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花男孩的遭遇,到底是什么造成的
最近,一个满头冰花的三年级男孩,被监考老师拍了照片发到朋友圈,照片中的男孩衣衫单薄,头发、眉毛、睫毛全部冻出冰花。这张照片流传开后,无数人为之动容。
冰花男孩班里孩子的手,同样让人心疼照片中的男生,是云南省鲁甸县力辉苗圃希望小学三年级学生王福满。当天恰逢该校期末语文考试,小满家距离学校大约4公里多,气温极低、路途又远,赶到学校花了一个多小时,满头冰花。小满并不是上学路途最远的,该小学距鲁甸县城50多公里,生源来自转山包16个自然村,距学校最远的学生要早上五点半起床,步行三小时,翻过好几座山。
这所希望小学海拔2800米照片传开后,很多媒体开始批评“撤点并校”,理由是,像“冰花男孩”这样的孩子,在偏远山区非常普遍,自“撤点并校”后,他们需要到离家很远的小学读书,披星戴月、头顶霜花是常事。
所谓“撤点并校”,指的是自90年代末已经存在、2001年正式开始的一场对全国农村中小学重新布局的“教育改革”,具体说来,就是大量撤销农村原有的中小学,使学生集中在一些学校。这项政策,到2012年停止执行。云南省的情况是,截至2012年,云南全省中小学校点进行了大规模的收缩,撤并了9308个小学校点、112所中学。
所以,即使“冰花男孩”的苦难,并不完全是“撤点并校”造成的,因为这所希望小学生源所在的16个村,本来就不是“村村有小学”,谈不上“撤”,人们也认为,站在“冰花男孩”身后的千千万贫困山区的孩子,吃了“撤点并校”的大亏。由于“撤点并校”的存在,他们不得不跋山涉水、付出极大的时间成本在上学路上。
“撤点并校”真的一无是处吗?历来,我们批评“撤点并校”,大概有以下几点:1、加重农民负担(车费、住宿费、伙食费);2、加速农村的解体和乡土文化的凋零;3、过早的寄宿生活,严重威胁农村学生的心理、生理健康;4、校车安全事故频发。
这些批评,基本都是对的。但很多人讨论问题,都不从实际情况出发,就以“冰花男孩”为例,如果不搞“撤点并校”,是什么情况?力辉苗圃希望小学,共141名学生,分散在16个村子里,平均每个村子贡献不到10个学生。要为这每村平均10个学生,专门搞一个小学吗?
“冰花男孩”和他姐姐,其实对他们而言,最大的帮助就是永远不要再回来我们来看看,一个农村小学校长是如何看待“撤点并校”的:如果没有撤并,或许能保护农村学生“就近上学”的权益,但守住的却是质量低下的教育。对“就近入学”不能绝对化理解,不是简单地理解为学校在家门口,而是实现教育资源相对均衡的配置,实现农村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减少城乡教育差距。
还有很多人会说,“撤点并校”会让更多孩子辍学。比如媒体曾报道,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天鲜乡一个小学,有453名学生,其中73名学生来自周围被撤并的5个校点。为了来读书,这些孩子最远的要走6个小时,最近要走1个多小时。学校5年级的一个班,就有10个学生辍学,无论老师们怎么劝说,家长和孩子都不愿回学校。
实际情况是,这些被撤并的5个学校点,之所以被撤并,是因为没有老师了。由于山区偏僻条件落后,随着原先老师的退休,没有老师愿进村教学,你总不能强迫人家来吧?所以,真实的情况是,如果不搞“撤点并校”,会有更多的人失学。
留不住老师,撤点并校实属无奈有一组数据非常吓人,根据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显示,2016年,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城镇化率已达75%,这意味农村有四分之三的学龄人口挤向了城镇。但凡有点经济实力的农民,都将孩子送到城镇的学校,从而形成了一个个超级学校。而剩下那四分之一,还留在农村上学的孩子,绝大多数都属于无可奈何的情况。
上文,我们提到,“撤点并校”加快了乡土文化的凋零。其实呢,“冰花男孩”所在的乡村,哪还有什么乡土文化的凋零,年轻人,但凡能出去打工的,都跑了。“冰花男孩”的父亲,在外地打工,母亲,已经跑了。在这样极端贫困的山区,生存是第一要务。
关键是如何应对“撤点并校”的后遗症从农村的变化来看,撤点并校与村庄的“空心化”几乎是一个同步的过程。因为随着学生与打工、陪读家长的加速外流,基础教育资源进一步集中到城镇,村庄的教育功能在消失,故土对于人们的羁绊大幅减弱。
农村学龄人口下降,家长对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又有着诸多诉求,“撤点并校”似乎成为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唯一出路。事实上,“撤点并校”是每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现象。日本早在1956年就颁布了“公立小、中学校的统合方针”,类似于我国的“撤点并校”的运动。但是,日本目前依然保持了不少小规模的乡村学校,而且学校的软硬实力并不比城市差。毋庸讳言,这和一个国家的发达水平、对教育的投入程度有关。
和中国一样,发达国家也面临着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短缺的问题,也认为低工资是吸引挽留农村基础教育阶段合格教师的主要障碍。各国除了增加教师工资外,还纷纷采取其他措施,挽留教师。在美国,教师所在的学区还会提供一系列奖金、住房补助、学费补助、减免税收,并提供教师进修奖金。
在我国呢,可以这么说,“撤点并校”的原则,被地方在具体实践时,单向度解读为强化集中办学和规模效应。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调查,第一轮撤并是合适的,条件差和生源少的村小是撤并重点。第二轮就走样了,地方陷入竞赛般的村小撤并狂热。
被撤并后的校园遗址2012年9月,下发《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明确提出“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暂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但是,在2012年9月之后,依然有不少地区在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撤并。
就当前的趋势来看,撤点并校不可逆,关键是怎么应对后遗症。由于各地农村存在农民居住方式、经济社会条件等差异,并不能形成统一的学校布局方案。调查显示,在农民集中居住的平原地区,由于村庄、人口的集中,交通方便,实施撤点并校的阻力更小,可以把硬件设施保存完好、学生生源相对丰富、地理位置适中的学校保留下来,将邻近的学生集中到此,以减轻学生往返家校之间的压力。
而在偏远山区,反对撤点并校的现实需求非常强烈,这个时候,需要完善寄宿制管理体制。虽然对小学生而言,过早地体验寄宿生活,对他们而言过于残酷,但这已经是目前状况下的最优解。
当然,农村小微学校的增建、拆分、复校等多种形式,都应是当下及未来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要义,与“撤点并校”一样,它们都将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作为调整目标。
据人口研究推算,未来20年,中国农村人口还将减少三分之一以上,中国还有3亿人要进行城镇化。在此背景下,农村教育的政策该往何处去,学界和政策界均存在着不同声音。但不管是什么声音,都应该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冰花男孩”所在乡村为例,可能最现实的解决方案只有两种,第一,他们移民,第二,选择住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