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的贪婪是追求,无度的追求是贪婪

01-08 生活常识 投稿:想和月亮私奔
适度的贪婪是追求,无度的追求是贪婪

《论语·里仁第四》第四章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大意】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德,从主观意识上,就不会为非作歹了。

【云说】

这是紧接上一章“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而言的。

只要养成了仁德, 从主观上就不会去做坏事,也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歹,更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

只是,仁德难养呀!

先来看看孟子与梁惠王的交流。

梁惠王见到孟子说:魏国曾一度在天下称强,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楚国的侮辱。我为这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我要怎样做才行呢?”

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道、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

因为,那些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离西散。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有谁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王请不要疑虑!

从这一段对话,似乎可以理解“仁” 的重要性。不单个人要行仁,一个社会、国家和民族都要行仁,而且刻不容缓。

孔子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我们开始的解释为,如果立志于仁德,从主观意识上,就不会为非作歹了。

为啥加一个“主观意识”?

有的人不能识别仁的本性,有时候因为无知和失误,却被不仁之人利用。

孔子的学生宰我问老师:追求仁德的人,假如有人告诉他仁德的人掉在井里面,而明知跳下井会死亡。他会跟着跳下去吗?

这就是个很棘手的问题。有些人就不会回答了。听听孔子怎么说。

孔子说: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为什么仁者在井里,就一定要跟着毫无原则地跳到井里去呢?这还是君子所为吗?君子可以被摧折,但不可以被陷害;可以被欺骗,但不可以被愚弄。

所以,做人不能一味地丧失原则,一味地以仁爱之心去宽让一切人,而应提倡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面对一件事情,要把握原则和分寸,迅速地做出判断,选择最正确的方式行之。

还有人因为贪婪,而又修德不深、不坚,就犯错了。

假设人生一世只需10袋米。有些人却还在为20袋米烦恼,为30袋米痛苦,为40袋米犯罪,为50袋米走向刑场。难道他们真的没看见,有多少人穷尽了一生,只为了那聊以糊口的一袋米。适度的贪婪是追求,无度的追求是贪婪。追求与贪婪仅一步之遥、方寸之间。

《国语》云: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啥意思?

顺随善良像登天一样困难,顺随恶行就像天崩地裂一样容易。人都有惰性,但如果不及时制止,而是任其发展,将会带来严重后果。学会自制、自律。在道德和行动上对自己有所约束,维持一颗善心不容易,学会抵挡身边的诱惑,拒绝收到不良影响,为自己的内心建立强大的“防护栏”,多交良友。记住一句话:随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下假神。

学《论语》很简单,无需三更眠五更起,坚持诵读,不断实践,而已。

学《论语》也困难,最忌一日曝十日寒,心血来潮,打渔晒网,这般。

片头提问:王子申

片尾朗诵:张正伊


标签: # 仁德 # 的人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