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也有少年维特的烦恼(长江芙蓉石)
歌德,世界级大作家、戏剧家和诗人,是德国精神文化的象征和骄傲,是德国人心中最伟大的德国人。他的光辉作品为他赢得了崇高声望,他的伟大贡献赢得了这些世界名人的高度赞扬,恩格斯说:“歌德是最伟大的德国人”,“是站在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海涅说:“歌德是朱庇特(罗马神话的众神之王),是世界的一面镜子”,尼采说:“在德国人的历史上,歌德是一个后无来者的插曲”,贝多芬说:“为了歌德,我情愿牺牲十次性命”,卡夫卡说:“我在阅读有关歌德的著作,浑身都在激动,任何写作都止住了”,黑格尔说:“我的内在精神从您(歌德)那里获得了恢复力量……,并把您的形象看做是照耀自己道路的灯塔”,弗里德里希•谢林说:“只要歌德在世,德国就不是孤苦伶仃,一贫如洗,尽管它虚弱破碎,但它在精神上依然伟大、富有和坚强。”
歌德是狂飙突进运动的精神领袖和先锋战士,他追求自然、情感和人性的统一,主张德意志民族的统一,主张文字的民族风格,对文学形式进行全新改造,推动欧洲文学跨越发展,从古典主义过渡到浪漫主义新阶段。他的不朽名作《浮士德》被中国大学者王国维称为“宇宙大著作”,与《荷马史诗》、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但丁的《神曲》并列为欧洲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狂飙突进运动的文艺家们以文学和艺术为武器,以反抗叛逆的精神和感性激情的艺术表达,挣脱理性、道德、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抒发强烈的个人情感,尽情鞭挞社会黑暗,爆发出了狂飙突进的磅礴力量。歌德创作的书信体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是狂飙突进运动的标志性作品。该书以简洁明快的文笔,诗意浓郁的文字,浩荡澎湃的激情,杰出高超的艺术手法,把准时代精神脉搏,刀砍斧削般刻画了维特这个追求自由和爱情,反抗封建压迫和教会禁锢的精典人物形象。在腐朽专制,没有公义的社会里,愤世嫉俗的维特在苦苦追求人格平等,难以施展才华抱负,他痛苦不堪,痴心追求爱情幸福,他多愁善感,难以承受爱情挫折,他痛不欲生,黑暗中困兽犹斗的维特在窒息中受尽折磨,爱情的失败给了他最致命的一击,崩溃绝望的他开枪自杀,以生命的毁灭来寻求解脱。
维特的悲情故事感天动地,催人泪下,锥心滴血的人物形象地动山摇般感动着读者,读之令人唏嘘叹息,肝肠寸断。作品问世后,读者心灵受到山呼海啸般的冲击,引起巨大共鸣而风靡世界,让歌德一举成名,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殿堂的崇高地位。这部感人至深的作品激情喷涌,如电击人心的抒情诗,以巨大的感染力和冲击力令读者情感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引发了令人担忧的维特热,不少人把自己幻化成偶像维特,形成了追随模仿主人公行为的维特效应,引起了读者的自杀潮,悬心吊胆的歌德不得不加以规劝。狂飙突进运动的重要诗人舒巴尔特读了这本书后,被震撼得心绪难平,不能自已,他写到:“我坐在这儿激动不已,胸口在怦怦直跳,狂喜而痛苦的泪水在滴答滴答往下淌……,我愿一辈子穷困,睡干草,喝清水,吃树根,也不愿失去聆听这位多愁善感作家心曲的机会”。著名的粉丝拿破仑皇帝也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他手不释书,先后看了七遍,甚至在远征的途中,也随身带上自己的精神慰藉——《少年维特之烦恼》。在德国图林根州首府埃尔富特,拿破仑接见了歌德,授予他荣誉军团勋章。两位相互仰慕的巨人历史性的握手,是法兰西灵魂和德意志精神的相逢。
歌德是文豪、画家、政治家和跨多学科的科学家,是百科全书式的天才,他的思想博大如海,他的作品卷帙浩繁,全集长达143卷,是一代代专业人员穷经皓首也研究不完的巨大宝库,普通读者只能望洋兴叹,浅尝辄止。但风靡世界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脱颖而出,它喊出了年轻人的心声,震撼了他们的心灵,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共鸣,令他们爱不释手,如痴如醉。书中的爱情金句“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更是漾动春心,令全世界亿万男女痴迷,成了爱情的宣言书,成了情书的标配,少男少女都喜爱,全世界人民都知道。
这方奇石的维特形象与书中的人物形象高度契合,遥相呼应,其面部轮廓鲜明地勾勒出了一个英俊少年的侧面头像,他的面颊还泛出了白人少年青春期特有的微红。奇石维特的头发如乱草般蓬乱翻飞,飞瀑般盖住了双眼,痛苦悲伤的神情展露无遗,符合书中这样对他自杀前疯狂和绝望的描写:“他居然攀上峡谷悬石而没有摔下去,在黑暗的风雪之夜,他头上的帽子被发现在岩底”;出现在人物脸庞和耳朵处的黑色线条,则铭刻出了深深的伤痕,也符合书中他象疯牛般狂乱的情节描述:“让灌木挂破我的衣服,让荆棘刺破我的皮肤”。神奇的长江石把奇石和维特,文学和长江,中国和德国神秘精妙地联系在一起 。维特在哪里?维特在德国。维特在哪里?维特在中国。维特在哪里?维特在长江石画面里。维特在哪里?维特在心里。啊,可怜的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