固垄断地位
③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所有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110、金融资本,金融寡头
金融资本: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金融寡头: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集团。
111、垄断利润及其来源
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来源:①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
②通过垄断高价、低价来控制市场,从而获得其他非垄断企业的利润;
③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所获取的国外利润;
④通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将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利润
1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主要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主要形式:①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②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的企业;③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④国家的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113、垄断资本主义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形式:
①借贷资本输出:资本主义国家的、银行、企业把资本贷给其他国家的银行企业;
②生产资本输出:在国外直接投资,独立创办企业;
③商品资本输出: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
①②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居主导地位,③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居主导
114、国际垄断同盟(早期,当代)
早期:国际卡特尔
当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115、从事国际经济协调,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国际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
116、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动因、消极后果
117、当代资本主义:二战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发生的新变化: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居主导地位;
②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③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④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⑤政治制度的变化
118、发生新变化的原因以及新变化的实质
原因:
①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新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新变化的重要力量;
③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④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变化的实质:
①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②新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改变。以上内容均转自去年13级考马原时人人网转的复习资料。13级回忆1.选择题总体不是很难,对课本内容有印象的基本能选出来;2.重点说多选题,有些知识点看似要考简答题,结果去年好多都出在了多选题里;3.分要点的知识点不一定考简答,更多考多选!4.分要点的知识点不一定考简答,更多考多选!5.分要点的知识点不一定考简答,更多考多选!(重要的事情说三遍!)6.大题每年就看老师心情出啦,论述题一定要多写!多写!祝14级马原高分通过
标签: # 物质 # 事物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