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匆匆访华:一位迟到而紧张的乘客

01-08 生活常识 投稿:清风饮露
莫迪匆匆访华:一位迟到而紧张的乘客
4月27日至28日中印两国领导人将在武汉举行非正式会晤。

印度外长斯瓦拉杰除了为总理莫迪非正式访华打前站之外,还在将24日出席上合组织外长会议。

莫迪武汉之行,在外媒眼中显得有些急切,因为6月份莫迪还将出席在青岛举行的上合峰会。如此频繁来华,说明印度急于知道中国真实想法,尤其是最权威的表态。

中印关系在去年洞朗事件中跌至冰点,几乎到了武力解决边缘,在一场外交拉锯战之后,随着冬天的到来,危机总算勉强渡过。

南亚之争

洞朗危机结束,中印两国在南亚的明争暗斗仍然没有停止,尼泊尔在印度压力之下,叫停了价值25亿美元的布迪甘达基工程水电站工程。

随着奥利再任总理,尼泊尔重启了水电站项目。印度没有再采取强硬措施(封锁边境),而是接受现实,转了一圈之后,印度发现自己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马尔代夫政治危机背后也有印度身影,在亚明总统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后,中印两国亦是互不相让,马尔代夫反对派甚至邀请印度进行军事干预。

3月22日,亚明总统宣布解除全国紧急状况,渡过了政治危机,印度企图推翻亚明政权的企图宣告失败。

印度与中国在南亚有着许多共同利益,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为合作,也可以演变成冲突,关键在于印度对“南亚霸主”地位的认识程度。

有霸主思维,印度就会将中国在南亚任何举动视为挑战,采取敌视态度进行应对。

放下霸主思维,印度就可以发现这是一条有利自身发展的光明之路,这条路就是“一带一路”。

面对中国,印度是尴尬的,有一种进退两难,原地打转的无奈。

一方面,美国在极力拉拢印度加入反华包围圈,结成美日印澳同盟。然而在这个同盟之中,印度是一个外人,到最后,这个坑还不是要把印度给埋了。

事实上,美日澳利用所谓的印太战略,不断将力量渗透到了印度洋,这并不是印度希望看到的结果。

二,印度不能触及中国底线,一旦挑衅过度,与中国彻底对立,发生军事冲突时,亚太地区任何国家都不会加入对抗中国的联盟中,美国将充分利用这种矛盾实现利益最大化。

印度人思维方式向来复杂,反应能力也比一般人要慢两三拍。不过,印度最终还是能明白,无论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它们都是美国仆从国,所谓同盟,只是美国领导下的地区反华联盟。

印度实力又决定它在这个同盟中无法得到话语权,也得不到美日的真正帮助,最明显表现莫于对巴基斯坦关系上。

印度在南亚最大的敌人就是巴基斯坦,而巴基斯坦,在美国眼中的重要性要高于印度,没有人会为取悦印度而激怒巴基斯坦。

如果不借助外力,印度对中国在南亚及印度洋地区的挺进势头,只能是绝望的反抗。

这注定印度要耗费大量的财力,军力,物力,还有精力去应对中国,到头来却是一直在做无用功,终点又回到起点,有点像鬼打墙。

莫迪能想明白,对印度而言是件好事,与其力不从心地跟着美国玩火,不如踏踏实实跟着中国做些实事。

莫迪困局

中国发展蓝水海军,被美国视为新兴的海权大国,突破“第一岛链”之后,将不可避免地成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最大对手。

同样,中国宣布南海为“核心利益”所在,也预示着中国不可能在南海问题上向任何一个国家让步。

能否控制海上贸易通道,能源通道?是美国所关注的关键问题,这意味着它对亚州盟友控制力。

因此,无论中国如何保证“航行自由”,美国有意不去相信,并利用舆论制造“中国威胁论”。

对印度来说,这些跟它没多少关系,安安静静地做个美男子就好,让秀发在风中飘散,卷起裤管,光着脚丫,蹲在地上沉思,特有那种超凡脱俗的味道。

中国不会来伤害印度,而且还能劝阻巴基斯坦这爆脾气。如果莫迪早几年就看得清世事,印度国内经济和外部安全状况会有很大改善。

但印度的反射弧很长,一个刺激要半年多才能作出反应。

人民党上台之前,印度对外一直奉行“不结盟”政策,凡事保持中立。在全球来说,中立有三种模式:

