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孩子变成祸害

01-09 生活常识 投稿:何必去打扰
别把孩子变成祸害





70、80、90这些年代长大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质,就是童年的匮乏。


匮乏于物质,也匮乏于爱。


于是,出于补偿心理,在我们为人父母后,本能地会在孩子身上不断给予,毫不节制,以满足我们求而不得的丰盛感。


他缺的,无条件给。


他不缺的,储备在那里,准备日后给。


他的优点,被放大,反复鼓励。


他的错误,被忽略,或者被轻描淡写地说一声就过去了。


这样教育下的孩子,确实会有满满的安全感,不匮乏,不恐惧,内心“吃饱”了,也会更有勇气去冒险和挑战。


说起来,似乎百利而无一害。


其实不是的。


孩子对世界是未知的。他从落地开始,就靠不断的试错,来知是非,懂边界,了解规则。


如果家长以自由之名,施放纵之实,就会催生一个接一个的“熊孩子”。

 

写到这里,必须停一下。


因为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严苛,很怕此文被一些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读者,理解成必须对孩子要进行“严厉教育”、“打骂教育”、“匮乏教育”、“延迟满足教育”、“挫折教育”……


不。


首先申明,我不提倡任何打压和控制。


我只提倡在爱与自由的基础上,平等而温和地,以非暴力的手段,对孩子进行理性启蒙。



举三对家长为例。


同样一件事,家长不同的应对方式,可能就会培养出一个不同的孩子。


这是一个常见的生活场景:


家长带孩子在餐厅吃饭。


孩子可能因为不喜欢吃,或者吃饱了,急着出去玩,家长又在逼他吃。他就发起脾气,摔东西,哭闹,大喊大叫。

 

这时候,第一种家长是这样做的:


第一步,语言暴力。


他怒睁双目,凶光毕露,恶狠狠地喝斥:“你搞什么?在这儿发什么疯?给我规矩一点!”


进而威胁:“我再说一句,你如果还不好好吃饭,我抽你两耳光。”


第二步,行为暴力。


孩子还是闹,家长一把把他提起来,重重地往地上一顿,暴喝道:“人家都在好好吃饭,你倒好,不仅不吃,还摔碗,你现在真是无法无天啊你,嫌我没打你是吧?!”


扬手一耳光,孩子哇地大哭出来。


第三步,强制孩子吞忍下委屈。


家长因为不想成为整个餐厅的关注焦点,继续喝斥,“不许哭,再哭我还打!”


孩子出于恐惧,忍住哭声,也不再乱动弹,但内心里充满了愤怒和委屈,坐在那里悄悄抽噎。


第四步,推卸责任。


为了合理化自己的暴力,家长开始将所有责任,都推到孩子身上。


“我真的不想打人。但这都是你的错。你太不像话了,好好一个碗,你扔地上干什么,你这个样子谁受得了,谁看得惯,我不打你别人都要打你……”


甚至从否定一件事,到否定孩子这个人。


“你这个孩子,没救了,你就是一小无赖,什么也干不好,人又笨,又懒,还不听话,成绩还不好,以后肯定一事无成……”


孩子终于被攻击得孱弱不堪。


他坐在角落里,也不哭,也不闹,就是呆呆地坐着。


家长很满意。


觉得自己的方法非常有效,非常高明,甚至向别的“不规矩孩子”的父母兜售经验。


“孩子必要时还是要打的,不打不成器,打了才会乖。”


“你们太宠孩子了,会毁了他的。”


“打他其实是为了他好,我怎么不打其他孩子呢?”


但他们不知道,他们自己的孩子,因为常年的恐惧、委屈、愤怒,以及不被真正理解和支持,内心极其扭曲痛苦。


这种痛苦很难用语言形容。


它在孩子的世界里,等同于不被爱,被抛弃。


当孩子体会到它时,宁愿自残以转成肉体痛苦,并渴望杀死自己。


而在成长过程中,因为父母的粗暴生狠,他学习不到良好的关系模式,显得情商极低,处理不好与他人的关系。


他要么因为一点小诱惑就身陷其中,不计成本地投入,比如,女孩爱上“温柔”的已婚大叔,并无法自拔。


要么因为一点小否定而热血上涌,非要争个你死我活。比如,和所有人都关系紧张,动不动就和人撕逼吵架,以暴力伤人。


最危险的,是愤怒无法发泄,眼泪无法流出,导致积郁成疾,成为抑郁症患者。



严苛的打骂自然不行。那第二种家长是怎么做的呢?


第二种家长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第一步,温柔劝导。


当孩子开始任性,表示立刻、马上、现在就要出去玩,并从位置上下来往外走。


家长拉住他,温柔地说:“宝贝儿,我们吃完饭就去玩,你再吃半碗,再吃半碗我们就走好不好?”


孩子不吃。


依然固执地往外走。


“爸爸妈妈还没吃饱呢,等我们吃饱了,再带你去好吗?”


