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应该这样读,才能读出国际范

01-09 生活常识 投稿:良人未归
唐诗,应该这样读,才能读出国际范


1


大唐开元年间前后,诗人王翰以驾部员外郎(负责前线军需物资的副官)身份深入帝国西北前线,见证守边将士的豪情与悲情,然后有了这首“唐诗绝句压卷之作”(王世贞语):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才智超群,很有人格魅力。杜甫说他有两个愿望:“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其中,第二个就是说,好想跟王翰大叔做邻居啊。


直到今天,很多人都没真正读懂王翰这首名诗。以为葡萄酒啊,夜光杯啊,都是诗人的想象之辞。


其实,真不是!


根据史书记载,葡萄传入中原,是张骞的功劳,那还是汉武帝时候的事。张骞出使西域,史无前例,对古代丝绸之路的开拓具有“凿空之功”,怎么点赞都不为过。


在他之后,人们才知道,帝国之外另一个世界,原来如此不同。《汉书》记载,大宛(今中亚费尔干纳)一带的人都用葡萄酿酒,富人家的藏酒量大得惊人,有些葡萄酒珍藏几十年,越陈越香。


葡萄引种进来了,但很长时间内,葡萄酒却不为人知。南北朝时期,高昌等国以葡萄干、葡萄酒等特产向梁朝进贡,朝廷王公士族竟然都不识货,最后梁武帝找来了见多识广的杰公,总算把这些贡品的产地、特性说得明明白白,不至于在人家的使臣面前丢脸。


中原人真正懂葡萄,要到王翰生活的唐朝。


那时候,国力强盛,丝路畅通,使节、商贸往来,络绎不绝,很多西域土产进入普通人家庭。“蒲陶五物”是当时最著名的西州土贡,包括酒(葡萄酒)、浆(葡萄汁)、皱(葡萄糖糕)、煎(葡萄酱)、干(葡萄干)等五种葡萄制品。


唐太宗平定高昌王国(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后,葡萄酒酿造工艺被引入中原。一些优良葡萄品种也得到大规模推广,马乳葡萄被成功移植到长安的皇家园林里。


可以看出,唐朝人吃的葡萄,喝的葡萄酒,跟我们现在差别不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身处边境的王翰,喝葡萄酒,用夜光杯(凉州特产的玉制酒器,凉州位于今甘肃武威一带),口感、手感如此真实。


他的这首名诗,前两句写眼前事,后两句写心中情。“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当然有豪情,但更多的是悲情。实际上反映了以王翰为代表的唐朝士民的普遍心声,一种因丝路带动的物质、文化交流而自然滋生的厌战心理。


葡萄酒,夜光杯,这么美好的西域事物,我们应该好好地享受它们,而不应该被战争的残酷所破坏。战争的号角,无论在诗里,还是在当时人心里,都是违和的。


2


王翰写到美酒,但没写到舞蹈。如果不是因为戍边,按照唐人的性格,饮酒一定要舞蹈助兴才行。


唐玄宗最爱的杨贵妃,就曾喝过葡萄酒,跳过霓裳羽衣舞。根据历史学家的观点,中国古代舞蹈在唐朝达到了全盛时期,当时的舞蹈种类很多,健舞、软舞、胡旋舞、歌舞戏等等,百舞争鸣。


不得不提的是,这些舞蹈的源头,都来自当时的西域地区。舞蹈,也是丝绸之路上文艺交流的重要载体。


翻看唐诗,我们有时会读到关于一种神秘舞蹈的诗句:柘枝舞。


有个诗人,似乎特别痴迷这种舞蹈,在他传世的好几首诗里,都把柘枝舞作为描写的对象。这个诗人,就是生活在中晚唐的张祜。


张祜家世显赫,人称张公子。仕途混得不咋样,但诗名很盛。我们耳熟能详的《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就是他的手笔。


毕竟是大唐富家公子哥,《宫词》写起来还是蛮沉痛的,所以他似乎更乐于去写眼前的声色之欢。他对柘枝舞的痴迷,从他写过的这些诗名就可以看出来:


《观杭州柘枝》《周员外席上观柘枝》《李家柘枝》《感王将军柘枝妓殁》《观杨瑷柘枝》……


而且,不仅张祜爱写这种舞蹈,白居易、刘禹锡、徐凝、许浑等大咖也都写过。


不难想象,这种舞蹈在当时有多受欢迎,说它是大唐的海草舞,火遍全网,也不为过。


那么,柘枝舞究竟是怎样一种舞蹈呢?