一,美国“门罗主义”式孤立者的中立,这需要很强的实力才能做到。

二,瑞士“谈判桌”式中立,为互殴者提供场地,茶水,点心,免受侵害,谁打赢认谁做老大。

三,印度“雌雄同体”中立,印度在美苏争霸时代,它即是社会主义,又是资本主义,经济搞“计划经济”,政治上搞“议会选举”。

保持装疯卖傻,萌萌哒样子,在南亚欺男霸女,大家视而不见。甚至非法拥核,国际上也睁一眼闭一眼。

莫迪困局是人民党上台之后的必然结果,他一度改变了“不结盟”路线,前几年搞价值观外交,追随美国,勾搭日本,展现印度国际新形象,同时,不断在领土问题,老和尚问题,南海问题上挑衅中国,对内树立强人形象。

根本原因就是人民党本身就是靠着民粹主义,宗教激进凝聚起来的政治力量,它代表中下层民众的情绪,上台后又无法照顾到中下层民众。

莫迪的内外政策弊端越来越明显。当时为了对抗“一带一路”倡议,他雄心勃勃提出的“季风计划”“香料计划”全部失败。

特别是“季风计划”,规划了一个“由印度主导的海洋世界”,向西穿过伊朗,经阿拉伯半岛至东非。向西则通过马六甲海峡延伸到整个东南亚地区。

想得是挺好,但根本无法运作,印度认为是中国利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破坏了该计划,而不是反思自己实力问题,能力问题。

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抵触心态,赌气,也是一个很大因素。

出于这种对抗心态,导致中国“一带一路”建设,有意绕开印度。我们邀请过印度上车,参加“一带一路”峰会,它却高贵冷艳地拒绝了,哼,我宁可走路。

今天印度真的发现问题了,反应过来,猛追猛喊,“老司机,等等我”。

有的人对莫迪此行,把印度想得深奥,一定要证明中国又被“算计”了,其实,从五十年代开始,印度就是一位志大才疏的佛系青年。

最后说说,是什么直接因素促使莫迪转变态度?

一,中美贸易战,波及印度。最初印度还想跟美国对中国搞小动作,问题是美国对钢铝产品征加关税也没放过印度。

印度最终在4月18日,鼓起勇气跑到WTO向美国索赔,美国不理。扎心了,特朗普,白瞎我以前对你这么好……

二,欧盟和日本在全球贸易体系问题上,跟中国态度基本一致,特别是日本表现出对“一带一路”的强烈兴趣并寻求合作项目后,印度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三,国内政治压力。

明年是印度大选年,莫迪受到内外夹攻,在人民党内部,右翼嫌莫迪对中国不够强硬,躲躲闪闪,右翼领袖库马尔不止一次攻击莫迪的软弱导致中国在南亚进一步“扩张”,并呼吁焚烧抵制“中国贷”。

国大党的威胁更是迫在眉睫,拉胡尔.甘地接过他妈索尼娅.甘地主席之位后,公开嘲弄莫迪的“印度制造”计划破产,到今天,印度样样东西离不开中国。

国大党代表着印度精英集团利益,明年只要国大党能吸引工薪阶层和农村一部份选票,将很可能卷土重来。

而且国大党与中国的关系,比人民党更牢固。就算在野,索尼娅.甘地来中国访问,都是能受到中国最高领导人接见。

四,国内经济压力

印度产业重金融,IT,但都不是制造业,全国基础设施落后,交通水平停留在七八十时代,电力不足,它跟中国差的是一个完整工业体系。

这个差距导致印度在对华贸易上,逆差越来越大,这不是主观能改变的。虽然印度经济增涨率为6%,但全印度有四亿人每天生活费不超过2美元。加上金融危机和“钱荒”,民怨沸腾给了国大党极好的舆论造势机会。

莫迪改变对华态度,从年初就有一些迹象,他的确做了不少努力,

中国也欢迎莫迪的转变,我们从不把印度当敌人对待,而是印度要将中国想像成敌人。事实证明,印度疏远中俄,抱紧美日这条是走不通的,它只会导致印度得罪所有人。

莫迪武汉之行,很可能想吸引中国对印度加大投资,至于两国领导人会达成哪种新的共识?很可能跟“一带一路”有关。

中国的发展力量是全球经济的火车头,莫迪匆匆而来,座位还是有的,如果印度喜欢在车顶呼吸新鲜空气,我们也不反对。

这位迟到而紧张的乘客,记得补票哦!

标签: # 印度 # 中国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