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幼儿园虐童事件再发生,我们该如何保护孩子

01-08 生活常识 投稿:眉温如初
愤怒!幼儿园虐童事件再发生,我们该如何保护孩子

作者 | 佟霏


作为父母,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是虐童事件的发生。


然而,这些令人痛心疾首,出离愤怒的事件,却总是一而再地刺痛着我们的神经。



几天前有新闻曝出:在陕西西安,一所幼儿园的两名老师,在孩子午睡期间,用针扎走动、不睡觉的孩子。


老师用手钳住孩子的双臂,孩子左右扭动躲避,试图挣脱老师,依然难逃毒手。



上月,郑州一家幼儿园里,一名幼儿被老师叫到监控盲区,几分钟后,走路姿势明显异常。


家长发现,孩子身体有伤,经医院检查为隐私部位撕裂。



令人感到脊背发凉的,是这家幼儿园园长的一句话:「这行就是这样,不然没法干。」


令人发指!把一个人思想的脏水泼向整个行业,就能够减轻罪恶吗?


不难想象,在这种园长偏激的思想下管理的幼儿园,还有多少见不得光的事情发生过。


两个月前,还有一起同样与孩子不睡午觉有关的虐童事件,令人不寒而栗。


广西贺州一家幼儿园的保育员,用被子捂住一名5岁儿童的头,足足2分钟。


受害的孩子回到家中,对家长是这样描述的:「老师用被子捂住我的嘴巴鼻子,呼吸不了,感觉快要死了。」



这个被孩子一声声叫着老师的人,却要「杀死」他。这带给孩子的恐惧,又岂是只言片语可以形容。而这种濒死的惧怕,又将在孩子的内心中凝结成怎样的伤痛。


最终,这些涉事的园所均受到处罚,而老师也予以行政拘留。恶人自然当罚,可是他们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却在漫长岁月里难以磨灭。


从去年曝出的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到今年屡屡发生的种种虐童事件,在我们以为最该是无忧无虑的幼童中间,却隐藏着如此多黑暗到溃烂的伤疤。


然而,这些见诸报端的伤害行为,多数与身体伤害有关。家人尚可从伤痕中寻到蛛丝马迹。


而藏得更隐蔽,对孩子伤害更大的「精神伤害」,其实更难被发现。



去年底,一位广州的妈妈因怀疑孩子在幼儿园遭受虐待,于是将一只录音笔放在孩子口袋里。


录音笔中的语音不堪入耳:

你给我坐着,走来走去一脚踢死你。


而在家长像园方反应情况后,老师又鼓动大家孤立孩子:

不要碰他,摸一下就说打他。走,不要管他!


难以想象,被侮辱谩骂、集体孤立,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会是怎样的无助。



河南平顶山,因一男童对女同学吐口水,老师组织班上17名女孩排队朝这名男童吐口水,并且要求大家为吐口水的女同学鼓掌。


即使男孩有错在先,但这种带有侮辱性质的惩罚,带给孩子的阴影已经远远超过了纠正孩子行为本身。


儿童教育本身,是一个伟大的行业。没有什么比启迪孩子一生的心灵,让孩子带着爱和觉知,去开展未知的一生,更加璀璨和光明。


有太多幼师,为孩子的成长默默奉献着自己的耐心和真心,如同孩子的第二个妈妈。


但每一个行业,都有可能混入一些不配立身于此的人。在孩子人生的初期,他们带给孩子的伤害,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对于渣园和渣老师,哪怕是万分之一的几率,如果遇到,伤害便是百分之百,不得不防。


最让我们担心的是,很多孩子在受到伤害时,并不告诉父母。这也使孩子受到的伤害更深、更持久。


我们寄希望于监管制度完备、人心向善的同时,还有一个无奈却必需的选择,便是在蛛丝马迹中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状态,引导孩子在第一时间向父母求助。


观察孩子在幼儿园的状态是否松弛


当一个人处于安全的环境中,自然会呈现出松弛的状态,孩子更是如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观察孩子的状态。


1、孩子是否愿意和老师亲近,有拥抱等行为?


2、孩子是否在幼儿园吃很少或不吃,一回家就猛吃?


3、孩子是否愿意在幼儿园大便?


4、还有是否在幼儿园有异于在家的表现,如爱交友的孩子在幼儿园沉默不合群,爱动的孩子变得特别安静?


5、孩子是否敢于向老师求助?


6、孩子是否很长时间内去幼儿园都哭闹?


7、孩子是否会刻意回避某位老师?