比如这首《李家柘枝》,张祜是这么写的:


红铅拂脸细腰人,金绣罗衫软著身。

长恐舞时残拍尽,却思云雨更无因。


看看,张祜在欣赏的时候,陶醉其中,最怕舞蹈尾声的音乐响起。


柘枝舞,起源于唐代西域石国,因石国首府柘枝城(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而得名。柘枝舞传入唐朝后,最早在宫廷内表演,深受皇室贵族的喜爱,于是在士大夫群体间传播开来。从都城长安,一直传到江南。谁家没请到柘枝舞妓,都不好意思开Party。


当时有个著名的柘枝舞妓,叫萧炼师,很厉害,连皇帝都是她的粉丝。


据学者研究,柘枝舞之所以备受青睐,是因为这种舞蹈优美、新奇,与中原传统舞蹈形式迥然不同。


舞者头戴绣帽,缀着金铃,舞起来拍拍有声。舞衣也要特制,窄袖薄纱,很显舞者的身材。尤其难的是,舞者经常要做一些下腰等高难度动作,对身体柔软性和协调性要求较高。


我们已经无法亲眼欣赏这样的舞蹈,只能通过张祜的诗句,以及他的迷恋,领略它背后的魅力。


同时更应念想的是,大唐士民热衷于丝路上西域小国的舞蹈,欣赏它,传播它,而不像后来的明清两代,对一切舶来品嗤之以鼻,对一切异邦以蕞尔小国视之,这该是一种怎样自信而又包容的心态!


3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唐长安城堪称东西交流与碰撞的最大受益者。


当世界上的城市人口还以万为统计单位的时候,长安的常住人口已经达到百万级别,是城市中的巨无霸。这其中,来自中亚、西亚等丝路上国度的外国定居者,就有近万家。


这样一个开放的帝国,在一座开放的城市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那时的长安,是世界的长安,四处弥漫国际范。


大唐诗坛的扛把子李白,据称出生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附近)。他在长安晃荡,写下的诗歌,满是异域风情,让我们隔着1000多年的时光,还能想象长安的世界性生活方式。


正如张祜爱看柘枝舞,李白则爱逛胡姬酒肆。


胡姬,当时也称“酒家胡”,特指酒家当垆侍酒的西域女子。史学家向达说,长安城西市及长安城东至曲江一带,俱有胡姬侍酒之酒肆,“是当时贾胡,固有以卖酒为生者也。侍酒者既多胡姬,就饮者亦多文人,每多形之吟咏,留连叹赏”。


原来,长安城是中国最早吸引外资的成功案例。高峰时,在城中做生意的西域商人,人数达数千人,是一支极其富有的商业力量。波斯、大食等外商甚至还做起红顶生意,把好东西卖入皇宫。


外商聚集,配套服务业随之兴起。波斯邸(客栈)和胡姬酒肆,正是外商涉足的两大服务行业。


李白有不少诗歌,写到胡姬酒肆。比如: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李白,《妖猫传》剧照。


大概当时的文人墨客、富家子弟,都把胡姬酒肆当成网红店,送别、升官、生孩子,无不到那里摆上几围,颇为时尚。加上这些西域女服务员,招徕顾客很落力,如李白所说“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人美态度好,如李白所写“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生意自然很火爆。


反正现在国内任何一座城市,都没有当时长安城那样密集的外籍餐厅酒馆。


从这一侧面,可以看出,长安绝对是当时的“宇宙中心”。


很明显,这么霸气先进的长安城,正是繁忙畅通的丝绸之路塑造出来的。


4


没有走出去的勇气,就没有醉人的葡萄酒;没有包容的气度,就没有风靡一时的柘枝舞;没有开放的精神,就没有世界性的长安城。


大唐帝国雄踞世界的威严,得益于国家的包容、开放与勇气。那条“自安远门(开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的通向西域的大道,后来被欧洲人命名为“丝绸之路”的大道,正是大唐放眼国际、走向世界的标志。


经过这条路,使节互访,商旅穿梭,僧徒取经,将士赴边,艺人展演,民众迁徙。丰富多彩的人物、货物、文艺往来,激发着一个朝代的想象力,拓展了一个传统国家的新境界。


历史学者公认,唐朝最显著的特性是“世界性”,这种“世界性”不仅是推倒、开放实际的国境边界,而且是推倒、消除心理与民族之间的壁垒。


当前,国家正在推行“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继承传统,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


说到这里,最爱君不得不提中国平安刚刚举行的远程支教课。这节名为《丝路漫漫诗为证》的支教课,由《百家讲坛》人气讲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教授于赓哲主讲。


授课地点作了精心的安排,就定在嘉峪关。


史载,嘉峪关南倚祁连山,自古便是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见证了这条千年商道的兴衰起落。


站在古朴的嘉峪关关城之上,即便没有黑板和讲台,于赓哲依然在城楼上娓娓道来,千年丝路简史透过镜头,似乎就在孩子们的眼前。


一边是历史遗址,象征传统;一边是乡村孩子,象征未来。这节远程支教课以历史勾连未来,是对当代“一带一路”倡议的极佳诠释。

标签: # 西域 # 舞蹈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