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药王”为何活了140岁

01-08 生活常识 投稿:想和星星遨游
这位“药王”为何活了140岁

一支疫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牵动人心,


打到我们血管里的疫苗,居然成批存在问题,


这不是天灾,这是人祸,


为了预防一种病,却得上另外一种病,


有很多人说,如果劣质疫苗注射到自己体内,没有问题,但打到孩子体内,他们就要拼命,


完全可以理解,人世间没有比这更抓狂的事了,


我们没有软肋,孩子是我们为数不多的软肋。


这些年来,我们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科技越来越发达,据说知识是治疗恐惧的良药,可是为什么我们心里时常七上八下?


因为救人者,有时候会变异为屠夫的一种,


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名医,他们本身就会武术,因为经常打别人(或挨打)而对医学深有研究,比如金蛇郎君、黄药师、一灯大师、公孙止等等,


外伤和皮肤病对他们只是小case,他们更擅长各种疑难杂症,比如经脉中毒和严重内伤,


他们总能在emergency之时拯救一代大侠,不然故事无法继续下去,真是令人景仰。


但他们中有很多是矛盾的两面人——有时救人,有时杀人,


本事越大的医生,越是怪异,他们不向病人索取报酬。出不出诊,完全看个人心情。


而今天要说的这个人,一辈子活了140多岁,横跨西魏、北周、隋、唐,可谓中国历史上的医者NO1。


没有推销药材的任务,没有数不清的家属签字,没有冷漠的面孔,他心里全是病人,


这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名叫孙思邈,


离我们已经1500年的天才和奇迹。

 


那是一个秋天的傍晚,长安城外,荒野,残阳,


大唐建立,不过2年有余,


一群人敲锣打鼓,正在出殡,


棺材是赭红色的,较薄,有些许鲜血渗出,滴在沙土之上,


在路上,这引起了一个白发老头的关注,他身材高大,身着紫袍,看着像一个超然世外的道士,


他俯下身仔细观察血的模样,并以手沾血,放到鼻子边闻了闻,然后疾步走向出殡队伍,问个究竟,


据抬棺的几位老乡介绍,城中一户人家难产,产妇却因失血过多而亡,


“她,是有救的!”老头略一沉吟,


“真的吗?”家属都停止了哭泣,


几个壮汉立即将棺材劈开,抬出产妇,


只见老头从随身小包里取出几根银针,熟练地在产妇几个穴位施针,


仅过10分钟,产妇就醒了过来,望着众人,恍如隔世,


又过了两袋烟的功夫,“哇哇哇”,一个男婴顺利出生了,


……


1000多年后,这个故事仍然让我们感到温暖,


因为真实,所以温暖。


产妇家有点经济实力,硬要给老头塞个大红包,看得出里面包了不少银两,老头却一直摇头,


“那,至少要留下恩人的大名吧,”产妇的老公感激地说,


“都不用啦,有事可以去终南山的无由医馆找我,”老头摆摆手,头也不回地走了,就好像他从未出现过,


细心人在那个随身小包上发现了端倪,上面绣着一个红十字和繁体的“孙”。

 三


他就是大唐的传奇和骄傲,京兆华阳人(今陕西铜川)孙思邈,时年78岁,


大唐的这份骄傲,是从西魏、北周和刚灭亡的隋那儿继承来的,因为孙医生活得实在很久,


78岁,只不过是他人生的中场。


他出生于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小时候身体很不好,刚出生就在县医院的ICU躺了1个月,(史书记载,“汤药之资,罄尽家产”)


3岁前,小孩子的常见病,他都得了一次,


他最常经过的路,是去县医院的路,那时候交通不便,他的父亲都是抱着他步行去的,


从他家的茅草屋到县医院,要走整整3个小时,一路上他感受着自然景色,风吹麦浪。


他真的很爱很爱这个美丽的世界,内心充满了感激,希望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

……


除了种田,他父亲还会点木匠手艺,但这远不能支付昂贵的医药费,毕竟那时候还没有医保政策和“一老一小”,人们只能各安天命,


“我们都挺健康,为什么这娃儿……”孙木匠叹气说,


“这就是我们娃儿的命,”孙母抽泣着说,“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让他得到最好的治疗。”


“好吧,明天我再去找几个兄弟借钱,”孙木匠倒了倒储钱罐,里面一点声音都没有,


3岁的孙思邈已经很懂事了,他伸出稚嫩的手,抹去母亲脸上的泪水。


那些或冰冷或溽热的夜晚,在陕西的孙家,有泪水,更有温馨。



从那时起,孙思邈就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学习,


他的天资是不错的,7岁的时候,就认识1000多字,每天还背诵上千字的文章,


老庄学说是他的最爱,别人都觉得艰涩,他却觉得那是盏人生的明灯,解开了自己的许多迷惑,


除了老庄学说,他对医疗书籍也很感兴趣,才10岁,他就开始像模像样地给街坊把脉看病了,


他最喜欢这样的感觉,看病前,总要问清楚病人的姓名、家庭,掌握他们的心理,他是用心给乡亲们看病,


看病,全是免费的,关键是看得准,药到病除,


当病人们笑逐颜开的时候,就是他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候,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后来在回忆录中,孙思邈对这段经历着墨很多,他说自己毕生从医的志向,就是从自己生病以及给乡邻发端的。


他认为,屈原在《楚辞》中总结的“久病成良医”,说的就是自己了。


当时,《西魏日报》是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报纸,破例用一个整版来报道他少年成才的故事,


西魏的大英雄独孤如愿看到孙思邈的事迹,专门在报纸上批了几个字,“此乃圣童也”。


……


甲骨文里“病”字的书写,就是一个“人”加一张“床”,意即人在生病后,就离不开床,


孙思邈的一辈子,就在跟这个字作斗争,


在长达100多年的漫长实践中,他越来越坚信:人间虽无药王,却有暖医。

标签: # 产妇 # 西魏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