以上这些表现,或多或少可以显示出孩子在幼儿园的状态。



如果孩子同时有以上多条表现,则可能孩子并不享受在幼儿园的生活,内心有着没有告诉父母,由自己独自面对的无助。


这需要父母更多地去观察和发现,是否有潜藏的隐情,必要情况下宜予以转园。


识别孩子的反常行为和求助信号


前段时间,姐姐曾经跟我讲起过小外甥哲哲在幼儿园的一次经历。


一天放学回家,哲哲突然不肯吃饭,也不肯让爸爸妈妈上桌吃饭,还眼眶红红地说:「我们都到房子外面去吃吧。」


姐姐觉得有些奇怪,细问了几句才知道,原来,哲哲在幼儿园吃饭时,因为淘气被老师训斥:「再不好好吃饭,就到外面去吃。」


而哲哲显然很在意老师的话,直到放学后,依然感到十分不安。



当孩子出现一些反常行为,甚至是「无理取闹」的行为时,父母不要轻易予以打压,或急于训斥,而需要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


因为反常行为本身,常常就是孩子向父母发出的求助信号。


我们需要观察,孩子是否有以下这些反常行为:


孩子是否突然出现频繁尿床、夜梦啼哭的状况?


孩子是否突然变得暴躁易怒、或容易哭闹?


孩子是否突然变得退缩、不合群?


孩子是否说一些奇怪的话,做一些奇怪的动作?


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孩子,突然不愿意去幼儿园。


如果我们对孩子的「求助信号」视而不见,甚至粗暴打压,那么很容易让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


甚至会让孩子认为,如果告诉父母,会得到「二次伤害」,反倒不如自己承受。



在作家陈岚的《我们为什么被霸凌》一书中,提到了一个老师霸凌学生的细节。


施暴的老师在受害学生的书包里装上砖头,垂挂在胸前。后来,书包因为多次被装砖头,很快就裂开了。


当受害学生的妈妈发现书包里有砖头渣子时,痛骂她不爱惜东西。


让这个孩子耿耿于怀的是,妈妈却从来没有问过,她的书包里为什么会有砖头。


无论何时,我们希望孩子在家里之外能够被温柔以待,首先要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柔和耐心。遇到异常,多问孩子几个为什么。


如此,至少孩子对伤害能够有敏锐的觉察,而不是伤害已深,孩子却习以为常。



与孩子玩幼儿园角色扮演游戏


游戏是每一个孩子都喜欢的,而在角色扮演的游戏中,孩子的表现最真实、最源于生活。


这是最直观的了解孩子在幼儿园里具体发生了什么,以及被如何对待的一种方式。


具体做法是:


孩子来扮演老师,大人来扮演孩子,从清早开始,模拟孩子幼儿园一天的流程。


在这过程中,大人扮演的孩子,需要经常表现出一些不规范的行为。


比如把饭撒在桌上、不睡午觉、和小朋友打架等行为,还可以有向老师告状、请求老师帮助等情节。


观察由孩子扮演的老师呈现出怎样的态度。


在游戏中,我们可以加入与自家孩子特点有关的细节,甚至带入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比如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并引导孩子学会向父母求助。



儿童的世界,也有着弱肉强食,甚至恶意丛生。


别轻视孩子遇到的挫折与伤痛,去体谅孩子的感受吧,并且反复地告诉孩子:父母永远会爱他、保护他,并且父母有能力保护他。


如此更有可能打开孩子的心扉,给予孩子更及时的保护。


别让「听话」害了孩子


从我们这一代人,到我们的孩子,接受了太多「听话」教育。在家要听父母的话,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一些父母或老人,甚至在每次送孩子去幼儿园时,都要嘱咐一句:「要听老师的话」。


这给孩子的心中埋下了一个观念,即:权威即是正确。


对于幼儿园里作为权威的老师,他们不敢反抗,甚至不敢求助。


而当恶人利用权威的身份威胁、恐吓孩子时,总是被教育「听话」的孩子更难有勇气对抗。



太多孩子缺失了「质疑」教育


「质疑」教育是鼓励孩子勤于思考。有思考能力的孩子,比较不容易盲从,也更容易与父母探讨交流,向父母求助。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问孩子开放性问题」「多做解释、少下结论」「允许孩子质疑父母」「规则面前全家平等」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质疑思维」。


信任是一砖一瓦建立起来的


信任是相互的,想要孩子信任父母,我们首先需要给予孩子更多的信任。


信任从倾听开始。当我们愿意听孩子倾听孩子行为背后的心声时,他往往能够给我们意想之外的答案。



除此,父母要学会帮助孩子保守秘密。当父母尊重与孩子之间的小秘密时,孩子更愿意信任父母。


永远不要把孩子的糗事在众人面前取乐,信任的坍塌可能就在秘密被公诸于众的瞬间。


从孩子初生时,我的内心便被柔软击中,唯愿他的未来,能够被这世界温柔以待。


为人父母,我们每一个人与孩子,都是生死之交。保护孩子不受伤害,是我们拼尽全力也会去做的事情。


在孩子至关重要的早期经历中,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可能引起关乎一生的「蝴蝶效应」。



未来的世界,将由孩子们托起。无论是谁,请善待身边的每一个孩子。


而儿童教育行业的从业者,肩负的是开启孩子一生品性与认知的重任,敬请:非善良,莫入行。


作者:佟霏,凯叔讲故事专栏作者。早期教育指导师,家有3岁娃一枚,专注分享幼儿心理与早期教育启蒙知识。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邮箱tougao@ksjgs。


标签: # 孩子 # 老师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