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系统性疾病的流行现状与防控措施
华中农业大学 陈焕春 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华中农业大学动医动科学院院长,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现任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科技部禽流感攻关研究总体专家组组长,科技部973传染病专家组副组长、863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专家组副组长,农业部新兽药审评委员,农业部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农业部转基因专项副总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物生产类教学指导主任委员,突发事件应急专家委员等职务。
影响我国生猪健康养殖、制约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三大系统性疾病——“三座大山”为:繁殖障碍类疾病:生得少;消化道类疾病:死得多;呼吸道类疾病:长得慢。
01
猪繁殖障碍类疾病的流行现状与防控
2016年诊断中心病原室共检测来自2 440家猪场的12 640份样品。繁殖障碍性病原中,圆环病毒和蓝耳病毒检出率最高,伪狂犬病毒检出率首次突破10%。
主要的繁殖障碍类疾病
2016年繁殖障碍性病原检出率
1猪伪狂犬病在我国的流行现状
2011年以来,我国从北至南出现伪狂犬野毒的感染流行;商品猪场首先出现伪狂犬gE转阳,然后殃及至种猪场;新分离伪狂犬毒株致病力更强,各阶段猪群均有临床症状;2016年诊断中心血清室共检测来自全国3 206家猪场临床血清样本67 130份。其中,伪狂犬病毒gE抗体阳性率逐年上升,达到39.92%。
伪狂犬病毒gE抗体阳性率逐年上升
2016年伪狂犬阳性场各阶段猪群gB、gE抗体阳性率变化图
当前临床防控猪伪狂犬病面临的问题:①伪狂犬野毒感染猪广泛存在,在引种、售猪等流通环节忽略生物安全导致猪伪狂犬病暴发;②商品猪群在育肥阶段gE抗体再次转阳,导致伪狂犬病毒在猪群中大量增殖,在猪场内循环感染;③因PEDV流行,猪场采用腹泻病料返饲,促进了病毒的水平传播;④传播途径多:接触传播,粪尿传播,空气传播,胎盘传播,精液传播,鼠、猫、狗等野生或者家养哺乳动物传播;⑤现有Barth-k61毒株疫苗对新毒株保护力不足,免疫程序不合理。
综合防控当前中国猪伪狂犬病思路:思路一:用安全性高的基因缺失疫苗(推荐HB-98株或者HB-2000)进行基础免疫;思路二:结合灭活疫苗,进行强化免疫;防控新流行的猪伪狂犬病;思路三:净化种猪群,每年公猪和后备猪应为全阴性;猪只感染病毒将终身携带,成为该病传染源。
2
猪瘟的流行现状及防控思路
当前,如果500头母猪以上的规模化猪场的各方面条件都很好,猪群也很健康,猪瘟的首次免疫可以推迟到30~35日龄。但是,中小型猪场首次免疫如果推后风险还是比较大的,比如30~50头母猪或者200头母猪以下的猪场,建议还是24日龄左右进行首次免疫。
当前临床防控猪瘟存在的问题 非典型猪瘟、温和型猪瘟的临床症状不明显,给猪瘟确诊带来一定的困难;妊娠母猪感染和猪群持续性带毒、排毒;猪瘟疫苗厂家繁多、疫苗质量良莠不齐;免疫程序不合理,母源抗体对猪瘟疫苗的干扰;大剂量、频繁地注射猪瘟疫苗导致免疫耐受。
猪瘟的推荐免疫程序 做好猪瘟的免疫工作,一定要选用正规厂家生产商品化猪瘟疫苗,并且定期监测本场疫苗免疫效果,制定合理免疫程序。①猪群发生猪瘟时:超前免疫:免疫后2h才吃母乳;35日龄和65日龄分别作2次免疫。②猪群稳定时:35~40日龄首免;65~70日龄二免。③种猪群普免:一年3次。
3
蓝耳病的流行现状及防控思路
当前临床防控蓝耳病存在的问题:蓝耳病毒变异频率加快,新毒株NADC30检出率逐年上升;一个猪场可能同时流行几种蓝耳病变异毒株;蓝耳活疫苗种类繁多,临床使用效果褒贬不一;猪场过度地依赖用疫苗来控制蓝耳病;忽略了蓝耳病毒感染后,细菌性疾病的防控。
蓝耳病综合防控的建议:建议规模化猪场在完善生物安全的基础上,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①后备母猪的引种检测及驯化工作;②一年3~4次的血清学监测工作;③继发的细菌性感染防控工作。
4
猪乙型脑炎防控要点
做好日常饲养管理,尤其是管理好没有经过乙脑流行季节的幼龄动物和从非疫区引进的动物。在乙脑流行前每年3~4月份完成疫苗接种,并在流行期间尽量杜绝蚊虫叮咬。在热带地区必须每半年免疫一次;在乙脑重疫区,对除种猪外其他类型猪群也应预防接种
5
猪细小病毒病及防控要点
初产母猪5~6月龄免疫1次(大约配种前1个月),2~4周后加强免疫1次;经产母猪于产后15d免疫1次;建议前3胎母猪产后15d免疫细小病毒疫苗。少打针、少用药、绿色养殖、环境友好,这才是我们的工作目标。
02
