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都是被虐出来的

01-08 生活常识 投稿:眼热
熊孩子都是被虐出来的

携程亲子园虐待幼童的事件曝光后,我没有像以前那么愤慨,可能有些麻木了,也可能见惯不惊。在我看来,这是一件几乎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当把影响这件事的社会因素逐项地堆积在一起,再来一遍,估计仍然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只不过那些用最低薪酬招募来的保育员或者保洁员应该会吃一堑长一智,懂得不要在监控摄像头下虐待幼儿。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携程亲子园用最低薪酬招募来的保育员或保洁员,她们可能根本就没有想过要“虐待”幼儿,她们只是用她们觉得自然的方式来对待亲子园里的那些幼儿们。最早发现这一虐待幼童事件的幼儿父母,在察觉自家幼儿出现异常后,在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协助下,查看了孩子在幼儿园的三天监控视频,“发现孩子入园三天里,都是在被恐吓、殴打、灌芥末、喷消毒水中度过的。”

换言之,视频中那样对待幼儿是常态,而不是那些肇事的保育员或保洁员情绪失控或者针对性的做派。

说实话,我在生活中也见过一些父母,或者监护人像视频中的保洁员那样对待自家的幼儿。例如,前几天在成都火车南站候车室,一位20来岁的妈妈带着行李,还有一个大约3岁的幼儿候车。可能是候车时间有些久,幼儿不耐烦了,便扭着妈妈要抱抱,而妈妈一边扶着行李,一边在看手机,被孩子打扰后,冲孩子嚷嚷“别闹”,然后就将幼儿推到了地上。那个情形与视频中推倒幼儿如出一辙。

问题是,可怕就可怕在这里。如果曝光的携程亲子园虐待幼童视频只不过是一次偶然的情绪失控倒也罢了,该怎么处罚肇事者,抚恤受虐幼儿,都只是一次事件。携程亲子园被偶然曝光的虐待幼童视频却可能反映的是长期的,常态的行为。

携程副总裁施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坦陈,携程亲子园虐童“肯定是长期的”,他的团队和家长们正逐日逐日地查看开园以来每一天的监控视频。“长期”也就意味着在别的幼托或者幼儿园也可能有同样的事情发生,区别只是没有被曝光出来而已。

这件事也正在被调查、处理的过程中。相关肇事者以及亲子园管理的责任人也已被刑拘;受虐幼儿的伤情也得到鉴定,有幼儿已经被诊断有应激症状;携程亲子园暂时关闭;幼儿的父母们也被公司安排带薪休假两周。接下来该处罚的处罚,该整顿的整顿,该赔偿的赔偿,该治疗的治疗;在“高度重视”中,在“从严从重”中,在“决不姑息”中,事情会得到“妥善”的解决,然后画上一个句号。

可是,对于受到虐待的幼儿,甚至只是目睹其他幼儿受虐待的幼儿,携程亲子园的经历可能给他们留下的心理影响却未必能画上一个句号,它甚至会持续终生地影响到这些幼儿们未来的成长发展。

携程亲子园的定位是一个企业自办的幼托机构,帮助幼儿的父母看护他们的幼儿。那些幼儿的父母们,带着孩子上班,下班也顺便带着孩子一起回家。作为幼儿园前的幼托机构,收留的孩子从18个月到36个月,也就是1岁半到3岁的年龄阶段。

从心理学角度,1岁半是一个婴幼儿开始发展清晰自我意识的年龄,在此之前婴儿并不能区分“自我”与“世界”,一旦具有清晰的自我意识,那么幼儿就开始理解“自我”与“世界”不同,并开始尝试探索“自我”与“世界”的边界,以及学习和适应与“世界”的相处。换言之,1岁半到3岁是一个幼儿行为塑造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他在这个阶段学习如何对待“自我”以及如何对待“他人”。

这个年龄的阶段的孩子如果受到虐待,那么他对“世界”的印象就很容易建立在痛苦和不信任的基础之上,而幼儿一旦形成“世界”是不友好的第一印象,那么就很容易在他在未来持续的心理发展中埋下一根“刺”。例如,在童年期更容易表现出各种品行障碍;青春期更容易成为边缘青少年;成年后则往往反映出长期的低自尊。

身体被虐待留下的伤痕很容易愈合;临床诊断甄别的应激等情绪问题也能够通过心理辅导而得以抚慰,但是在幼儿期因为受虐待或者不恰当的管教而留下的负面心理影响却可能潜移默化地损害到他未来的人格发展。无论这种虐待来自幼教机构还是来自父母家庭,受到暴力对待或者仅仅是严苛对待的幼儿,相比于受到善待的幼儿,更可能在童年反映出退缩或者暴躁的问题。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哪怕是目睹别的幼儿受到虐待,也可能对他们的未来心理发展留下隐患。1岁半到3岁的幼儿,他们具有模仿学习成人榜样的天性,成年人用暴力来对待其他幼儿,那么他就自然而然地学习模仿成人的暴力。不仅如此,对于一些共情特质比较明显的幼儿,他们即使只是目睹其他幼儿受到虐待,也可能产生感同身受的心理效应,进而在未来持续的心理发展中埋下对“世界”不信任的“刺”。

不仅是虐待,父母也好,幼教机构的成年人也好,对1岁半到3岁阶段的幼儿哪怕是不恰当的对待或示范,都可能给幼儿留下负面或消极的心理影响。

这么说吧,1岁半到3岁幼儿所接受的成人带给他们的影响,是他未来一生人格和社会性发展的“基调”。虽然未必就决定了未来一定怎样怎样,但却是影响未来发展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个年龄阶段对幼儿来说是塑造行为,养成习惯最关键也是最佳的时期,幼儿很容易有样学样。过了这个年龄阶段如果没有塑造得体适宜的行为,养成良好习惯,那么接下来就是相当麻烦的矫正不良行为,纠正坏习惯的漫长历程。有不少父母从孩子童年开始就陷入不断与熊孩子斗智斗勇的持久战中,归根到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错过了孩子3岁前的行为塑造的关键时期。

所以,我对携程亲子园虐待幼童事件被曝光更多的关注的是这件触目惊心的事件背后滋生它的土壤,包括哪些社会、文化因素?如果视频中没有出现保育员或保洁员对幼儿的推搡、粗暴对待、喷消毒水、灌食芥末,那就算是一家好的亲子园吗?

负责携程亲子园运营管理的被委托方“为了孩子学苑”负责人张葆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撇开这个事情,她(涉事的保洁员)还是积极卖力的。”如果不出“这个事情”,那么,携程公司的幼儿父母们就能放心地把孩子托付给亲子园吗?

这就好比,一个生活方式糜烂的人突生恶疾,重视恶疾,治疗恶疾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避免再生恶疾,那么就有必要首先改变生活方式,而前提是知道怎样的生活方式才是积极健康的。

同样的道理,携程亲子园虐待幼童事件事实上就是我们的社会失范,文化失衡下的“恶疾”,我们当然要谴责和追责这次虐待幼童事件的肇事者和责任方,可是,要避免再发生类似事件,难道不应该去反思和检讨事件背后的社会失范,文化失衡的原因,以及去了解如何和践行善待孩子吗?

“善待孩子”不是一件件意外曝光事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积累起来的沙丘,而是贯彻在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我们的教育、文化、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的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以及在这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影响下的身体力行。如果我们的社会没有“善待孩子”的共识,那么我们的孩子就只能靠侥幸才能健康成长。

(本文原标题:《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只能靠侥幸才能健康成长》)

标签: # 幼儿 # 孩子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