第二步,无奈之下满足他。


孩子不依,开始大喊大叫,并将盘子推翻,汤汤水水洒了一地。


家长面对周围食客和服务员不满的目光,尴尬地将孩子抱起来,迭声道歉,买了单,随孩子走出门。


“宝贝儿,你不可以这样……”


“妈妈,这里好好玩啊,我好爱你……”孩子撒着娇,并亲吻了她一下,家长顿时软了下来。


第三步,继续满足他。


接下来,随着他去儿童乐园。


在儿童乐园里,孩子又以同样的撒娇、耍赖、撒泼等方式,要到了他想要到的一切。


同时,他的破坏行为,也没有受到应有的劝诫和规整。


第四步,以自由之名,合理化自己的言行。


孩子在不断的试错中,知道了家长的宠爱是无底线的,也知道他是无需负任何责任的。


于是,他就形成了我行我素、无视长辈、不尊重他人、不愿负责的性格。


家长面对眼前这个“熊孩子”,会给出这样的理由:


“我们是尊重孩子的天性的,孩子管太多不好,让他自由发展,成为他自己,才是更先进的教育。”


话是没错,但家长忽略了一个大前提:


孩子太小了,根本理解不了自由。


自由是一个严肃而系统的概念,它意味着选择,也意味着责任。


孩子的认知能力、视野、思维能力都还不足以支撑理性选择。


对他们而言,自由,意味着放任。放任,无异于祸害。


妈宝男、巨婴、啃老族、的养成,都是在无底线的纵容、无原则的照顾中诞生的。


父母在子女幼时,必须介入。


要在他们犯错时,说“停”;


在他们伤人伤己时,说“不可以”;


在他们无视规则时,说“你做错了”。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各种能力增进,父母再适时退出。但绝不是假托自由的放纵,不分年龄的全盘放手。



这两种应对策略明显都不行。那,我们来看看第三种家长是怎样做的:


第一步,温柔劝诫。


孩子撒泼,要推碗,把食物扔到地上,家长轻声但又严厉地说:“宝贝,不可以这样!”


孩子说:“我就要这样!”


“爸爸妈妈还没吃饭,姥姥也没吃,你把食物扔了,大家就要饿肚子了……”


孩子感觉到了家长不满的情绪,感觉不被接纳,更加愤怒,直接把一盘菜推到了地上。


第二步,抱离现场,进行惩罚。


家长忍住打骂孩子的冲动,把孩子抱离现场。


在门外的长椅上,家长把他放在上面。


说:“你做错事情了,你不该乱发脾气,把盘子推到地上。现在罚坐3分钟。”


第三步,肯定情绪,陪着他发泄情绪。


孩子自被抱出之时,就开始大哭。


听说被罚坐,哭得更凶了。


家长坐在他身边,温柔地坚持:“做错了事,就要承担。这个是没有办法撒娇的。如果我做错了事,我也会接受惩罚。”


孩子继续哭。


家长问:“你现在很难过对不对?”


孩子点头:“嗯。”


家长说:“好,那你先哭吧,你哭完了,我再和你讲一下道理。”


孩子说好。


然后大声哭。


两秒钟之后,他说:“我哭完了。”


第三步,讲道理。


家长继续温柔地问:“好的,你现在可以告诉我为什么要撒菜到地上去吗?”


孩子说:“因为我吃饱了,我好想去打游戏,那个游戏好好玩的,它是一个……”


家长一直平静地倾听。


孩子因为被真正看见,也平静下来。


家长给出解决方案,“你知道吗,我像你这么小的时候,有一次,我也想去打游戏,不想吃饭,但我是这样做的……”


孩子听完后,舒心地笑,“好的,我以后也这样。”


“那,我刚刚说你做错了,现在我来告诉你为什么错了。因为你很没有礼貌,在公开场合大喊大叫,还把菜打翻,大家都吃不到了,都在饿肚子,你是不是做得不对呀?”


孩子点头。


“还有呢,服务员阿姨因为你把菜打翻在地上,还要来收拾,他们也好辛苦的,所以呢,我们在饭店吃饭时,不要把东西撒得到处都是……”


家长清晰而温柔地,告诉他为什么。


也告诉他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


同时告诉他,面对这种麻烦事,以后应该怎么办。


第四步,向打扰了的人道歉。


孩子感觉到被爱,被关注,也有了清晰的是非概念,和边界认知。


他们一起回到饭店,向同桌的爷爷奶奶和服务员道歉。


这一举止,是教会他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感受的人,才会被他人理解和尊重。


孩子说:“对不起,我刚刚做错了,我以后不会了……”


其他大人纷纷表示原谅。家长承诺,饭后带他去玩一会儿。


第五步,实现承诺。


注意,好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平静,瞎许诺,瞎诱惑,说了之后又不兑现,这会让孩子对你的信任大幅下降。今后的教育,就会难上加难。


所以家长轻易别许诺。一旦许诺,就要实现。


在孩子回到桌上后,孩子吃了一些小点心,大人们加了一个菜,吃完以后,还有一点时间,家长按照既定的承诺,带孩子去打游戏。


但因为时间有限,他们首先把时间告诉他:“宝贝儿,今天我只有20分钟,我陪你玩20分钟,然后我们就回家好吗?”


20分钟以后,就提醒他到时间喽,我们得回家了。



这个处理方式,是三个之中,相对更完善的。


自始至终,没有暴风骤雨,没有歇斯底里,也没有听之任之,毫不作为。


它既能向孩子表达“我看见你了”,“我能接纳你的想法和情绪”,无论如何,“我爱你”。


也能向孩子申明,社会不是孤岛,世界上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如果我们想活得更快乐,获得更多善意,就应该遵守这些规则。

 

在这样的家长教育下,孩子不说成为无双的人才,但一定是一个有教养、不恐惧、温柔又坚定的人。


当然,亲子生活不止是吃饭,它还有林林总总,杂七杂八。


但无论哪一种,道理是共通的,即:


温柔比粗暴好。


讲道理比发泄情绪好。


清晰的边界意识,比不分是非的溺爱好。

 

但愿所有的父母,都能首先自我教育,再教育出一个和你一样从容、多知又识礼的孩子。




周冲


标签: # 孩子 # 家长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