猪腹泻类疾病的流行现状与防控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型疾病。引起腹泻的细菌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细胞内劳森氏菌、猪痢疾密螺旋体(血痢)、魏氏梭菌(产气荚膜杆菌病)等,在养殖生产中,这些细菌类的疾病不会造成太大的危害,可以忽略不计。寄生虫病包括隐孢子虫病、猪鞭虫病、球虫、蛔虫,也可以忽略不计。关键性的腹泻就是病毒性疾病,包括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当前,病毒性腹泻中90%左右都是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不到10%,轮状病毒只有2%左右。因此,猪场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控重点是流行性腹泻。当前,腹泻疫苗种类很多,但是还是控制不住腹泻,这就涉及到疫苗是否与当前流行的腹泻病毒相匹配的问题。
主要的消化类疾病
病毒性腹泻病
实验室检测表明,腹泻性病料的主要病原中检出率最高的是PEDV,全年平均阳性率为67.85%,猪德尔塔冠状病毒检出率高于轮状病毒。所以,猪场防控腹泻的重点是控制PEDV。
2016年腹泻类病毒性病原检出率
2
细菌性腹泻病
腹泻性病料中分离的细菌主要为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2016年临床分离的1 473株大肠杆菌和288株沙门氏菌,对大部分抗生素表现不敏感。
细菌性腹泻的防控要注意环境卫生、消毒,产房必须做到“全进全出”;针对性使用大肠杆菌基因工程疫苗;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维持动物肠道菌群稳定。
03
猪呼吸道类疾病的流行现状与防控
1猪圆环病毒2型引起的主要相关疾病
猪圆环病毒2型的特点及防控难点:①最小的病毒:空气过滤器都难以阻挡;②高效的病毒:病毒增值效率高、猪群带毒量大;③感染率最高的病毒:全球养猪业都受圆环病毒的困扰;④猪最易感的病毒:感染整个生产阶段;⑤抵抗力最强的病毒:对温度、消毒剂不敏感;⑥免疫抑制病毒:混合感染、协同致病;⑦传播途径广、排毒时间长:难以净化。
2
猪支原体肺炎
猪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和危害:猪支原体肺炎(MPS)又叫猪气喘病,是一种猪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咳嗽与喘气,饲料报酬低下,生长缓慢,出栏时间延长。该病传染性高、死亡率低,但发病率高,且难以根除。猪支原体肺炎会降低日增重和饲料报酬,引起猪群的免疫抑制,降低猪群的整齐度,增加死淘率,还会容易继发细菌病,增加用药成本,推迟出栏时间。
猪支原体肺炎的防控: ①预防接种疫苗。选择有效疫苗进行免疫接种。②加强饲养管理。坚持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加强通风,降低猪群密度,做好常规防疫卫生和消毒工作。③检疫、隔离。应利用检疫方法检出病猪和可疑病猪,分群隔离。
副猪嗜血杆菌
副猪嗜血杆菌病原娇嫩、难以分离,血清型多,2016年,诊断中心利用15种副猪标准株高免血清,对分离到的179株副猪嗜血杆菌进行血清学定型试验,其中主要为:4型、5型、13型,共占60.33%。另外,副猪嗜血杆菌很难从感染猪群中彻底清除掉,而且发病猪群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
猪链球菌
猪链球菌会引起母猪子宫炎、乳房炎、无乳综合征,保育猪关节炎型链球菌、败血型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脑膜炎型链球菌。2016年,诊断中心利用6种链球菌标准株高免血清,对分离到的136株猪链球菌进行血清学定型试验,其中主要为:2型、7型、9型,共占55.88%。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防控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致死性呼吸道传染病。育肥猪多发,呈最急性型或急性型病程,突然死亡,传播迅速。肺脏和胸膜有特征性的纤维素性和坏死性出血性肺炎、纤维素性胸膜炎。对临床分离的22株传染性胸膜肺炎应用PCR方法进行分型。流行的主要血清型为1、2、7型。
04
动物疫病预警预报机制的建立
动物疫病预警机制:①公猪一定要进行精液监测,精液非常容易传播疾病(尤其是病毒性疾病);②引种要检测后备母猪;③生产母猪要进行科学免疫,明确病原的血清型和基因型,选择正确的治病防病途径;④商品猪进行抗体监测。特别说明一下,检测并不等同于监测,检测是用指定的方法检验测试某种物体指定的技术性能指标,而监测是指持续对同一物体进行实时监视而掌握它的变化。
动物疫病预警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防控繁殖、消化、呼吸三个系统的疾病,解决母猪生得少、仔猪死得多、育肥猪长得慢的问题。
05
猪系统性疾病的综合防控策略
动物疫病防控窗口应前移:生物安全>监测诊断>疫苗接种>药物治疗。另外,作为动物疫病防控首要条件,专业的兽医要做到诊断清楚、免疫有数、治疗明白。未来养殖业的兽医,可能不需要掌握个体治疗,不需要懂得群体给药,但一定需要懂得生物安全体系建立、精通实验室诊断、科学使用动物疫苗。
动物疫病预警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防控繁殖、消化、呼吸三个系统的疾病,解决母猪生得少、仔猪死得多、育肥猪长得慢的问题。
(来源:新饲料根据陈焕春院士讲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